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終山

鎖定
關於無終山確切位置,史學界一直未有定論,三國時期名士田疇隱居在無終山,在《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但無終山在哪裏呢?從現有史料記載,當前大家普遍觀點認為無終山即是薊縣盤山,或曰薊縣城北府君山。但仔細分析難免有牽強之意,相互矛盾。我非史家,亦無相關更多確切資料佐證,僅憑現有史料記載談談一己之見,供閲者參考。
無終山之謎初探---李 強
中文名
無終山
外文名
wuzhongshan
辭海解説為:無終為道家哲學。指沒有終止;沒有窮極。三國魏田疇志行隱居無終山。後人因以為隱逸之典。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無終
國在今天津薊縣一帶。該書在右北平郡無終縣下雲:“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水經·鮑邱水注》雲:“灅水又東南逕石門峽,……又西南過無終山,蘭水注之,水出北山東流,曲而南,逕無終縣故城東,故無終子國也。〈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謂之柘水也,南逕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漢書·地理志》的浭水。
灅水。出右北平俊靡,東南入庚。今直隸順天府遵化州州西北有俊靡故城是。前志右北平無終下曰:浭水,西至雍奴入海。俊靡下曰:灅水,南至
無終,東入庚。浭與庚,一字也。水經注鮑丘水篇曰:鮑丘水,北徑雍奴縣東。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名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得黑牛谷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縣,東南流與温泉水合。又東南徑石門峽。又東南流,謂之北黃水。又屈而南為南黃水。又西南徑無終山,藍水注之。又西南入於庚水,庚水又南徑北平城西,而南入鮑丘水,鮑丘水又東,巨梁水注之。鮑丘水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海。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曰:今灅水自遵化州西北四十五里佔魚石關外入口,東經温泉。酈所謂與温泉水合也。又東迤南十五里曰水門口。酈所謂石門峽也。又西南入棃河。棃河卽庚水也。庚水旣得灅水,又稍西而淋河南入之。淋河,酈所謂藍水也。鮑丘水今之潮河也。潮河合泃水、庚水東流,有還鄉河西南入之。酈所謂巨梁水也。流俗多誤,以古正之如此。灅棃一聲之轉,灅水俗呼棃河。因使所入之庚水冒稱棃河,而巨梁河冒稱庚水。從水壘聲。力軌切。十五部。以上文字提到了無終城與無終山,其中灅水,浭水及燕山均在無終境內,只要找出兩條河流及燕山確切位置,應可基本斷定無終山所屬。
關於無終山,現史家認為:一是今薊縣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圖經》雲:“無終山,一名步陰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薊州志》雲:“
薊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廟,故名。”另一説即今薊縣盤山,見智樸《盤山志》,以為東漢末年田疇避世亂
隱居無終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盤山。但無終山和盤山均出現於《水經注》,本身就沒有確定誰是真正的無終山,又前者為灅水所經,後者為泃水所經,顯然不屬一地,所以盤山不能是無終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屬無終山的可能性較大。樂資《九州要記》亦云:“古漁陽北有無終山,上有昭王冢。”此漁陽即薊縣,城北即府君山,盤山在此西北,距離有三十多里。唐李賢注《後漢書》雲:“無終本山戎國也。無終,山名,因為國號,漢為縣名,屬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漁陽縣也。”知無終子國由無終山得名,此山雖然不高但影響卻大。(引天津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韓嘉穀先生文)盤山即為無終山説法來源於《盤山志》智樸和尚所記。
智樸,字拙庵,徐州人。有《盤谷集》。智樸和尚俗姓張,揚州人(一説徐州人),原為洪承疇手下的一名高級將領,松山杏山之役戰敗後,不肯投降而隻身潛逃。明清鼎革時年三十五歲,方在盤山青溝寺結廬出家。
智樸的觀點源於劉之推的《九州要記》,曰:“古漁陽郡北有無終山,山上有燕昭王冢,冢去千像寺東南不數里,而人無識之者”。古漁陽郡北,即今薊縣城北。智樸認為這裏的無終山指盤山,理由是陳壽在《田疇傳》中載“疇舉家遷往無終山”,而盤山碑刻記載着田疇曾隱居舟山,且山上有千像寺,故智樸認為盤山就是無終山,燕昭王墓就在千像寺東南,一直延續至今。
智樸的觀點存在着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盤山在薊縣西北邊界,而不是薊縣城北,薊縣城北自古就有無終山(又名崆峒山,今稱府君山),如果《九州要記》中的無終山是盤山,原文中應加上一個“西”字,即“古漁陽郡西北有無終山”。從以上分析得出,智樸所説有誤。《九州要記》中的無終山應為今之薊縣城北府君山,但府君山就是無終山嗎?
