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蟬

(蟬科柞蟬屬的一種昆蟲)

鎖定
蚱蟬(學名:Cryptotympana atrata),中文中俗稱金蟬 [1]  [5]  、知了 [2]  (但“知了”又是漢語中蟬的統稱 [22]  )、黑蚱蟬等 [3]  ,是蟬科蚱蟬屬的一種昆蟲 [1]  [16]  ,也是該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5]  。成蟲體長可達44.0~48.0mm [2]  ,翅展可達116~125mm [6]  ;體色為黑褐色,表面被金色的絨毛所覆蓋 [2-3]  ;前後翅透明 [2]  ;雄性腹部的第1和第2節有鳴器;雌性則無鳴器,但有聽器 [2]  。蚱蟬的卵呈乳白色,形狀呈梭形稍彎狀 [2]  。若蟲共5齡,其中1~3齡呈白色 [2]  ,4齡後為黃褐色,能爬行 [2-3] 
蚱蟬廣泛分佈於平原和山區,主要棲息在各種闊葉樹上 [12]  ;其世界範圍內分佈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 [10]  ;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 [2]  。成蟲以刺吸口器吸食多種木本植物的汁液 [17]  ;若蟲則長期在土壤中生活 [15]  ,並以刺吸式口器終年刺吸土壤中的植物根和一些有機質為食 [14]  。該物種的生命週期要經歷由卵、若蟲和成蟲3個蟲態 [21]  ,一般3~5年完成一代 [2] 
蚱蟬的若蟲和成蟲是一種天然、無公害的高營養藥膳食品 [17]  ;藥理實驗也證明,蟬蜕醇提物具有顯著的鎮靜、免疫抑制、抗過敏作用等 [14]  。因此,中國多地均有人工養殖蚱蟬,且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5] 
中文名
蚱蟬
拉丁學名
Cryptotympana atrata [1] 
別    名
金蟬 [5]  、知了、黑蟬 [2]  、黑蚱蟬 [3]  、黑蚱、蚱蟟 [4]  、吱喳蟲 [12] 
外文名
Golden Cicada [5] 
動物界(Animalia) [1]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1]  [16] 
昆蟲綱(Insecta) [1]  [16] 
半翅目(Hemiptera) [1]  [16] 
蟬科(Cicadidae) [1]  [16] 
蚱蟬屬(Cryptotympana [1] 
黑蚱蟬(Cryptotympana atrata [1] 
分佈區域
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10]  、中國 [2] 
命名者及年代
Fabricius, 1775 [1] 
棲息環境
廣泛分佈於平原和山區,主要棲息在各種闊葉樹上 [12] 

金蟬動物學史

金蟬進化史

蚱蟬的若蟲期經歷了一系列形態和功能上的變化,其中胸足的特化尤為顯著。隨着成長,其胸足逐漸分化,中足和後足變得細長,適合支撐和平衡身體,而前足則變得粗壯,腿節呈寬扁形成齒梳,隨着齡期增長,齒梳的齒數不斷增加,脛節呈鐮刀狀,有利於地下挖掘隧道和在植物根系上固定取食。這些變化與蚱蟬長期在地下生活密切相關 [18] 
此外,若蟲在末齡時還經歷了體色的變化、複眼顏色的加深、小眼的形成及感器的退化、翅芽的發育,以及雌雄性生殖節腹板的分化等,這些變化與成蟲羽化後生活於開放光環境(如樹冠)的生態位轉變密切相關。蚱蟬未成熟階段的形態特化和系列變化為其他頭喙亞目昆蟲(如沫蟬總科昆蟲)的形態適應性特化及整個頭喙亞目的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18] 

金蟬發現與命名

蚱蟬,中文中俗稱金蟬 [5]  、知了、黑蟬 [2]  、黑蚱蟬 [3]  、黑蚱、蚱蟟 [4]  、吱喳蟲等 [12]  ;學名 Cryptotympana atrata 則是由丹麥昆蟲學家約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Johann Christian Fabricius)於1775年確立的 [1] 

