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營冢鳥

鎖定
蘇拉冢雉(學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蘇拉威西冢雉、西里伯斯大頭雞或營冢鳥,是印尼特有的雞。蘇拉冢雉長約55釐米,中等身型。身體呈黑色,面部呈淡黃色,瞳孔是紅褐色的,喙是橙紅色,下身呈玫瑰色。雞冠黑色及呈盔狀。腳呈灰藍色,有四趾,趾上有長而利的爪,趾間有蹼。雄雞與雌雞差不多完全一樣,只是雌雞較為細小及暗色。
苦心營温室的營冢鳥 營冢鳥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類之一,它以“營冢”產卵、傳宗接代而名揚鳥族。
中文名
蘇拉冢雉
拉丁學名
Macrocephalon maleo
別    名
蘇拉威西冢雉
營冢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雞形目
冢雉科
蘇拉冢雉屬
蘇拉冢雉
分佈區域
印尼的蘇拉威西島

營冢鳥生活習性

營冢鳥由於種類和分佈地區的差別,在築冢形式和方法上也各有特色, 其中以棲息在澳大利亞南部草原灌木叢中的眼斑營冢鳥營冢的過程最複雜, 建造土冢的時間也最長。因為這個地區條件惡劣,晝夜温差很大,為了能 保證卵得到一定的温度正常孵化,營冢鳥用各種樹葉堆積成丘狀冢,借樹 葉腐爛發酵產生的熱量孵卵。 每年秋天(在南半球大約是4月份),雄性眼斑營冢鳥就開始和鄰居們一 起動工興建温室了。它們將四周灌木、雜草、樹葉銜來,先用強趾利爪挖 一個深1米、直徑2.5米的大坑,夜間把找來的樹枝、雜草等填進坑內,雌 鳥經交配後在此產卵。 然後由雌雄鳥共同在上面堆積樹枝和沙土等,蓋住卵形成一個大土冢。 很快,冢內植物材料堆積發酵,温度升高,卵逐漸開始孵化。但是營冢鳥 卵孵化時需要較恆定的温度,而堆肥發酵產熱很難做到恆温。為了克服這 一矛盾,聰明的雄鳥就在樹葉堆上打一個小洞,用翅翼下部無羽的部分貼 進腐土堆或把頭深深地探進去,用自己的皮膚測量温度,以便及時扒開或 堆上樹葉,將温度調節在孵化所需的30-34℃。雄營冢鳥從秋到冬,從春 至夏,幾乎要辛苦10個月左右,單是堆積大冢就要耗去四個多月時間。然 而,經過9-12周的孵化期,雛鳥在土下約90釐米深處破殼而出 ,經過艱 難的15-20小時才得以鑽出土冢。可這些剛出來的伶俐小雛鳥卻不識為它 們辛勤勞作的父母,先在地面拍翅奔跑,24小時後就能飛翔,然後就離開 父母獨立謀生。大約一年後,它們也能像父母那樣從事辛苦的營冢工作了。

營冢鳥體形特徵

它屬於雞形目,體大一般如雞,喙呈圓錐狀,頭部皮膚裸露,身上的羽毛呈黑褐色。它趾大爪強,適於搔抓地面,生活在上述地區的森林和灌木叢中。這種鳥,親鳥不就巢孵卵,而靠樹葉、垃圾等腐敗物質的發酵使卵孵化。而這種習性在動物界中是比較少見的。 [1] 

