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煩惱的冬天

(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煩惱的冬天》是約翰·斯坦貝克後期的作品,是最緊密聯繫現實生活的,它從新的高度和深度上有力地揭露和挾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和人性遭到的歪曲。
書    名
煩惱的冬天 [1] 
作    者
約翰·斯坦貝克
譯    者
吳鈞燮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2008年7月 [1] 
頁    數
326 頁
定    價
17.0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2744824
叢    書
譯文名著文庫

煩惱的冬天前言

斯坦貝克(1902—1968)是我國讀者比較熟悉的美國現代作家。他最著名的小説《憤怒的葡萄》(1939)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已有中文譯本,它對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破產農民困苦遭遇的真實描寫,以及作者所流露的真摯同情和無比憤慨,曾經在目睹本國農民悲慘處境的我國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作者生動自然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也使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坦貝克是以德萊塞等為代表的美國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一位重要的繼承者。他在早期的探索階段,也曾寫過帶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作品。但從一九三五年發表了他第一次真正獲得成功的《煎餅坪》開始,他就堅定不移地沿着用細膩的筆調忠實反映生活、刻畫人物的道路走下去,隨着一部部作品愈來愈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他善於描寫社會中下層人民生活的聲譽不斷穩固提高。
但是文學的潮流不是永遠不變的,作家的創作道路也總是在不斷地發展。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斯坦貝克筆下的人物畫廊裏,除了原來的城市流浪漢、退伍士兵、貧苦僱農,失業工人……以外,又日益增加了新的形象,反映出了更廣泛多樣的生活畫面。《煩惱的冬天》就是作者後期創作中新探索的一個重要成果。
伊桑?霍利,美國東部海港小鎮中一個食品雜貨店員,在經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洗禮之後,回到他世代祖居但已親人寥落的家鄉,結了婚,生了孩子,挑起了成家立業的擔子。但在早先以捕鯨業聞名而如今已漸趨衰落的這個小鎮裏,他原來印象中人與人之間那種雖較保守但也較為淳樸的關係,已隨着時代的進程愈來愈難尋覓,生存競爭的規律君臨着一切。伊桑還年輕,有頭腦,有知識,但卻缺少了一點什麼,正像他後來的僱主,一個早年非法入境,全仗狡詐和欺騙打出一番天下來的意大利商人馬魯洛所説的那樣:“誰都在偷——有人多點,有人少點,可是你不!”正是這點“良知未泯”,使伊桑在立身處世中第一仗就敗下陣來,除了所住的一所房子外,他喪失了一切,為了養家活口,他只好受僱於那個他看不起的商人,整天周旋於貨架和櫃枱之間,度過了一個個煩惱不滿而又黯淡無望的冬天!
但生活甚至不容許他自甘寂寞。資本主義的原動力——金錢和慾望——從四面八方引誘他,迫使他捲進那一場已經延續了多少年的生存遊戲。一位銀行家的父執半出於好心,半為了利用,主動要“拉他一把”;那家銀行裏一個熟知全部遊戲規則但卻怯於實際行動的“好”出納員,有意無意地引逗起他對錢財的慾念;即使在這狹隘守舊的小城鎮裏也有的一個從事“女人最古老的行業”的婦人,出於尋求刺激或者尋求生活靠山的隱蔽目的,甚至用神秘的算命巫術來施加影響,挑起他本來就潛伏在心底裏的非分之想……
更重要的是,就連他自己家裏的親人也從內部加予他不可抗拒的壓力:勤儉忠誠的妻子是愛他的,但也受不了鄰里對她一家的輕視,終於爆發出對他“麻木不仁”、不求振作的不滿之情。甚至還未成年的子女,也有意無意地在這方面給予他難耐的刺激。
於是,從他在一個早春四月的清晨剛從睡夢中醒來開始,由於種種機緣的湊合,在短短几個月裏發生了一連串連他自己也感到身不由己的劇變。像從長久的冬眠中醒來一樣,他對自己甘心蟄伏的處境越來越怨恨不滿,多年來在調笑戲謔、自我嘲弄掩蓋下的憤懣委屈再也壓制不住,更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這麼明白地看清了那個社會里一條確鑿不移的真理:“不管做生意或者搞政治,一個人只能拳打腳踢地在人羣中打出一條路,才有希望當上個‘山大王’。一旦當上了,他儘可以偉大、仁慈——但首先得當上。”這是小説主人公的“覺醒”和他的誓言,實際上也正是作者對他眼前人壓迫人的不合理社會的憤激諷刺。
伊桑下決心幹了周圍“誰都在幹”的事:向移民當局秘密告發了逐漸對他抱有一種類似親子之情的真摯好感的馬魯洛;軟硬兼施、勾心鬥角地制服了那位銀行家貝克,使他為自己所用;像賭徒似的“下注”在自己童年的好友泰勒身上,用一千塊錢贏得了一塊城裏實業界領袖們垂涎三尺的重要地產;他甚至還獨自策劃、精心排練了一幕搶劫銀行的驚險劇,只是最後臨時受到一個意外的干擾,才沒有真正上演,而這意外卻是:一位聯邦調查局的官員突然受託前來通知他,那個因他告密而受害的馬魯洛在被遣送出境的前夕,竟還把他當作自己在自由神雕像下的這片國土上第一次遇到的一位誠實的“小夥子”,而把他所在的這爿鋪子慷慨地留贈給了他。
一切向往都意外順利地實現了。更為錦上添花的是,兒子亞倫又居然在全國少年徵文比賽中得了獎,小小年紀就成了廣播、電視爭相吹捧的名人。

