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斌

(油畫家 RSD職業油畫家發起人)

鎖定
1972年出生於江西廬山,現居廣州帽峯山,資深策展人,藝術品行業撰稿人,廣州泗海藝術基金首席簽約職業油畫家。
中文名
熊斌
籍    貫
江西廬山
出生日期
1972年
職    業
畫家

目錄

熊斌人物介紹

油畫家—熊斌 油畫家—熊斌
1972年出生於江西廬山,現居廣州帽峯山,資深策展人,藝術品行業撰稿人,廣州泗海藝術基金首席簽約職業油畫家。擅長寫實風景畫和動物畫創作,國內首個RSD南方職業油畫家組合發起人之一。 [1] 
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結合現代油畫及綜合材料的表現技法,以新東方唯美主義表現形式油畫作品參加組合巡迴展。被媒體稱為“新國學主義油畫”組合,熊斌作品巧妙結合中國水墨構成習慣加以運用古典油畫多層次罩染法,混合了丙稀水油分離的特性在其中,形成融貫中西古為今用的當代中式油畫作品。 [1] 

熊斌介紹

熊斌出版

中華美術出版社 《RSD南方職業油畫家組合2011》
上海ARTFACE《藝術相》雜誌&amp 上海ARTFACE《藝術相》雜誌&amp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當代藝術·名家名作系列-熊斌》
上海ARTFACE《藝術相》雜誌 封面人物 雜誌專訪 藝術家訪談
南方電視台TVS-2專訪 《藝術鑑賞》
人民日報社 《環球時報》 [1] 

熊斌展覽

2013年 入選“佛羅倫薩當代藝術雙年展” 意大利
2012年“第十七屆廣州藝術博覽會展” 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
即將出版 《當代藝術·名家名作系列-熊斌》 即將出版 《當代藝術·名家名作系列-熊斌》
2012年 “珠江新城西塔城市候機樓長設展” 廣州珠江新城
2012年 “舞動色彩——自在堂首屆職業油畫名家作品聯展”
廣州自在堂
2012年 “2012中國當代油畫風景聯展”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八回) 上海惠生藝術中心
2012年“傳道者”RSD組合巡迴展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
(第七回)珠海大香山美術館
2012年“新中式唯美主義職業油畫家聯展”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六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藝交會
2012年“至善至美至純”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五回) 廣州匯能閣當代藝術空間
2011年“老子歸來”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四回) 16屆廣州藝術博覽會
2011年“老子歸來”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三回) 廣州匯景新城
2011年“國韻魅魂”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二回) 藝術廣東信息時報社
2011年“境遇他色” RSD職業油畫家三人組合巡迴展(第一回)東莞綠洲當代藝術空間
2010年“藝術與慈善同行” 廣東獅子會首屆收藏家會員作品展 廣東獅子會 廣東省殘聯 [1] 

