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燈綵(潮州花燈)

鎖定
燈綵(潮州花燈),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州花燈流傳於廣東省潮州市轄下的廣大地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刊的《班曲荔鏡戲文》有“三街六巷好燈棚”唱詞,佐證了潮州花燈的繁盛。潮州花燈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彩扎的立式屏燈,二是彩繪的掛燈。屏燈是一種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於一體的綜合性造型燈屏,它以戲曲和歷史人物故事為主要表現題材,配以樓台亭閣、山水園林、動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裝配燈光加以映襯。掛燈以藤竹木和金屬條片做成框架,外罩以絲紙、絹帛、玻璃,而後在表面彩繪詩畫圖文,再依造型需要鑲嵌裝飾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呈現出古雅典麗的風格特色。 [1] 
2008年6月7日,燈綵(潮州花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50。 [2] 
中文名
燈綵(潮州花燈)
申報地區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50
批准時間
2008年5月7日

燈綵(潮州花燈)歷史淵源

在元宵燃放花燈始於隋代,潮汕地區的這一民俗就是由隋代的中原文化而來的。
潮汕元宵遊花燈,歷來盛行。花燈也成為潮州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工藝品。潮劇傳統劇目《荔鏡記》中,有元宵觀花燈一節,這故事發生在明代中葉,故可知潮州花燈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如《荔鏡記》“睇燈” 一折,就説“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誌》引舊志雲:“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又説:“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綵,竟為鰲山,人物台榭如....競賽花燈。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刊的《班曲荔鏡戲文》有“三街六巷好燈棚”唱詞,佐證了潮州花燈的繁盛。 [3] 
燈綵(潮州花燈)
燈綵(潮州花燈)(5張)
清代中期小説《蜃樓志全傳》對18世紀與19世紀間的潮州花燈有這樣一段描述:“羊角燈當空明亮,玻璃燈出格晶瑩,五彩燈繡圍珠繞,八寶燈玉嵌金鑲,飛虎燈張牙舞爪,走馬燈掣電烘雲,鯉魚燈隨波躍浪,獅子燈吐霧噴煙,麒麟燈羣獸率舞,鳳凰燈百鳥朝王,繡球燈明珠滴漏,仙人燈海氣蒸騰,一切如意燈、二龍戲珠燈、三光日月燈、四季平安燈、五福來朝燈、六鰲駕海燈、七夕乞巧燈、八蠻進寶燈、九品蓮花燈、十面埋伏燈,閃閃爍爍、高高低低、斑斑斕斕、齊齊整整。正是炫人耳目真非假,着相虛花色是空。”這雖則是文學作品,卻來自生活,也可説明當時潮州花燈已較為出名了。 [4] 
清宣統二年(1910年),燈色藝人楊雲樓、杜松創作的《紅樓夢》《白盂玉》兩座屏燈參加南京賽會獲獎。以後,蔡有南、陳典等藝人所創作的花燈、屏燈曾先後在國外展覽。 [4] 
1928年,林樂笙等創作的《鳳儀亭》、《打金枝》等屏燈在新加坡展出《長坂坡》《水淹金山寺》《王昭君和番》《甘露寺選婿》《重台別》等10座屏燈在倫敦展出。 [4] 
1935年為香港製作的《三氣周瑜》《九曲黃河陣》兩座大屏燈和《皇姑考察》、《狄青取旗》等屏燈先後在香港和加拿大展覽。 [4] 
新中國成立後,潮州花燈藝人多次為福建、江西、四川以及廣州等地製作花燈。此外,還為電影配製各類花燈。1964年《三打祝家莊》參加全國21省市花燈巡迴展覽。 [4] 