煩惱的冬天特色及評論

《煩惱的冬天》是作者後期的作品,是最緊密聯繫現實生活的,它從新的高度和深度上有力地揭露和挾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和人性遭到的歪曲。讀者與其想竭力查考小説中所寫是否實有其人實有其事,還不如去仔細觀察一下他的周圍鄰里和探索一下自己的內心。因為書中所寫的,是當今一大部分美國社會的情景。

煩惱的冬天內容簡介

小説主人公伊桑·郝雷是一個在世俗的營利上不成功的一家之主。戰地他服過役,退役後他嘗試過各種職業,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在一個冬天,在他祖先住過的英格蘭小鎮上,他成了意大利商人馬魯諾食品雜貨鋪的僱員。他為人老實,從無抱怨,雖然常常受到誘惑,而且也看到要達到物質上的成功必須採用各種手段,但這些算計他人的手段會使他變得無情無義,將使他冒着人格分裂的危險。整天他來往於貨架和櫃枱之間,處於物資上的營利與恪守自己人格的矛盾中,度過了一個個無望的冬天,因而陷入“煩惱”中,不能自已。以致於勤儉持家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兒女對他不滿。這一切更使他焦躁不安。於是他開始出賣自己的良心,向移民局密告對他親如父子的馬魯諾,致使馬魯諾被驅逐出境;又軟硬兼施的逼銀行家貝克為自己服務,卑鄙地得到了一塊土地;還策劃要搶一次銀行。在目的相繼達到以後,他又感到極度空虛,陷入自我譴責中。為尋找解脱,他只好在一個雨夜投入大海自盡。