熊斌文章

畫外之話
熊斌
熊斌作品《乾坤系列》140×50cm×3聯 2013 熊斌作品《乾坤系列》140×50cm×3聯 2013
自小離家學藝至今已有二十幾餘年春秋,不知不覺人也將進入四十不惑之年。年歲增長了,但對現實的人生卻是感覺越來越迷惑!思考越多,越覺得內心的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相脱離,故常常有種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窘迫。這種困惑感一直持續到08年一個難眠的深夜,無意間觀看了一盤閒放在家中的光盤,沒想到這盤光盤竟重新點燃我內心的火苗。不知這是不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還是我與傳統文化的緣分到了,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我便下決心全心投入國學油畫的研究和創作中去了。這部讓我感觸至深的訪談片子名《和諧拯救危機》,是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陳大惠採訪淨空老法師的一部紀錄片。後來才知道這部公益紀錄片不光對當時陷入人生的迷茫的我影響很大,也同樣影響了很多各行各業以及不同階層的人。 [1] 
熊斌作品春夏秋冬四條屏 180X80cm×4聯 2013 熊斌作品春夏秋冬四條屏 180X80cm×4聯 2013
在這兩年一邊潛心畫畫創作的過程中,也一邊通過聽傳統文化類光盤來加強對國學的學習。隨着對傳統文化學習和慢慢深入認識才知道原來自己成長過程中所走的許多彎路。更加體會到現三代人內心的迷茫和對傳統文化的誤解。為何這麼好的文化在我輩卻得不到認可?當然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代國際文化的衝擊原因。當代藝術圈子現今龍蛇混雜,作品良莠不齊、炒作現象隨處可見,一己之力極其有限,唯有從“窮則獨善其身”開始,重新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背《弟子規》、讀《論語》,從自己做起,從家人開始影響,到影響身邊的朋友。一段時間後,果然體會到一點佛教講“境隨心轉”感。首先身邊自然而然地感召了很多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家人親戚也因這種古老文化發生改變,最明顯的是自己的作品創作靈感也開始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古聖先師孔子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遊於藝”是放在最後的,回顧我這十幾年一直是鑽研藝之術,術即畫之技術,在追求術的同時伴隨着是追求利的獲得,而忽略了依於仁,更不用説“德”和“道”了。自從重新學習傳統文化後才開始重新審視和反思中國傳統美學,並在國畫圖式中找到很多油畫的創作靈感,如創作的《仁智之境》中國山水畫,靈感就是源自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意譯這些內心的想法和作品創作成形還是有距離的。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還需日後不斷求索完善。
更感恩和幸運的是能與劉念、楊永智兩位圈內資深的職業油畫家組成RSD組合,雖然,我們三人的表現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但大家有共同的願望以中國的唯美觀念表達自己作品,並試圖以國學油畫作品的全國巡迴展來弘揚傳統文化。通過幾次不是很成熟的主題作品展,也不斷得到各界朋友的關注和建議,給我們很大啓發和鼓勵,同時也深感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這是一次探索性嘗試,註定未來會遇到很多的障礙,只要秉承深入傳統,學習傳統,發揚傳統,順道而為,相信自然功到自成。 [1] 
中國缺少真正的職業油畫家
熊斌2008
熊斌作品《禪意之境之九》100X100cm 2012 熊斌作品《禪意之境之九》100X100cm 2012
這幾年混跡於國內油畫藝術圈,和國內部分油畫家常聊起圈內的現象,通過交流得知大部分畫家都很希望己的作品被收藏家賞識並被收藏,也不知道中國有多少畫家,或是説有多少是真正靠畫油畫吃飯的,就我的理解真正買的起或是能消費油畫藝術的按我的説法,是少於實際畫畫的人數。一個並不成熟的交易市場勢必有其畸形的市場規律,君不見藝術品市場中某某拍賣會又有天價出現,某某畫廊的簽約畫家展覽全部賣出,出現了四大天王,出現了七零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一時間以北京798畫廊藝術區帶動宋莊畫家羣的標準文化創意產業園在上海、在廣州乃至全國相續複製,加上媒體推波逐浪,一個本來是個別現象的事件硬是演變成一場新的全國藝術文化產業大革命,若這場革命真的能將中國藝術品消費帶動或是説激活,也未嘗不是件油畫圈的幸事,起碼這每年全國各地一大批學畫學藝術的孩子們未來有份靠畫吃飯的工作,也算的上一個還算不錯的自由職業,但是這先天不足的產業開始了嚴重的疲軟,市場一蹶不振,按市場營銷學理論缺少羣眾基礎大眾消費的市場肯定是長不了的。不可否認中國老百姓這幾年是富了,國家也可挺直腰桿,GDP連續8%的增長這是在全球難找的,當是除了經濟增長上去了,同時環保節能減排的損失也隨之上去了,道德倫理等中國優良傳統也淪陷了,解決生存問題延伸到解決生活問題的高度,這也許不是一代人的事,這種生活價值觀的昇華遠比生存價值觀的建立更需要時間。回到藝術圈現象,老百姓有錢了買一套並不一定屬於自己的房住,會不顧一切的幸苦去奮鬥,而花上幾萬甚至幾十萬去買張油畫掛在牆上看,這種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本質改變,沒有十年二十年是影響是不現實的。 [2] 