府君山即是無終山的推論主要來源於郎蔚之《隋州郡圖經》雲:“無終山,一名步陰山,又名翁同山。”但並沒有給出無終山確切位置。嘉靖三年(1510年)《薊州志》雲:“薊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崆峒積雪,為古代漁陽八景之一……今久呼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廟。但郎蔚之(公元540—615年)《隋州郡圖經》與嘉靖《薊州志》兩書相距年代近千年,並不能相互佐證,由此判斷無終山(同翁同山)既是府君山的説法證據並不充分。
我認為尋找無終山確切位置首先應捋清最早文獻記載,山川方位,河流走向以及物產等。古代典籍經常相互引用,在千百年前各種信息交通相對閉塞情況下,每位作者是不可能親臨現場考證的,所以錯誤肯定在所難免。筆者在現所能收集到的資料基礎上,按典籍記載先後順序試析一二,權當愛好,恐引得
業內人士見笑了。
一、早期文獻記載的無終國:(公元前1600-1046年)
無終國最晚從商代已經存在,早期文獻記載稱做“終北”。《列子·湯問》:“禹之治水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裏,其國名曰終北。”
班固(公元32- 92年)著的《漢書·地理志》在“右北平郡無終縣”下雲:“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這裏提到的雍奴,乃是古代北方有名的大沼澤。北宋樂史(公元930—1007)等編著的《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一作邕奴。古時甚大。《水經·鮑丘水注》:“自是之南,南極滹沱,西至泉州、雍奴,東極於海。”後名三角澱。明時周圍仍二百餘里,在今河北霸縣、永清、大城、文安等縣和天津、靜海間。清時漸淤廢,後遂堙為平陸。雍奴又是古縣名。西漢置。唐天寶初改名武清。
文獻中提到的浭水流經區域應屬當時無終國境,無終山則自然在國境之內。
浭水又在哪裏呢?對尋找無終山至為關鍵。酈道元(約470—527年)著《水經注》:庚(浭)水,世亦謂之為柘水也。南逕燕山下,懸巖之側,有
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石囷,有石樑貫之,鼓之東南,有石人援桴,狀同擊勢,耆舊言,燕山石鼓鳴則土有兵。庚水又南,逕北平城西,而南入鮑邱水,
謂之柘口。
引:水經注疏9【後魏】酈道元撰【清】楊守敬纂疏【清】熊會貞參疏
《隋志》,無終有燕山。《寰宇記》,山在漁陽縣東南七十里。在今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接薊州界。懸巖之側,有石鼓,去地百餘丈,望若數百
石囷,有石樑貫之,鼓之東南,有石人援桴,朱無人字,《箋》曰:疑脱人字,沈、趙增。守敬按:《御覽》四十五、《事類賦注》七,引《隋圖經》作有石人
援桴。《寰宇記》漁陽縣下同。狀同擊勢,耆舊言,燕山石鼓鳴則土有兵。庚水又南,徑北平城西,而南入鮑邱水,謂之柘口。趙雲:按《漢志》,浭水西至雍
奴入海,師古曰,浭音庚,即庚水也,蓋合鮑
邱水以入海。
此文獻記錄清楚,提到了燕山及石鼓,而今玉田之燕山口正與描述相同。畿輔通志卷五十一:右北平故城,在玉田縣界,後漢置。括地誌,漁陽縣
東南七十里,右北平城。以燕山為版築,水經鮑邱水東徑右北平郡故城南。通過對古河道考證,浭水曾經燕山口南流確切無誤,與畿輔通志記錄相符。但何時斷
流,沒有確切記載,這也對確定無終山位置帶來困難,因為歷代史家都不可能親自挖開地下一探究竟。這也使後來文獻相互引用難免論證有誤。但可以肯定,今
玉田燕山口一帶羣山屬於無終國範圍無誤。
二、晉·陳壽(公元233-297年)撰《三國志》中提到的無終山: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遂人徐無山中,營深險平
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
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先賢行狀載太祖表論疇功曰:“文雅優備,忠武又著,和於撫下,慎於
事上,量時度理,進退合義。幽州始擾,胡、漢交萃,蕩析離居,靡所依懷。疇率宗人避難於無終山,北拒盧龍,南守要害,清靜隱約,耕而後食,人民化從,鹹共資奉。
曹操北出烏桓時間在公元207年,陳壽所撰《三國志》據此戰間隔較短,據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時間也沒有超過200年,三者所提無終國當屬一地,記錄應是準確的,在《三國志》中提到的徐無山和無終山應是同一地名。從全篇分析,無終山大概位置應為今唐山西北一帶羣山,不可能距海太遠。
