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燭之武退秦師

鎖定
《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藉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於使鄭國免於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傑出外交才能,為人讚歎。全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説理透徹、邏輯有力。
作品名稱
燭之武退秦師
作    者
左丘明
創作年代
春秋
出    處
《左傳》
作品體裁
散文

燭之武退秦師作品原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 

燭之武退秦師註釋譯文

燭之武退秦師詞句註釋

①燭之武:本名武,此處指燭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②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③無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作公子時流亡經過鄭國,鄭文公不以禮相待之事。
④貳:對晉有二心,與楚親近。晉、楚城濮之戰時,鄭國曾派兵援助楚國。
⑤軍:駐紮。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⑥氾(fán)南:水之南。
⑦佚之狐:鄭國大夫。鄭伯:鄭文公。
⑧縋(zhuì):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⑨鄙:邊疆,這裏作動詞,意為開闢邊疆。越國以鄙遠:越過晉國把遠離秦國的鄭國作為邊境。
⑩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後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⑪行李:外交使節。
⑫共:同“供”,供給。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⑬賜:恩惠,指秦穆公幫助晉惠公回國繼位之事。
⑭版:打土牆用的夾板,這裏指防禦工事。
⑮厭:同“饜”,飽,滿足。
⑯封:疆界,這裏作動詞,意為疆界。
⑰闕:通“缺”,損害。
⑱説:同“悦”,喜悦。
⑲杞子、逢孫、楊孫:都是秦國大夫。戍:防守。
⑳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晉文公的舅父。
㉑微:非,無。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㉒敝(bì):動詞,害。
㉓所與:同盟者。
㉔知:通“智”,明智。
㉕亂:分裂。整:聯合,團結。 [1] 

燭之武退秦師白話譯文

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説:“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説:“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説:“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夜裏,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説:“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屬下(“敢以煩執事”又譯為:冒昧地以此事來打擾您 [2]  )。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於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無壞處。再説您也曾經有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裏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麼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裏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説:“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3]  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晉國也撤離鄭國。 [1] 

燭之武退秦師作品背景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着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係,説明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説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持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敍了這一歷史事件。 [4] 

燭之武退秦師作品鑑賞

燭之武退秦師文學賞析

內容結構
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並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於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後“許”,行文波瀾起伏,頗具戲劇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説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説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説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説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後必“闕秦”。燭之武的説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敍述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 [5-6] 
行文特色
一、伏筆照應,組織嚴密。該文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係,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為全文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二者並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説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説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圓滿。
二、波瀾起伏,生動活潑。行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説秦君,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説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説:“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衝;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説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係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對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三、詳略得當,説理透徹。文章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説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説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都隻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在説理這個主題上,着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説辭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個字,卻説了五層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動人,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6] 

燭之武退秦師名家點評

【清】吳楚材吳調侯:鄭近於晉,而遠於秦秦得鄭而晉收之,勢必至者。越國鄙遠,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俱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國,多用此説。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後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古文觀止》卷一) [7] 
【清】過珙: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後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裏去。詞令之妙,一至於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詳訂古文評註全集》卷一) [7] 

燭之武退秦師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説複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説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説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孔子把他引為同道。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相傳他鑑於魯史《春秋》太簡,恐後學弟子各持異説,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後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 [8] 
參考資料
  • 1.    吳楚材.吳調侯編著;崇賢書院譯,經典傳家 圖解古文觀止,黃山書社,2016.03,第27-29頁
  • 2.    袁書會總主編;池萬興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基礎 上[M]. 2018 :24頁
  •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必修一.中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7
  • 4.    思履主編;(清)吳楚材,(清)吳調侯選編,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古文觀止 超值全綵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第24頁
  • 5.    説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編著,高中文言文全解詞典,華語教學出版社,2015.03,第65-66頁
  • 6.    盧銀中主編.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必修1-5).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4-8頁
  • 7.    任犀然編著,古文觀止 圖文版,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9,第29頁
  • 8.    姜正成主編 . 重温傳統 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化: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6.03: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