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黑鋸鱗魚

鎖定
焦黑鋸鱗魚(學名:Myrispristis adustus)為鰃科鋸鱗魚屬的魚類,俗名焦松球。體側扁,呈橢圓形。眼大,口大,鱗片大。本屬魚臀鰭鰭條多於10,且鰓蓋骨下角無棘。體背黃褐,腹部色淡,本種特徵是背鰭、臀鰭與尾鰭緣均為黑色,尾鰭叉形。分佈於東南到土阿莫土羣島、西南達南非東側以及台灣高雄及廣東南海等,屬於暖水性中下層海魚。
中文名
焦黑鋸鱗魚
拉丁學名
Myrispristis adus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金眼鯛目
鰃科
鋸鱗魚屬

焦黑鋸鱗魚形態特徵

焦黑鋸鱗魚 焦黑鋸鱗魚
背鰭Ⅹ-Ⅰ-i-14;臀鰭Ⅳ-13;胸鰭ii-12-ii;腹鰭Ⅰ-7;尾鰭Ⅳ-19-Ⅲ。側線鱗28;鰓耙13+25—26。體長74.5—295mm:為體高2.3—2.4倍,為頭長3.1倍。頭長為吻長5.4—7.7倍,為眼徑2.3—2.6倍,為尾柄長約2.3倍.體長橢圓形側扁;頭背緣凸弧狀;眼鄰頭背緣。口前位;下頜突出。兩頜前端外緣齒粗鈍;犁齶骨齒絨狀,犁骨齒羣后緣凹。頭體有大櫛鱗;胸鰭腋部有1—2大鱗。側線高僅後端側中位。背鰭第10棘最短,第3棘最長。臀鰭位後背鰭下方。尾鰭叉狀。偶鰭不達肛門;腹鰭胸位。鮮魚背側微紅而鱗後緣黑色,腹側及鰭淡白色,肩部與腋部各一黑斑,奇鰭末段黑色。珊瑚礁區魚類。分佈台灣高雄、恆春;國外達社會羣島及南非東側等。 [1] 

焦黑鋸鱗魚生長習性

生活於1~25公尺海域,白天常棲息在斷崖或珊瑚生長豐盛地區的洞穴中。能藉魚鰾發出咕咕的聲音,可能是作為示警或辨識的信號。肉食性,以浮游動物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焦黑鋸鱗魚分佈範圍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

焦黑鋸鱗魚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焦黑鋸鱗魚主要價值

可食用魚。

焦黑鋸鱗魚漁業方法

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