燈綵(潮州花燈)文化特徵

元宵佳節鬧花燈是潮州民眾的賞心樂事,元宵伊始,高潮則在正月廿四前後三夜,一直要鬧近10個晝夜。鼎盛時期,全城共有200多屏大花燈,連同龍鳳燈、魚燈、果子燈共達數百之多,分八社遊行。 [5] 
較早的潮州花燈是以竹作架,用絹綢裱成空心人物,表面淡施粉彩,描繪衣飾,夜間燈火點於其中,透照出來,綽約動人。 [5] 
隨着花燈藝術的發展,歷代民間藝人,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不斷推陳出新,使這朵藝苑奇花越發美麗可愛。他們以鐵線紮成人物的軀殼,然後像真人般穿上精心繡制的絢麗多姿的衣裳,配上和諧的景物和輝煌的燈光,以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情節為題材和內容,組成層疊有致的花燈屏,更顯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成為一種雅俗共賞、老少鹹愛的特種工藝品。此後又有藝人別出心裁,以盛裝的真人雜處花燈人物間,以真亂假。 [5] 
潮州的花燈藝術紛繁講究,單其用材就近千種。而其藝術表現更是細緻入微:在形式上,可分為“熱燈”和“素燈”兩大類。“熱燈”又稱“戰燈”,“素燈”又稱“文燈”。前者講究盤弓走馬姿態;後者着重表情關目。 [5] 

燈綵(潮州花燈)製作工序

潮州花燈主要以竹、鉛線、絲紙作骨架,用綢緞、絲絹、花邊繡品作衣飾,製作工藝包括構思、扎胚、裝裱、裝飾、組裝(大型或活動型花燈等)流程。 [3] 
潮州花燈分為掛燈和屏燈兩大類,前者懸掛用,後者陳設於案台。製作工藝是掛燈採竹篾、鉛絲、木板條等為原料,扎作、搭製成各種燈色骨架,裱糊上白紙、紗綢,然後彩繪畫圖其上。題材多為小説故事、歲時花果之類。掛燈造型,有圓燈籠、宮燈及水果燈、魚燈、走馬燈、雙喜燈等各類動物、果瓜之造型燈色。屏燈是安裝屏座之上,並罩以玻璃框罩,四面可觀賞,又稱紗燈。題材多為故事人物,採立體造型。人物頭部:50釐米以上人物,其頭部多采紙塑脱胎,彩繪臉面五官,飾以毛髮;50釐米以下的人物,頭部多用泥土塑制,繪彩五官和髮式。人物身軀用細竹篾、鉛絲扎作造型,穿着綢布服飾。古代戲曲故事人物,常飾以精工繡制的綾絹綢緞袍服,並繡飾以金花銀邊,穿戴盔甲、袍帶、鞋帽以及一應物件,如刀、槍、劍、戟、馬匹、亭樓殿閣、橋榭欄柵、木樹石山等等,形成一座完整的戲台演出之場景。

燈綵(潮州花燈)題材作品

潮州花燈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彩扎的立式屏燈,二是彩繪的掛燈。屏燈是一種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於一體的綜合性造型燈屏,它以戲曲和歷史人物故事為主要表現題材,配以樓台亭閣、山水園林、動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裝配燈光加以映襯。掛燈以藤竹木和金屬條片做成框架,外罩以絲紙、絹帛、玻璃,而後在表面彩繪詩畫圖文,再依造型需要鑲嵌裝飾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呈現出古雅典麗的風格特色。 [1] 

燈綵(潮州花燈)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潮州花燈風格獨特,鄉土氣息濃厚,作為節慶和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潮州文化中佔據着不容忽視的地位。 [1] 
傳承狀況
隨着社會變革的加劇,潮州花燈的發展面臨着諸多問題。潮州地區傳統民俗逐漸淡化,導致花燈展示平台日益減少;花燈老藝師年事已高,年輕人不願繼承傳統工藝,導致花燈製作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潮州花燈使用的季節性較強,從業者不能以此為主業,導致花燈研發與創新的滯後。凡此種種,使得潮州花燈陷入瀕危困境,亟待搶救。 [1] 
傳承人物
劉耀生,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燈綵(潮州花燈),申報地區為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 [6] 
林漢彬,男,1930年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燈綵(潮州花燈),申報地區為 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 [7]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公佈,潮州市湘橋區文化館(潮州市湘橋區圖書館)獲得“燈綵(潮州花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燈綵(潮州花燈)”項目保護單位潮州市湘橋區文化館(潮州市湘橋區圖書館)評估合格。 [11] 

燈綵(潮州花燈)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3年2月19日,由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文聯主辦、中共連平縣委、縣政府、中共洪梅鎮委、鎮政府等單位聯合承辦的“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在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舉辦,展會上展出了潮州花燈作品。 [9] 
2019年1月30日,由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興寧市委員會、興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廣東省第七屆花燈文化節暨興寧首屆花燈文化旅遊節在梅州興寧市正式舉辦,本屆展會上展出了潮州花燈作品。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