金蟬形態特徵

金蟬成蟲

蚱蟬是蟬科昆蟲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5]  ,成蟲體長可達44.0~48.0mm [2]  ,翅展可達116~125mm [6]  ,但雌蟲較雄蟲稍短 [8]  。其體色為黑褐色,表面有光澤 [2]  ,並被金色的絨毛所覆蓋 [3] 
頭部相對較小 [2]  ,橫寬,中央向下凹陷,顏面頂端及側緣呈淡黃褐色。具有1對大而橫寬的複眼,顏色為淡黃褐色 [9]  ;頭頂有3個黃褐色單眼,排列成三角形;觸角為剛毛狀 [2]  ;口器刺吸式 [23] 
中胸背面較寬大,中央部分高突,呈“X”形突起 [4]  。前後翅透明;前翅前緣為淡黃褐色,基部為黑色,亞前緣室為黑色,前翅基部的1/3為黑色,翅基室為黑色,具有一處淡黃褐色斑點;後翅基部的2/5為黑色,翅脈為淡黃色和暗黑色 [2]  。足部為淡黃褐色 [2]  ,前足腿節有齒刺 [4] 
腹部分為7節 [8]  ;雄性腹部的第1和第2節有鳴器;雌性則無鳴器,但有聽器,腹瓣不發達,而產卵器則顯著發達 [2] 
蚱蟬背面圖 蚱蟬背面圖
蚱蟬頭部 蚱蟬頭部
蚱蟬腹部 蚱蟬腹部

金蟬

蚱蟬的卵呈乳白色,有光澤。長約2.5mm,寬約0.5mm。形狀呈梭形稍彎狀,頭端比尾端稍尖 [2]  ,在橢圓形一端側面有一條淺黃色細帶 [17] 

金蟬若蟲

若蟲又稱蟬蟻 [21]  ,共5齡,其中1~3齡呈白色 [2]  ,額部顯著膨大,觸角和口吻發達,前胸背很大,沒有複眼,但在複眼位置上有一單眼。前足的脛節適於掘土 [9]  ,腹部膨大成球形 [3]  ;4齡後若蟲為黃褐色,能爬行 [2]  [3]  ,身體較堅硬,腹部縮小,翅芽非常發達,前胸背縮小,中胸背變大,自頭頂至後胸背中央,有一脱皮線,為羽化成蟲時的開裂線 [9] 
蚱蟬老熟若蟲 蚱蟬老熟若蟲

金蟬棲息環境

蚱蟬廣泛分佈於平原和山區,主要棲息在柳樹Salix)、柑桔Citrus reticulata)、荔枝Litchi chinensis)、Morus alba)、Pyrus × michauxii)、葡萄Vitis vinifera)等各種闊葉樹上 [12]  ;但在高山較少見 [3] 
樹幹上的蚱蟬 樹幹上的蚱蟬
樹幹上的蚱蟬 樹幹上的蚱蟬

金蟬分佈範圍

蚱蟬世界範圍內分佈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 [10]  ;在中國各地均有分佈 [2]  ,包括內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等省市 [6] 
柞蟬世界範圍分佈圖(GBIF) 柞蟬世界範圍分佈圖(GBIF) [25]

金蟬生活習性

金蟬覓食行為

蚱蟬成蟲以刺吸口器吸食楊(Populus)、柳、Styphnolobium japonicum)、Amygdalus persica)、蘋果Malus pumila)、梨等多種木本植物的汁液 [17]  ;而若蟲則長期在土壤中生活,它們會沿着樹根附近建造土室 [15]  ,並以刺吸式口器終年刺吸土壤中的植物根和一些有機質為食 [14] 
刺吸汁液的蚱蟬成蟲 刺吸汁液的蚱蟬成蟲

金蟬穴居行為

蚱蟬的3齡若蟲會選擇在距離寄主直根系20cm以內的地方進行遷移,並在寄主直根系附近建造不同大小、形態各異的土室,但主要以橢圓形土室為主。它們長時間潛伏在土室中,每個土室一般只有一個若蟲,且每個土室都有氣孔與地面相通。土室外壁表面粗糙,而內壁光滑濕潤。此外,土室的一部分會附着在寄主根部,以便若蟲使用刺吸口器吸食寄主植株的汁液 [21] 