營冢鳥生育繁殖

營冢鳥 營冢鳥
在澳大利亞、菲律賓羣島、伊裏安島、薩摩亞羣島等地,生活着-種孵蛋方式奇特的鳥兒-營冢鳥。-般鳥兒是靠自己的體温,每天24小時不離蛋來孵化小鳥的。而營冢鳥要“聰明”-些,它營造了-種天然的“孵蛋器”來孵化小鳥。不同種類的營冢鳥製造“孵蛋器”的方法不同。
澳大利亞營冢鳥澳大利亞建造“孵蛋器”的方式比較典型。雄營冢鳥將建造“孵蛋器”、築巢的任務-並完成。雄營冢鳥選擇-個地形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用它強健的雙爪掘-個窪,從四面八方收集樹葉、乾草放進窪內,堆成大堆,蓋上-層垃圾和泥土,建成“孵蛋器”和巢穴,為雌鳥產蛋做好淮備。 [2] 
幾個月以後,雄營冢鳥領着雌營冢鳥雙雙飛來,這個“孵蛋器”裏的物質經過天然發酵,使“孵蛋器”裏温度上升。雄營冢鳥扒開土層,在堆上鑽個小孔,將頭伸進去,看温度是否合適。若温度合適,它便讓雌營冢鳥在腐熟的樹葉間掘出-個坑,將蛋產在小坑中。由於蛋中有-個氣囊,因此,產下的蛋,蛋尖總是向下豎立在爛葉堆中。產蛋後,營冢鳥隨即用腐殖質覆蓋蛋上,再在蛋上-層層地堆上泥沙。
營冢鳥並不因有了“孵蛋器”便認為萬事大吉。在整個孵化期間,“孵蛋器”營冢鳥常常飛到巢邊,探測温度,通過增減土堆腐殖質和泥沙,使温度恆定在適宜孵化的範圍內,直到2-3個月後雛鳥被殼出來,才離開巢穴。
由於營冢鳥的“孵蛋器”彷彿人類的墳墓,因此得名。
對大多數雌性動物來講,生兒育女可是一件漫長而痛苦的事情。比如鳥類,孵卵的時間一般是2~4周。然而有些雌鳥倒是很會安排:讓雄鳥承擔孵卵的全部任務,自己充當雛鳥的保姆。
澳洲的營冢鳥也是讓雄鳥來幫助孵卵的。千百萬年來,營冢鳥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孵卵系統。最早看到營冢鳥的人,應該是參加過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探險家安東尼奧·皮加費塔。安東尼奧曾經在一個島嶼上發現一種動物,這種動物產的卵比母雞的身體還要大。而且,這種動物不是自己孵卵,而是把卵埋在樹葉堆裏孵化。當時的人們以為安東尼奧説的都是瘋話,沒人相信。
世界上一共有10種營冢鳥,分佈於澳大利亞、菲律賓、薩摩亞羣島以及其他一些島嶼。後來,澳大利亞海岸地區出現了外來移民,這些人開始以為那些大樹葉堆是土著孩子玩遊戲的地方,有的人以為是墓冢。一直到1840年,博物學家約翰·吉爾貝特產生了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扒開樹葉堆看看裏面有什麼呢。後來,他一看,樹葉堆裏原來有卵。
營冢鳥 營冢鳥
雄營冢鳥用大爪子把幹樹葉和乾草堆成高達一二米的大堆,直徑可達幾米。雄營冢鳥在大樹葉堆上忙碌的時候,一般會把雌鳥趕走,等需要的時候,才叫雌鳥登到大堆上面,在裏面產卵。它們用大爪子不停地在地面上挖掘,最後挖出一個大坑,坑深1米,坑口直徑達4.5米。然後,它們又在周圍收集來大量的幹樹葉、乾草等,堆積到大坑裏。大坑填滿後,它們還要繼續堆積,直到達到固定高度,才算大功告成。樹葉堆建成之後,下一步就是等着降雨了。待樹葉堆被雨水淋濕以後,雄營冢鳥又開始往上堆積沙土。?
營冢鳥營冢鳥堆起來的樹葉堆,如果温度升高,腐爛過度,中心處的温度可達45℃,這麼高的温度怎麼能夠孵出卵來呢。原來,樹葉“燃燒”過後,發熱量就會急劇降低。因此,雄營冢鳥就花了很長時間在樹葉堆旁忙個不停,它忙碌的目的就是要使樹葉堆裏保持卵孵化所必需的温度——33.3℃。觀察記錄表明,雄鳥單單堆積一個大樹葉堆就要花費4個月的時間,調整室温,負責孵化,還要忙上7個月。總之,這種勞動很辛苦,具有重複性,估計別的動物是不會願意做這種又苦又累的活的。
營冢鳥 營冢鳥
原來,營冢鳥為了知道温度是否合適,就不時地在樹葉堆裏打出一個洞來,這樣,它不時地把頭伸到裏面去,感覺一下里面的温度,而它頸上的毛就是這樣磨光了。7周之後,雛鳥在樹葉堆裏破殼而出。不過,破殼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鑽出樹葉堆卻不簡單。它們要花費15~20小時,才能從樹葉堆裏鑽出來。雛鳥從樹葉堆裏探出頭來,立刻就看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一點兒也不關心自己的兒女,視自己的孩子為路人一樣。雛鳥出世不久,就會從地面上低低飛起,振翅飛到矮樹枝上,在上面休息、過夜。一年之後,小鳥長大了,也開始了建造自己的樹葉堆了。不過,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反映。它的父母自它出生之後,就離開了它。
有些營冢鳥把卵產在很熱的火山附近;有的是到河灘上去孵卵,這裏面的道理還是很多的。卵並不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孵化,只有適宜的恆温才能孵化。可是沙堆白天曬得很熱,夜裏又涼了。於是白天很熱的時候,雄營冢鳥就攤開沙丘,然後用潮濕而低温的沙土掩埋卵;氣温降低時,它就撥開沙土,用温而乾的沙子蓋起卵。

