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鎖定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是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發起,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陝西鼓風機集團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參與組建的協同創新中心。
中文名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外文名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new efficient coal gasification and scale utilization
發起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
成員單位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陝西鼓風機集團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原則

七大成員單位將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創新、共同發展、解決國家急需、爭創世界先進”為原則,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集團等協同創新形成的集聚效應,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煤的高效、清潔、規模利用為宗旨,彙集國內外拔尖創新人才,開展相關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積極開展工業化示範,引導世界能源生產與能源裝備行業的革命性進步。 [1] 

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簽約揭牌

西安交通大學牽頭髮起的煤的新型高效氣化與規模利用協同創新中心9月3日上午簽約成立。協同單位成員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陝西煤業化工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陝西鼓風機集團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紅,陝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華煒,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王建華、校長鄭南寧共同為創新中心揭牌。
據瞭解,七大成員單位將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創新、共同發展、解決國家急需、爭創世界先進”為原則,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集團等協同創新形成的集聚效應,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煤的高效、清潔、規模利用為宗旨,彙集國內外拔尖創新人才,開展相關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積極開展工業化示範,引導世界能源生產與能源裝備行業的革命性進步。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劉紅副司長代表國家能源局對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她指出,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但在煤炭的大規模應用方面,還存在煤炭大量消耗、利用效率相對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等問題。她表示,煤炭產業的下一步發展主要靠自主創新,推進先進技術的產業化,推動傳統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促進煤炭利用方式變革,探索出符合國情的高效率、低排放、長產業鏈、高附加值的煤炭加工轉化的產業發展道路,做好戰略技術儲備,掌握應對國際能源形勢變化的主動權和控制力。中心以原創性很強的煤的超臨界水氣化制氫及發電新理論新技術為核心開展研發和規模推廣應用工作,十分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需求,能源局將為該中心提供持續的支持,並密切關注這項工作的進展。她建議將中心建設成開放式平台,以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有效力量共同參與。
王建華書記表示,西安交通大學作為創新中心主要的發起單位,將以高度的責任感,從資源投入上、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上積極推動中心的健康發展。技術的工業化應用是社會化工程,需要所有的協同創新單位,包括將來更多的單位一起加入推動,要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將創新進行到底。
鄭南寧校長也説,創新中心的成立旨在聯合煤的新型高效氣化相關領域的國內外創新資源,建立一個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平台。希望通過這個平台的搭建,為西安交通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開啓新局面,同時也為我國煤化工業發展帶來新天地。
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副總經理尚建選、東方電氣集團副總經理黃偉、陝西鼓風機集團副總經理杜俊康分別代表創新平台成員單位發言,對創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和期望。
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郭烈錦就中心組建具體事宜做詳細報告。據介紹,近15年來,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在探索研究以煤的超臨界水氣化為核心的新型高效無污染煤氣化制氫耦合發電技術,該技術具有整個過程高效清潔、無污染物及温室氣體排放的突出優點,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並在寧夏建成處理量為1t/h煤漿液的超臨界水氣化中試裝置,初步驗證了該技術規模化應用的可行性,展示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見證協同創新中心成立的嘉賓還有:陝西省發改委閆徵處長,陝西鼓風機集團總經理李宏安、總工葉長青,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杜明煥、副總工湯慧萍,寧夏三新開泰集團總經理張少軍,東方電氣集團研究院副總王政、鍋爐集團副總聶力以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協同單位代表和諸多專家學者。美國伯克利-勞倫茨國家實驗室和伯克利加州大學S S Mao教授,西安交大陶文銓院士、王小力常務副書記、徐宗本副校長、盧天健副校長、趙昌昌副書記、宮輝副書記、席光校長助理及財務處、重點辦、人力資源部、能動學院等單位負責人和教授專家參加簽約儀式。宋曉平副校長主持儀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