金蟬趨光行為

蚱蟬的若蟲和成蟲都表現出趨光性 [11]  。成蟲具有一定的趨光和趨火性,尤其對於後者更為顯著。然而,這種趨性只有在樹幹被搖動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否則只有少數個體會主動飛向光源 [13] 

金蟬發聲行為

蚱蟬表現出羣體性鳴叫的特性 [15]  。雄性成蟲通過鼓膜的振動發出響亮的連續長音或節奏感強的鳴叫,聲音類似於“吱吱吱-”或“知了-知了-”,這是它們用來求偶的一種表現。其鳴叫聲在清晨和傍晚特別活躍,呈現出規律性的律動,聲音嘹亮清脆,能夠輪流變換不同的音調 [21]  [11] 
蚱蟬常長時間不間斷地鳴叫 [12]  ;鳴叫活動受氣温和光照的影響較大,當氣温在24℃以上且光照充足時,蚱蟬會開始鳴叫,而氣温低於24℃時則停止鳴叫。蚱蟬在吸食樹汁的同時還能鳴叫,兩者互不干擾。蚱蟬的鳴叫聲還能預示天氣,如果早晨蚱蟬在樹梢高聲鳴叫,可能預示着當天會很熱 [21] 
蚱蟬聲音波形圖(iNaturalist) 蚱蟬聲音波形圖(iNaturalist) [24]

金蟬活動特點

蚱蟬成蟲表現出羣居和集羣遷徙的特性,在羽化高峯期後,它們往往會以數十至近百隻的數量聚集在一起。通常在晚上,它們選擇大樹作為棲息地,但在8至11點之間,它們會羣體遷移到較小的樹上,而在18至20點之間又返回大樹棲息。白天,如果有一隻蟬受到驚擾而飛走,其他個體也隨之大部或全部飛走 [13]  。在早晨有霧或細雨天,蚱蟬成蟲的飛翔能力極為有限,通常只能在寄主的樹枝上爬行。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表現出一種假死的狀態,迅速落到地面上 [21] 

金蟬生長繁殖

蚱蟬屬於不完全變態中的漸變態類型,一生要經歷由卵、若蟲和成蟲3個蟲態 [21]  ,一般3~5年完成一代 [2]  ,以植物地上當年生和兩年生幼小枝條中的卵及地下根系上的不同大小若蟲越冬 [17]  ,若蟲在土壤內經過若干次蜕皮後羽化為成蟲 [21] 

金蟬繁殖方式

羽化後的成蟲經15~20天開始交尾產卵 [14]  ,雌雄成蟲都可以進行多次交尾,一般經過2次交尾後便於寄主枝條上產卵 [21]  。產卵時間開始於6月上旬,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為產卵盛期,9月後為末期 [14] 
蚱蟬卵主要產在1~2年生、枝條的直徑在0.2~0.6釐米之間的枝上 [14]  。產卵時,產卵器會插入枝條組織中,形成爪狀的“卵窩”,然後將卵產在木質部內 [11]  。一條枝條上的卵穴通常有20~50個,有時甚至多達146個。每個卵穴內可以有1到8顆卵,但通常為5到6顆 [14]  ,卵孔會縱向斜排列,整齊地分佈在枝條上,但也有少數呈彎曲或螺旋狀排列 [9]  。卵期長達10個月左右 [9] 