三、東晉初年史學家幹寶,(?~336年)依志怪小説《搜神記》中“陽伯雍麻山種玉”傳説所提無終山:
楊公伯雍,洛陽縣人也.本以儈賣為業,性篤孝。父母亡,葬無終山,逐家焉。山高八十里,上無水,公涉水,作義漿於坂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以一斗石與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雲:“玉當生其中。”楊公未娶,又語云:“汝後當得好婦。”語畢不見。乃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見玉子生石上,人莫之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甚有行,時人求,多不許。公乃試求徐氏,氏笑以為狂,因戲雲:“得白璧一雙來,當聽為婚。”公至所種玉田中,得白璧五雙,以聘。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天子聞而異之,拜以大夫,乃於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畝地,名“玉田”。
從《三國志》和《搜神記》成書年代看時間相距較短,所述無終山在當時應該較為出名,但遺憾的是後者畢竟不是史書,僅是民間傳説,從作者經歷看出,幹寶並未到過無終山,因此對無終山特徵記述未必準確清楚。儘管如此仍可以斷定兩書中記錄的無終山為同一山脈。
四、酈道元(公元470-527年)著《水經注》中記述的無終山:
陳壽《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徵之,從泃口鑿渠徑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無水。鮑丘水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無縣北塞
中,而南流歷徐無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並西出山,東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難居之,眾至五千家。《開山圖》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
其木色黑似炭而無葉,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則火發,以然無灰之木,可以終身,今則無之。其水又徑徐無縣故城東,王莽之北順亭也。《魏土地記》曰:右北平城東北百一十里有徐無城。其水又西南與周盧溪水合,水出徐無山,東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泃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縣,俊靡(治今河北承德市興隆縣東南),王莽之俊麻也。東南流,世謂之車泃水。又東南流與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養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過的故也。《魏土地記》曰:徐無城東有温湯。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於地下,水盛則通注。泃水又東南徑石門峽,山高嶄絕,壁立洞開,俗謂之石門口。漢中平四年,
漁陽張純反,殺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大守陽紘。中平五年,詔中郎將孟益率公孫瓚討純,戰於石門,大破之。泃水又東南流,謂之北黃水,又屈而為南黃水,
又西南徑無終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又於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社,即陽公之故居也。《搜神記》曰:雍伯,洛
陽人,至性篤孝,父母終歿,葬之於無終山……
畿輔通志卷五十三:種玉田 在玉田縣北三十里即陽翁伯種玉處,水經注:山有陽翁伯玉田,在縣西北有陽公壇社,即:陽公之故居也。搜神記於
種石處四面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翁伯一作雍伯。
仔細研讀記述可知,《水經注》中所述無終山是引用《三國志》及《搜神記》中山名。文獻幾處均提到徐無山和無終山,但又有相互矛盾之處,筆
者試疑一二,也請閲者教之:
(1)鮑丘水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歷徐無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並西出山,東流注庚水。昔田子泰避難居之,
眾至五千家。由此判斷田疇居無終山與徐無山並非一處。徐無山應是山脈統稱,而無終山則是具體山名。
(2)其水又徑徐無縣故城東,王莽之北順亭也……其水又西南與周盧溪水合,水出徐無山,東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泃水注之……
畿輔通志卷五十三:徐無故城 在豐潤縣北,漢置屬右北平郡,晉為北平郡治,後魏改屬漁陽郡,後周省入無終。
從資料分析進一步可以確定徐無山為今唐山西北部羣山統稱,無終山應該是其範圍內的一組或幾組山峯。
(3)泃水又東南流,謂之北黃水,又屈而為南黃水,又西南徑無終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
泃水即泃河。源出天津市薊縣北,西南流經北京市平谷南,折東南經河北三河東,至天津市寶坻東北流注薊運河。《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
年,齊師及燕師戰於泃水。”即此。
浭水和泃水是兩條不同水系,前者源於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歷徐無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並西出山,後者兩河交匯後過無終山。由
此也可以判斷徐無山和無終山不在一處。從現燕山口南地下挖掘沉積情況分析,古代流經此處的河流水量很大,河面較寬,泃水很可能曾經與浭水相匯後流經此
處,如屬實,則可以基本斷定今薊縣西龍虎峪大轉山及玉田文龍山一帶即為無終山。
又:“帛仲理所合神丹處也”,道教創始人之一帛仲理曾在無終山煉丹、鍊金,煉出的五千斤黃金全部用以救濟窮人。一位名叫王時泰的玉田知縣
曾以《無終丹灶》為題寫過一首詩,詩曰:“丹灶閣向碧雲邊,九轉何當灶冷然。山色遙看晴欲雨,至今朝暮尚含煙。”遺憾的是,那閣樓與煉丹爐早已被毀。
歷代傳説均認為帛仲理煉丹處位於今玉田之北部山中,與薊縣城北崆峒山相距70裏之遙,説崆峒山即無終山顯然缺乏更確切依據。
又:從《水經注》所述河流記載與今地形考證,薊縣城北府君山地勢較高,山兩側除去季節性河流外,古今均沒有大的河流經過。浭水更不會從低
處向北部高處流過。因此可以判斷府君山不是無終山,論據應該是準確的。
《開山圖》西漢,記載徐無山,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無葉,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則火發,以然無灰之
木,可以終身,今則無之。
《開山圖》為西漢緯書(公元前202―公元9年)。漢代依託儒家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散佚。曾為《水經注》、《後漢書》、《文選》、《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路史》等書所引。涉及到天下名山,古先,神聖,帝皇發跡肇始之處等。
由此可見徐無山在兩千餘年前就已出名。其中所記述山之特產:無灰之木和生火之石,後人論述頗多,也可以作為尋找無終山的證據之一。
生火之石即為燧石(古稱火石)多產於石灰岩中,,是比較常見的硅質岩石,質密、堅硬,多為灰、黑色,敲碎後具有貝殼狀斷口,燧石由於堅硬
,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所以是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喜愛,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燧石和鐵器擊打會產生火花,所以也為古代人用作取
火工具,中國古代常用二小塊燧石相互擊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筆者小時候經常和夥伴一起,在天黑時每人手持火石比賽擊打亮度和火星長度,今天回
想起來也是一件趣事啊。
遠在2000多年前對於無終山特產記述是清楚的,可見火對於當時社會的重要作用,那麼今天尋找無終山,燧石的存在與否應該是重要物證。
有史學家認為盤山不是無終山,主要根據《水經注》所述河流走向判斷。但由於河流變化較大,難免證據不足,物產可以補充之。按照地質學的分
析,盤山呈巖株狀產出,方圓六十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64.4米,是1億年前中生代時期形成的侵入岩,經地殼運動後穿透古老的中上元古界地層而突出地表,