營冢鳥物種趣聞

發呆的營冢鳥
營冢鳥花花躲在灌木叢中發呆,前幾年,有一種長着兩條腿的動物常常會來從他的巢裏拿走卵,就像是它們自己家裏的一樣。這幾天,又來了一個,不過,這位與其他的不同,它只是在他的巢裏看來看去,不知搞什麼鬼。早些年,這些兩條腿的動物剛來時,他還想過去親近親近,因為都是兩條腿嘛,誰知它們卻殺了他的同伴,他只聽這些傢伙叫自己“營冢鳥”,冢好像是什麼“陵墓”,因此他想可能是這些傢伙看到平地上聳立着一個個高大的樹葉堆,以為是古代的陵墓呢。
花花長得跟家雞差不多,顏色也不華麗,因此它們還沒有發現他,不過,他老是擔心自己的孵蛋器會被它們破壞。説起他的孵蛋器,花花可自豪了。有10種同類,除澳大利亞外,在菲律賓羣島、薩摩亞羣島以及附近一些島嶼上,都有他們的蹤跡。他們有的把蛋產在火山附近,用火山灰的熱量來孵蛋,也有的將蛋產在河灘上,蓋上沙土,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孵蛋。而我花花卻建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孵蛋器——把樹葉堆起來利用自然發酵產生的熱量來孵蛋。
營冢鳥的孵蛋器
每年4月,花花就開始大興土木,用大爪子在地形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挖個坑,然後從四面八方收集幹樹葉和乾草,放進坑裏,一直堆到幾米高。冬天的雨水濕潤這些樹葉後,他還要在上面蓋一層垃圾和泥土。
營冢鳥 營冢鳥
春天來臨後,雌鳥跑來產卵。這時候,在雨水和陽光的作用下,樹葉已經腐爛發酵了,雌鳥在腐爛的葉子間掘一個小坑,把蛋產在裏面。由於鳥蛋內有一個活動的氣囊,因此產下的蛋蛋尖總是朝下豎立在爛葉堆中。等到產下大約35枚卵後,花花便把泥沙鋪在上面,利用樹葉腐爛產生的熱量孵蛋。為了讓寶寶安全出世,花花這些雄鳥開始了艱苦的孵化工作。他們必須把樹葉堆的温度控制在33-34℃。如果温度太高了,就扒開一些泥沙,讓裏面的熱量散發掉一些,温度太低了,就多堆一些泥沙,以便提高樹葉的温度。有時,他白天扒開泥沙,晚上蓋上泥沙,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可現在,花花老覺得自己的後代好像不見增多,同伴也不斷減少,直到他看到一隻狐狸嘴裏叨着一隻同伴時,他才明白:那些兩條腿的動物為了打獵取樂,從外地帶來了狐狸,結果是同伴們一個個填了狐狸的肚子。澳大利亞以前可沒有這種食肉動物,同伴們根本就不懂得如何躲避狐狸,見了狐狸還像見了天上的猛禽一樣傻傻地呆立不動,結果成了狐狸最易得到的食物。唉!花花感嘆:得改改老習慣啦!
奇怪的兩條腿的動物
咚、咚、咚,那個兩腿動物走了,花花還是走到了巢前,扒開樹葉堆,把長長的脖子伸進去探探。還好,那個怪傢伙沒有帶走卵。想起前幾次,這個怪傢伙在我的巢裏放了一種叫電熱器的玩意兒,結果,孵蛋器温度一會兒過熱,一會兒過冷,結果忙得花花不停地扒開、蓋上樹葉堆,簡直手忙腳亂、暈頭轉向了,幸好還能保持温度正常,不至於影響卵的孵化。