金蟬生長髮育

孵化
蚱蟬的越冬卵會在翌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孵化 [2]  。卵的孵化數量與當時的降水量和濕度呈正相關關係 [13]  。32℃是最適宜孵化蚱蟬卵的温度,而相對濕度最適宜為75% [19] 
若蟲期
若蟲孵出後吐絲下垂落地,通常通過地面的自然孔口進入土中 [13]  。在土壤中的垂直分佈主要集中在0~20釐米的土層,約佔若蟲總數的60%左右 [14]  ;但也有些若蟲能下至70~80cm深。一般來説,1齡若蟲主要分佈在較淺的土層,2~3齡蟲則更多分佈在30~40cm土層內 [13] 
若蟲的整個生命週期都在土中度過 [9]  ,當發育到老熟階段時,若蟲會爬到樹幹或枝條上,夜間蜕皮羽化為成蟲 [11]  。老熟若蟲以21~22時出土最多,氣候因素對羽化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降雨和濕度。降雨量較大、土壤濕度較高時,羽化事件較多,大雨後通常會出現一個羽化高峯 [13] 
羽化
氣温達25℃左右時,老熟若蟲開始出土羽化 [2]  。羽化盛期通常發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直至10月上旬結束 [14]  。老熟若蟲利用鋸齒般的一對前足在通氣孔中掘開濕軟土壤而出洞,隨後在地面上進行短距離爬行,然後攀爬至附近適宜的喬灌木部位準備蜕殼。若蟲用爪和前足的刺固着寄主,形成不食不動的“偽蛹”狀態。6~7小時後(即第二天早晨4~6點),先從其額部蜕裂線開始,直至在背部裂開一條縫,逐漸脱殼羽化成蟲。羽化約需1小時。羽化時蜕出的最後殼(俗稱“蟬蜕”)仍留在若蟲原始攀附處。初羽化時成蟲的體和翅較軟且皺縮,經過1~2小時後,體色逐漸深化,身體逐漸硬化並逐漸伸展平展,此時它們可以進行短距離活動飛行或爬至寄主梢部活動 [20-21]  。清晨時再飛至寄主的幼嫩枝上停息,並進行補充營養刺吸,並能開始發聲 [21]  [12]  。如果在羽化過程中受到外界干擾,則無法正常展開翅膀進行飛行 [21] 
成蟲壽命60~70天 [11] 
蚱蟬羽化全過程 蚱蟬羽化全過程
剛剛羽化的蚱蟬成蟲 剛剛羽化的蚱蟬成蟲

金蟬人工養殖

本詞條以桑園養殖蚱蟬為例,介紹蚱蟬人工養殖方式,通過該方法人工養殖蚱蟬,每畝桑園純收入可達6000元~10000元,經濟效益較為顯著 [5] 
採集蟬卵
採集通常在每年的7月至9月進行。選擇採集蚱蟬卵的枝條時,最好選用白蠟條枝和果樹枝,因為這兩種枝條的質地較好,不容易折斷和發黴,也便於貯藏和孵化。採集的種卵枝應該剪去兩端,每枝長約30cm。可以用繩子將每50枝捆紮在一起,或者將它們捆紮成簾子狀,以便於後續的人工孵化 [5] 
卵枝儲存
卵枝儲存時需要考慮温度、濕度和通風等因素。野生蚱蟬卵的抗逆性較強,通常只需置於室內,自然温度即可,無需放入温室或冷庫。卵枝需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如果儲存室太乾燥,可以在地上或空氣中適量噴灑霧水,以維持室內相對濕度在45%~55%之間。此外,還需要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5] 
卵的孵化
卵的孵化通常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進行。孵化室的温度需要控制在30°C~35°C之間,最適宜的温度是32°C,平均積温達到約500°C左右,同時要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65%至75%之間。為了順利孵化蚱蟬若蟲,孵化室內採用自然光照即可,無需增加人工照明。在孵化室內,根據卵枝的數量搭建架子,並將卵枝均勻擺放其中,以利於通風和充分照明 [5] 
播種
在播種前,桑園需要進行滅蟻工作。一旦蚱蟬卵的孵化率達到10%以上,則可在每株桑樹的枝杈上放置2~3枝卵枝,或者將其放在桑樹主幹旁邊。待蚱蟬若蟲孵化出來後,它們會迅速進入土壤,找到樹根吸取營養,同時也有助於減少天敵的威脅。如果天氣乾燥,每天需要對卵枝進行噴水,或者將其浸泡在清水中約10分鐘,以保持卵枝的濕度,提高蟬卵的孵化率 [5] 
田間管理
播種後,需要加強桑園的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除草應採用人工或機械方式進行,不得使用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在陰雨天氣,桑園要及時排水,以免造成澇災。而在桑園土壤乾旱的情況下,則需要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有利於蚱蟬的孵化出土 [5] 
採收
在蚱蟬出土前,在桑樹主幹30~50cm的高處,圍繞主幹纏繞一圈膠帶,使出土的蚱蟬都聚集在膠帶下方,方便捕捉蚱蟬若蟲。捕捉的蚱蟬可以放在盛有清水的盆中,以防止蚱蟬若蟲蜕皮變為成蟲 [5] 