面對現狀作為一名畫家該如何認清形式,談到這裏我不得不想到跟美國華裔職業油畫家蔡楚夫講訴的美國藝術品市場規律來,
據蔡老介紹,美國的油畫市場大致可分為五個層次,非常有規律和規則,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不侵犯,
熊斌作品《婺源印象》100×140cm 2012 熊斌作品《婺源印象》100×140cm 2012
第一類就是街頭擺攤小店買的行畫,相當於裝飾工藝品,市場非常大,美國人很多都是租房住,每次重新搬房,家裏客廳、卧室到洗手間都要掛上油畫,一般一年左右就會全部跟換,最長的不會一張掛畫看三年,此類油畫主要是臨摹世界名畫,價格也不高,這類作品佔有市場總量60%左右。畫這類畫家多是業餘學畫的愛好者或是國外如中國製作的出口行畫。
第二類是中小型畫廊賣的原創的油畫作品,這類的畫廊將不是很出名但是畫的還不錯的在本地發展職業畫家簽約,以年薪或代賣的形式合作,銷售價位要比行畫高几倍,這類的作品佔市場總量20%左右,主要消費的客户為企業的高級白領,律師等人,他們往往對某個畫廊常光顧,對他們喜歡的畫家作品也會長期購買,而專為這類畫廊作畫的畫家都是以畫畫為職業,他們大部分都很會跟據畫廊客人的喜好作畫,價格和銷量也較為穩定,十幾年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自然沒什麼特殊原因收入也是穩定的。
第三類是一些有一定的品牌和名氣的畫廊,他們代理的畫家多是一些有一定的名氣,或該畫家在學術上有一定的風格,這類的畫廊會經常給他們簽約的畫家請一些專業的策展人主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為其編輯整理藝術評論做各種媒體的宣傳投放,這類型的客户往往是成熟的油畫收藏家,並經常在拍賣會上現身送拍和收購,這類型的作品在整個全美油畫市場總量大概佔有10%,可以説這三類的特點畫家均以市場需求為原則,跟據客人的需要而畫,只是不同層次和價位的不同而已。 [1] 
熊斌作品《冬日暖流》90X120cm 2012 熊斌作品《冬日暖流》90X120cm 2012
而第四類是美國傳統遺留下來的油畫,有的家庭好幾代人都收藏留下來的作品,這些作品伴隨着各種故事在市場上交流,其中不乏很多世界名畫,其價值跟據其傳播的數量和收藏者的故事不斷在增加,這些作品絕對是見證收藏家財富的一個強有力的表現形式,這類作品數量也許佔總量的不到10%但其價值往往佔銷售總量50%都不止。
另外一類恰恰和前幾類有別,為各民間藝術基金或政府藝術基金贊助創作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讓大眾很難接受,也很難讓收藏家買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試驗性,每次搞大型創作前先寫申請計劃,這些畫家只能尋求政府的資助來畫畫。 [2] 
熊斌作品《三疊泉》&amp 熊斌作品《三疊泉》&amp
就美國的油畫市場的份額的分部來看中國,首先從體制上看就有所不同,活躍於拍賣市場的高成交額的在世畫家,主要以各美院的教授和美協、畫院等所謂的體制內畫家所壟斷,雖然中國的經濟已經從計劃經濟現轉為市場經濟,但是中國藝術圈油畫界的體制還是停留在過去,一般畫家的成型是先得通過高考美術培訓班學幾個月,通過幾個月公式性的應考教學,考上幾所全國極的美術學院,完成本科四年後,有大部分分配到中學做美術老師,要想繼續畫畫需再讀研究生,混張碩士文憑後,幸運的就有機會留校,如果作品畫的老師滿意就有機會參加當地美協的主辦的展覽,由市級到省級再到全國級,每上一級必須參加三次,而負責評選的美協專家多是當地的體制內有話語權的畫家,每次入選和獲獎名額都是有限的,唯有按關係推薦,獲獎入圍的大部分是這些專家的親戚、學生、或朋友,當拿到這些榮譽後,基本上可以在畫家簡歷檔案裏榮耀了,再參加幾次展覽就不覺得空了,可是此時之前的過程畫家的作品並未收收藏者的檢驗,很多畫了很多年的畫家開始都從未賣過自己的作品,而入選體制內的展覽都決定少數幾個評委的意識,從這個過程來看,畫家和市場(油畫消費者)幾乎完全沒溝通,而少數購買油畫的客人只能看畫家的簡歷消費了,購買者往往並不是真正懂得欣賞該作品和其價值,更多的是盲目的以投資為主要目的,最終因難以兑現不得不對油畫望而卻步。
油畫作為一種舶來藝術在中國也有近百年曆史,幾代人的努力以經形成了其特有的中國魅力,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受政治的利用,藝術投機人的利用,專業畫家觀念上很少有專為中國大眾欣賞提供服務的意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