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牙源性鈣化囊腫

鎖定
牙源性鈣化囊腫(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為一種少見的牙源性腫瘤,以往將其視為成釉細胞瘤,1962年Gorlin和Pindborg確認其為獨立的疾病。本病具有囊腫的某些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新生物的特點,故劃為牙源性上皮性腫瘤
中醫病名
牙源性鈣化囊腫
外文名
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
別    名
鈣化性牙源性囊腫
就診科室
口腔科
常見發病部位
下頜、上頜、前牙區
常見病因
牙源性鈣化囊腫來自於發育中或未萌出的牙源性上皮,頜骨以外者來源於牙齦或黏膜中牙源性上皮剩餘。

牙源性鈣化囊腫基本介紹

牙源性鈣化囊腫(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為一種少見的牙源性腫瘤,以往將其視為成釉細胞瘤,1962年Gorlin和Pindborg確認其為獨立的疾病。本病具有囊腫的某些特點,但同時又具有新生物的特點,故劃為牙源性上皮性腫瘤。
牙源性鈣化囊腫來自於發育中或未萌出的牙源性上皮,頜骨以外者來源於牙齦或黏膜中牙源性上皮剩餘。絕大部分發生於頜骨內,稱為中央型,約佔75%。上下頜骨均可發生,以下頜骨多見,常發生於前磨牙及磨牙區。極少數發生於頜骨周圍軟組織稱為外周型。發生於尖牙區牙齦,可見表淺骨質受累。腫物在臨牀無特殊表現,呈緩慢性生長,可見頜面部腫脹畸形、骨壁有吸收時可觸及乒乓球樣感覺。
Practorinions指出牙源性鈣化囊腫病理上分為兩種類型:囊腫型和腫瘤型,其中以囊腫型佔絕大多數,約88%。囊壁厚薄不均,壁上可有增生的結節狀實性組織,切割時有沙礫感。囊腫型可分為單囊或多囊。無論囊腫型、腫瘤型都具有胞漿嗜伊紅着色,胞核不着色,在胞核的部位呈現暗影的影細胞是本瘤病理特徵之一,腫瘤型除具有囊腫型特點外,又具有實性腫瘤樣病理,稱為牙源性影細胞瘤(odontogenic ghost cell tumor)。
囊腫型處理與牙源性角化囊腫類似,局部徹底搔刮後,骨腔內用硝酸銀燒灼,極少復發。腫瘤型應按臨界瘤處理,即原發於上頜牙槽突部應作上頜骨次全切除,已破壞上頜竇底壁應作上頜骨全切除,原發於下頜骨者,應作半側下頜骨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對於復發者,手術時應行局部擴大根治,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外周型僅作局部切除即可。

牙源性鈣化囊腫疾病名稱

牙源性鈣化囊腫

牙源性鈣化囊腫英文名稱

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

牙源性鈣化囊腫縮寫

COC

牙源性鈣化囊腫別名

鈣化性牙源性囊腫

牙源性鈣化囊腫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口腔頜面部腫瘤 > 頜骨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 牙源性良性腫瘤

牙源性鈣化囊腫ICD號

M9301/0

牙源性鈣化囊腫流行病學

牙源性鈣化囊腫(COC)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各報道的平均年齡相差較大,多數在20~30歲,牙瘤相關型COC年齡多在20歲以下。有報道認為性別無明顯差異,也有報道男性多於女性,本組男性稍多於女性。有資料顯示發病部位以下頜多見,而本組上頜多見,佔57.6%。有學者報告53%~67%的病變發生在前牙區。

牙源性鈣化囊腫病因

牙源性鈣化囊腫來自於發育中或未萌出的牙源性上皮,頜骨以外者來源於牙齦或黏膜中牙源性上皮剩餘。

牙源性鈣化囊腫臨牀表現

牙源性鈣化囊腫絕大部分發生於頜骨內,稱為中央型,約佔75%。上下頜骨均可發生,以下頜骨多見,常發生於前磨牙及磨牙區。極少數發生於頜骨周圍軟組織稱為外周型。發生於尖牙區牙齦,可見表淺骨質受累。腫物在臨牀無特殊表現,呈緩慢性生長,可見頜面部腫脹畸形、骨壁有吸收時可觸及乒乓球樣感覺。

牙源性鈣化囊腫實驗室檢查

Practorinions指出牙源性鈣化囊腫病理上分為兩種類型:囊腫型和腫瘤型,其中以囊腫型佔絕大多數,約88%。囊壁厚薄不均,壁上可有增生的結節狀實性組織,切割時有沙礫感。囊腫型可分為單囊或多囊。無論囊腫型、腫瘤型都具有胞漿嗜伊紅着色,胞核不着色,在胞核的部位呈現暗影的影細胞是本瘤病理特徵之一,腫瘤型除具有囊腫型特點外,又具有實性腫瘤樣病理,稱為牙源性影細胞瘤(odontogenic ghost cell tumor)。
鏡下見囊腫型囊壁襯裏上皮有2種細胞,基底襯裏為立方或柱狀細胞,表皮為星網狀細胞,上皮內及纖維囊壁內可見影細胞團,鈣化灶。實質部分含組合性或混合性牙瘤的各種鈣化成分。腫瘤型為實質性腫瘤,除成釉細胞瘤樣牙源性上皮成分外,伴有影細胞或少量類牙本質,部分腫瘤團呈腺樣結構排列。腫瘤型上皮呈條索樣或團塊狀,外周細胞呈高柱狀,中央呈圓或卵圓形,細胞質少,可見棘細胞樣上皮團及影細胞團,可見核分裂,部分區域可見成片影細胞團,腫瘤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

牙源性鈣化囊腫輔助檢查

牙源性鈣化囊腫的X線片表現為囊性透光區,周圍清楚,有致密邊緣,呈單房或多房,多房者均呈蜂窩狀,房內有鈣化點或不規則的鈣化團塊,約23.6%含有埋藏牙,約11%的病變伴有牙瘤形成。因此易誤診為含牙囊腫或牙瘤。實性腫塊X線片可見密度增高團塊狀鈣化灶,邊界不清晰,部分病例有骨密質破壞,腫塊內可見囊性病損。

牙源性鈣化囊腫診斷

據病史、臨牀表現、X線檢查及病理可診斷牙源性鈣化囊腫。

牙源性鈣化囊腫鑑別診斷

牙源性鈣化囊腫的X線表現需與含牙囊腫或牙瘤鑑別。

牙源性鈣化囊腫治療

手術治療。囊腫型處理與牙源性角化囊腫類似,局部徹底搔刮後,骨腔內用硝酸銀燒灼,極少復發。腫瘤型應按臨界瘤處理,即原發於上頜牙槽突部應作上頜骨次全切除,已破壞上頜竇底壁應作上頜骨全切除,原發於下頜骨者,應作半側下頜骨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對於復發者,手術時應行局部擴大根治,術後輔以放射治療。
外周型僅作局部切除即可。
也可以通過營養干預調理。

牙源性鈣化囊腫相關藥品

硝酸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