金蟬主要價值

金蟬食用價值

蚱蟬成蟲的蛋白質含量比牛肉、羊肉、雞蛋等高出3~6倍,同時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獨特的營養價值 [5]  。若蟲每100g含粗蛋白21.4g、粗脂肪2.6g、糖類4.3g、鈣133mg、鐵18.7mg、鋅12.52mg、維生素A9mg、維生素E0.65mg,並含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 [14]  。因此,蚱蟬的若蟲和成蟲,特別是老熟若蟲,對促進生長髮育、補充機體代謝消耗、體虛患者康復等均有極佳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一種天然、無公害的高營養藥膳食品 [17]  ,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食用蚱蟬及其若蟲的習俗 [9] 

金蟬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蚱蟬羽化時所蜕下的皮殼,即蟬蜕 [7]  ,又稱為蟬退、蟬衣、蟬殼、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兒 [8]  ;其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退熱明目、祛風解痙的功效 [7]  ,多用於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等病症。但孕婦需慎用 [8] 
通過藥理實驗證明,蚱蟬蟬蜕醇提物具有顯著的鎮靜作用,免疫抑制和抗過敏作用,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神經節阻斷作用等 [14] 
蟬蜕 蟬蜕

金蟬危害與防治

金蟬主要危害

蚱蟬作為廣泛分佈的世界性重要林業害蟲之一,以產卵樹枝、果枝或若蟲刺吸根部方式為害,難以防治 [19]  。蚱蟬的害樹範圍廣泛,包括楊、柳、Ulmus)、槐等144種林木和果樹,其中以楊、柳、榆、法桐Platanus × acerifolia)、紅椿Toona ciliata)、蘋果、桃、梨等受害最為嚴重 [13] 
成蟲產卵時利用鋸狀產卵器刺破1~2年生枝條的表皮和木質部,在枝條內產卵,導致枝條表皮呈斜鋸齒狀翹起,並且被害的枝條會乾枯死亡。當蟲害嚴重時,大部分枝條都會受到影響而枯死,嚴重影響幼樹樹冠的形成,同時也會影響結果枝的培育 [2]  [13]  。若蟲在土壤中吸食樹木根系汁液,影響樹木的正常發育,造成落花、落果等 [13] 