等幾天,寶寶們可要出世了,這時花花也該休息一下了。花花想:這個兩腿動物與其他的不同,雖然愛搞些惡作劇,但良心好像不壞,相信不會殘害我的後代吧!其實,花花眼中的那個怪傢伙是位科學家,他正致力於保護瀕危的營冢鳥。除了狐狸外,還有更狡猾的危險,營冢鳥生活的地方是種小麥的好土壤,每年都有許多棲息地被侵佔成農場,而且,牛羊等牲畜吃掉了營冢鳥食譜中大量的種子、花草,捕食,棲息地減少和食物的減少使營冢鳥現在數量不到2000對,如果人類不採取措施的話,10年後營冢鳥會滅絕。
〖小資料〗狐狸是1855年從歐洲帶到澳洲來的,供移民們打獵取樂。結果狐狸成了害獸,它們的存在導致當地的一些生物如兔袋鼠和袋狸的滅絕。小營冢鳥對狐狸一點兒防禦也沒有,當危險來臨時,它們習慣性地站立不動,但這使它們成了外來動物最輕易捕到的獵物,對營冢鳥來説狐狸是種災難。研究表明,在最初的30天內,狐狸幾乎會吞吃掉所有的小營冢鳥。
澳大利亞營冢鳥需要面對的挑戰,它們自從離開蛋殼便獨自生活在一個由爛樹葉堆成的暖和的巢中。如今,在一個由玩具汽車和死鳥皮毛製成的遙控機器鳥的幫助下,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揭示了營冢鳥是如何辨認出自己的同類的。
營冢鳥 營冢鳥
大部分的鳥類在它們的神經系統還處於一個敏感階段時,就通過“胎教”,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會了辨別同類的本領,但是對於營冢鳥(一種冢雉科動物)而言卻沒有這樣的選擇。雌營冢鳥將卵產在由雄營冢鳥修築的肥料堆中,然後便離開這些蛋,而由肥料分解產生的熱量完成孵蛋的工作。這就意味着這些雛鳥根本無法接受到“胎教”。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Markhuber指出,“這是你在長有羽毛並且下硬殼蛋的動物中能夠找到的最顯著的非鳥類生活習性”。為了搞清剛剛孵化的小營冢鳥是如何辨別其他營冢鳥的,澳大利亞悉尼Macquarie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AnnGth和ChristopherEvans,為小營冢鳥提供了一組可供選擇的機器營冢鳥。研究人員發現,對於小營冢鳥而言,一隻啄食的機器營冢鳥比其他靜止的機器營冢鳥或轉來轉去的機器營冢鳥更具有吸引力。研究人員在6月1日出版的《實驗生物學雜誌》上報告指出,當濾除了陽光中的紫外線後,小營冢鳥對啄食的機器營冢鳥也失去了興趣,這意味着進食的行為以及色彩一起幫助營冢鳥識別出自己的同類。營冢鳥可能一直都是獨自成長,但是一些特殊的光線和適當的動作卻能夠使它們走到一起。
參考資料
  • 1.    何干編.大自然的趣聞 第二集:新華出版社,1980.01:149-154
  • 2.    李建平.動物愛情: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