煩惱的冬天作者介紹

“人類已被證明具有偉大的心靈和精神——面臨失敗的勇氣,勇敢無畏的精神,寬恕和仁愛之心。作為一名作家,必須宣揚和讚頌這些。我認為,一個作家如果不能熱忱地相信人類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會獻身於文學,也不能算是文學界的一員。“這是約翰·斯坦貝克在1962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金時所説的話。約翰·斯坦貝克的許多作品以美國的土地和人民為題材。他替窮苦人説話,為被壓迫者申辯。他的小説刻劃了富於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他們生活時世的廣闊壯麗的圖景。
約翰·恩斯特·斯坦貝克於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小鎮薩利納斯。他的父親是個磨坊主,母親曾經當過教師。正是在母親的薰陶下,小約翰有了對讀書的強烈愛好和對寫作的興趣。學生時期,他很早就讀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還經常給他中學的報紙寫文章。不過,他的許多課餘時間卻是在室外度過的,或在農場幹活,或在加州的山嶺谷地中漫遊。這些地方後來就成為他的小説的背景。 1920年,約翰畢業於薩利納斯中學,入加州斯坦福大學就學。由於生性好動,加之對自己的職業舉棋不定,他還長期離開學校到農場、製糖廠和修路隊去幹活。
最後在1925年,他沒有獲得學位就離開了斯坦福大學。年輕的斯坦貝克決意要當作家,並認為紐約市是自己起步之處,因而啓程東行。在紐約,他做過各種工作,包括在《紐約日報》當記者。但是,沒過多久,他就對記者這種職業感到失望和厭煩。於是,他返回加州,投身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斯坦貝克的第一部小説《金盃》發表於1929年。這是一部描寫十七世紀加勒比海海盜的歷史小説。這本書雖然不成功,但畢竟為他掙得一筆錢,足夠他1930年和卡羅爾·亨寧結婚的開銷。不久以後,他又寫了兩部小説。這兩部小説比起前一部來,更為遜色。不過,巧遇良機,其中名為《天堂牧場》的那一部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車出門遠行的紐約出版商帕斯卡爾·科維西,偶然間買了本《天堂牧場》在火車上看。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他立即與這位年輕的作者取得聯繫。他得知斯坦貝克還寫好了另一部小説,但是已經有七家出版商拒絕給他出版,科維西便把小説要去看了。這部小説就是《煎餅坪》,1935年由科維西出版,這本書成為斯坦貝克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發表了《勝負未決的戰鬥》。這是一部描寫加州採果工人罷工的現實主義小説,飽含着辛酸苦楚。
斯坦貝克最優秀的小説之一《人與鼠》發表於1937年,寫的是兩個流離失所的農業工人的故事。斯坦貝克開始動筆時寫的是劇本,但後來改變了主意,寫成了一部小説。大獲成功之後,他又把小説改編成劇本。斯坦貝克因《人與鼠》而獲得1937年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金,被譽為”觸及了真正紮根於美國生活的主題。“這部小説使斯坦貝克的名字在美國家喻户曉。
兩年後,斯坦貝克寫的又一本書《憤怒的葡萄》給他帶來國際聲譽。這是他的傑作,是一部飽含着憤怒的長篇小説,寫的是貧苦農民從風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亞州谷地的悲慘故事。1940年,《憤怒的葡萄》作為當年的最佳小説,使他獲得普利策獎金。但是,對斯坦貝克個人來説,這部小説也帶來了成名之後的苦惱。他喜歡過簡樸安靜的生活,不喜歡參加文藝界聚會、應邀講話和親筆簽名。他覺得與農民、採果工人和工廠工人這樣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坦貝克以《紐約先驅論壇報》戰地記者的身份去過英國、北非和意大利。
斯坦貝克戰後寫的第一部小説《罐頭工廠街》又是以他的故鄉加利福尼亞為背景。隨後,他於1947年發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車》。但是這兩本書都不大成功,於是斯坦貝克就把注意力轉到寫作電影劇本和戲劇方面去了。
其後,他在1951年發表了《伊甸園以東》。他自認為這是他一生寫得最好的一本書。《伊甸園以東》是一部長篇小説,寫的是在加州開拓新生活的兩家人在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
在五十年代,斯坦貝克繼續寫作。但是,評論家們認為他這一時期的大多數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説斯坦貝克大概已經開始從作家生涯的頂峯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貝克卻隨着《我們不滿的冬天》的發表而東山再起。在這部小説裏,他描述了一個出身於新英格蘭世家的男子如何由於為安全問題提心吊膽而背棄了他的理想主義。這本書博得許多評論家的好評,尤其給瑞典文學院的評選委員們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這些評選委員在1962年給斯坦貝克頒發了聞名世界的諾貝爾文學獎金。
同年,斯坦貝克發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寫了他和愛犬在美國的遊歷。這是迄今對美國最生動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貝克作為紐約報紙《新聞日報》的戰地記者前往南越。
斯坦貝克返回美國後,繼續在家中寫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體開始垮下來。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終年六十六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