金蟬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防治蚱蟬的方法主要包括卵期防治、若蟲期防治和成蟲期防治 [2] 
卵期防治:結合冬季和夏季的修剪,人工剪除受害樹枝的梢部,並集中處理以消滅尚未孵化的卵粒,從而減少蟲口數量。堅持數年修剪,效果顯著 [2] 
若蟲期防治:在蚱蟬產卵期間,即6~9月,封閉地面,可以使用塑料地膜覆蓋地面或者鋪蓋麥草、麥糠,以控制剛孵化的若蟲無法進入地下。此外,根據蚱蟬老熟若蟲的行為特點,在6月上旬至9月下旬期間,在樹幹離地20~50cm處設置塑料膠帶或塑料布圈,以阻止老熟若蟲向樹冠爬行,從而容易進行人工捕捉。尤其在傍晚到晚上10點以及雷雨之後,人工捕捉效果更佳 [2] 
成蟲期防治:在早晚氣温較低時,蚱蟬活動較少,常棲息於樹幹基部,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進行人工捕捉。在中午時分,可以使用簡易人工捕捉網進行捕捉。 [2] 
物理防治
根據蚱蟬成蟲具有趨光的特性,可在6~7月夜晚選擇樹林附近的空地使用黑光燈來誘捕成蟲 [2]  。成蟲羽化盛期,可以利用其在夜間羣集棲息在樹下的習性,舉火把照明並搖動樹體,成蟲會受光的吸引而趨向光源,進而被捕殺 [15] 
此外,加強林木的經營管理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增強樹木的健康狀態,營造混交林,選擇抗蟲的樹種品種,對新造的幼林或者1~4年生的果園,在大行間套種玉米,這樣既有利於樹木的生長,也可以明顯抑制蟬害 [13] 
化學防治
在若蟲孵化期,可以在有產卵痕跡的樹幹以及周圍的灌木叢上噴灑農藥。而在成蟲羽化和產卵期,則主要在樹上進行噴藥處理。常用的藥劑包括溴氰菊酯乳油、氰戊菊酯乳油以及晶體敵百蟲 [2] 
生物防治
飼養和保護蚱蟬的天敵,如灰喜鵲Cyanopica cyana)、喜鵲Pica sericea)等捕食蚱蟬的成蟲,也是一種防治方法 [26] 
參考資料
  • 1.    Cryptotympana atrata  .GBIF[引用日期2024-03-29]
  • 2.    趙傑,趙寶明.梨樹栽培與病蟲害防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64-166
  • 3.    陳志雲,王玲,徐家雄,李東文.中山市林業有害生物生態圖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28-29
  • 4.    朱春剛,章一巧.圖説燈下昆蟲 上海地區常見趨光昆蟲圖冊:文化出版社,2021:24
  • 5.    王芳.淺談桑園金蟬養殖[J].廣東蠶業,2022,56(12):1-3
  • 6.    王恩.杭州園林植物病蟲害圖鑑: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9
  • 7.    王光清.現代中藥學 修訂版: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 8.    李軍德.常用動物藥材識別圖鑑: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7-18
  • 9.    楊舉,李東哲.昆蟲圖鑑: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6-17
  • 10.    韓國生.森林昆蟲生態原色圖冊:遼寧科學技術出版,2015:1
  • 11.    張炳炎,呂和平.中國蘋果病蟲害及其防控技術原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264
  • 12.    張瑞賢,張衞.新中國地方中草藥文獻研究 1949-1979年 華南普查卷9 下:廣東科技出版社,2021:111
  • 13.    張執中.森林昆蟲學 第2版: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159-161
  • 14.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中國藥用動物志 上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00-502
  • 15.    貴州省森林病蟲檢疫防治站,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貴州林業有害生物 上:貴州科技出版社,2019:164-165
  • 16.    蚱蟬 Cryptotympana atrata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4-03-29]
  • 17.    聶磊,李梅,姜鵬等.蚱蟬卵的發育起始温度、有效積温與生物學特性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20,52(12):90-92
  • 18.    周金瑞,魏琮.黑蚱蟬胚胎髮育和幼期形態變化[J/OL].昆蟲學報,2024(02):1-14
  • 19.    黃保宏,熊蕾.蚱蟬孵化特性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22,36(06):13-18.
  • 20.    黃勝先,李佳林,範斌,等.思州柚園黑蚱蟬若蟲羽化空間分佈型及羽化過程[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0):121-124
  • 21.    任璐,沈守國,黃保宏,等.金蟬形態、生物學特性[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33(03):33-38
  • 22.    李國南著.辭格與詞彙[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07:27
  • 23.    張瑞賢,張衞主編.新中國地方中草藥文獻研究 1949-1979年 華南普查卷9 下[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21.05:111
  • 24.    Cryptotympana atrata from Saigawa Green Area, Kanazawa, Ishikawa, JP on August 2, 2018 at 12:00 PM by Neo Scott Anzai 安濟 ネオ スコット. photo and Sound by Cicada  .iNaturalist[引用日期2024-05-02]
  • 25.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1775)  .GBIF[引用日期2024-05-02]
  • 26.    趙天榜,宋良紅,楊志恆,田國行,範永明等編.中國木瓜族植物資源與栽培利用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9.10.:24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