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煙燻法

鎖定
煙燻法是用一定的藥物燃燒後產生的煙氣上燻,藉助藥力和熱力,達到殺蟲滅菌、止痛、止癢、驅除穢濁惡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文名
煙燻法
外文名
fumigation
作    用
殺蟲滅菌、止痛
特    點
藥物燃燒後產生的煙氣上燻
類    型
治療方法

煙燻法基本信息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用樹葉、柴草等點燃燻烤某一部位,發現可以起到減輕或消除病痛的作用,這可能就是煙燻法的起源。在醫學著作中對煙燻法的記載最早當屬《五十二病方》,該書記載了用燻洗治療癇症、痔瘻、燒傷、瘢痕、幹瘙、蛇傷等多種病症。如僅痔瘻就有直接燻、埋在席下燻、置於容器中燻、地下挖洞燔藥坐燻、藥物燒煙等多種方法。《內經》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摩之浴之”(“浴之”即燻洗法)的論述。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有燒雄黃取煙燻肛門來治療狐惑的記載。華佗更是將燻洗療法用於腸胃的外科手術中。清代外治宗師吳尚先(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駢文》,對燻洗療法作出了重大貢獻。該書對燻洗療法的理論基礎、作用機理、辨證施治、藥物選擇、使用方法、主治功效、適應病症、注意事項等,都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闡述。使燻洗療法在幾千年臨牀應用的基礎上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在其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將燻洗療法應用於臨牀,使燻洗療法發展到更臻於完善的地步,這是燻洗療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建國以來,中醫藥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來,燻洗療法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常用方法。

煙燻法原理

煙燻法是利用藥煙的滲透性和皮膚的吸收功能,通過熱力與藥力聯合作用於肌表,內傳經絡臟腑,達到祛邪扶正,疏通氣機,調理臟腑,以及殺菌止癢、清熱解毒的目的,本法不僅用於某些皮膚病、外科瘡瘍腫毒等的治療,也常用於空氣消毒。含有藥性的煙氣燻病灶時,刺激體表局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起到消炎退腫的作用;藥物作用於局部,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自身的調節作用,使機體產生某些抗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此外,利用藥物的温熱性能,可起到温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功效。通過對經絡的調整,達到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起防病保健的作用。

煙燻法常用方法

(一)桶燻法把藥物放在桶內(最好盛放在巨盆內)點燃,使其冒煙而不可着火,令患者坐於桶上燻之。
(二)筒燻法把藥物放在瓷桶內(瓷瓶也可)點然,令患者把患處放於筒上,使煙直接燻療患處,或將藥物研碎後用紙緊捲成筒狀,點燃燻之。
(三)室燻法將藥物放室內安全處點燃,密閉門窗,使藥氣瀰漫,藉以燻療,此法流行病季節用之最宜。
(四)藥紙燻法將選用的藥物碾成細末,用較厚草紙卷之點燃生煙,直接燻患處。或根據需要讓患者以鼻吸其煙。
(五)香爐燻法將藥香折成段放入香爐內點燃,其煙從蓋上的小孔和香爐四周冒出,用於滅蚊、除濕、闢穢、祛病等。若把香爐蓋去掉也可直接燻患處。
(六)藥煙燻法選擇對症的中草藥,研成粗末,裝入煙斗內點燃吸之。此法適用於咳嗽,也可用來解鬱降逆。
煙燻法一般每日1~2次,須視患者接受能力而定,每次煙燻時間可依據病情確定。

煙燻法適應症和禁忌症

(一)適應症:常用於牙痛,牙關緊閉不開之實症,舌腫不收,咽喉腫痛面神經麻痹,大小便不通,以及神昏、咳喘、頭痛、胃痛、腹痛等內科病症;常用於治療室、病室、急診觀察室內空氣消毒;也用於皮膚疾患的治療等。
(二)禁忌症:年老體弱、病重、局部皮膚感覺減退者慎用,對所用藥物有過敏者禁用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