並經長期風化剝蝕而形成。
上世紀30年代,著名石油地質學家潘鍾祥(當時是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生)對盤山進行了地質調查和測量,1931年7月,中國地質調查所組織並資助
在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就讀的高振西、潘鍾祥等7名地質專業的學生進行野外實習考察。撰寫了《盤山附近地質》的考察報告。主要內容有三個部分:一是對盤山
地形地貌進行了測量和描述。盤山東西寬約9裏,南北長約17裏,全為花崗岩侵入體。二是對盤山一帶地層和構造進行了分析。認為盤山花崗岩體之外地層是震旦
紀時期形成的海相沉積岩,盤山一帶構造比較簡單,花崗岩侵入體之外地層的傾斜方向隨花崗岩而轉移,即北側傾向於北,南側傾向於南。可見,震旦系地層自
形成以後,數億年間處於水平狀態,很少發生擠壓褶皺。三是發現了錳礦。在夏各莊村北發現了“褐色土”,即錳礦石風化殼,為尋找錳礦提供了依據。
從巖性分析,燧石屬於沉積岩,不能與火成岩共生,在盤山上不可能有“生火之石”,從盤山現有遺蹟看,也無開採火石痕跡。確定盤山不是無終
山的證據應是清楚的。
火石在薊縣北之府君山是存在的,從地質年代分析,寒武紀早期,約5.6億年地殼下降,接受府君山組碳酸鹽巖沉積。古風化殼形成“2億年跨越”
的著名薊縣運動地質遺蹟。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和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總厚
度近萬米為特色。在府君山腰部分佈明顯的燧石條帶,現在仍遺留有采礦古洞,但具體年代不清。
燧石在今玉田北部山上分佈極為廣泛,較為典型的在今西龍虎峪大轉山下部環形區域,現在仍遺留很多礦洞,深淺不一,開採年代不詳。從規模看
遠遠多於府君山,從現場遺蹟和岩石斷口看,其質地也優於府君山所產。
在古代大量的火石用途是什麼呢?如果僅是少數人取火用,那麼礦洞不可能太多,除非在大轉山脈方圓範圍內住有一定規模人口。從大轉山與鳳凰
頂山口考察推斷,此人工山口最有可能是當時運送火石通道。判斷方法可以從礦洞和山口岩石遺留痕跡分析。有條件情況下,政府應請專家對火石洞進行挖掘考
證並予以保護。
“ 不灰之木”又是什麼呢?今人解釋“不灰之木”即“不灰木”.
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鎂,但常夾雜石灰及氧化亞鐵等物質,其成分頗與陽起石相似,事實上兩者也常致混淆。《開寶本草》:不灰木,出上黨,如
爛木,燒之不燃,石類也。
《綱目》引《庚辛玉冊》雲:不灰木形如針,文全若木,燒之無煙。根據以上文獻記載,古本草所云不灰木與今之硅酸鹽類蛇紋石族礦物蛇紋石石
棉一致。
現代解釋不灰木為石質礦物,與《開山圖》所述是同一物種嗎?值得商榷。
筆者分析認為:《開山圖》中所述“
不灰之木”應為當時無終山地區特產的一種不易燃燒的木材,“灰”字.作為名詞時本意指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經燒製後形成的產品,灰,死火
餘燼也。——《説文》。火過為灰。——《字彙》。
但“灰”作為動詞解釋為:
1.燒燬:燃燒。不灰之木。——《抱朴子·釋滯》
2.又如:灰焚(焚燒成灰,燒光);灰死(燒死;火灰熄滅)
3.碎裂:如:灰首(頭顱碎裂);灰殞(灰身,灰粉,灰身粉骨,都指粉身碎骨)
因此從字意看,今人解釋“不灰之木”即“不灰木”. 應為誤解。
近期有人分析認為“不灰之木”也可能是大轉山一帶盛產的“麻梨疙瘩”。“麻梨疙瘩”在樹木志上是屬於:被子植物門,屬灌木,我國有七十多
種,以西北和華北最多。
麻梨疙瘩(小葉鼠李),其根部發達,多生長於北方風化巖地貌山區的岩石縫隙中,樹高2~5米,生長極慢,質地堅硬,色澤温潤,有些根部出現瘤化,木紋豐
富,耐火燒,落水沉,無雜味。稱“麻梨疙瘩”即為“不灰之木”亦有一定道理。從兩種特產看,現大轉山一帶與《開山圖》記述相符。
五、《畿輔通志卷十七》所述山川地名與無終山相關摘錄,供參考:
1.燕昭王墓 在玉田縣無終山。按九州島記雲:古漁陽北,無終山上有燕昭王墓。明志雲:在府西清河縣側之燕丹村。又按清河在廣平府此雲清河
未知何地。保定府志又云:在易州東南。未知孰是。
2.燕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豐潤縣北八十里,自西山一帶迤埗來延袤數百里抵海岸 山堂肆考
3.楸子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
4.龎山 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亦名旁山 龎山即南種玉山也 名勝志。
5.文龍山 玉田縣西北三十里山之陽有三泉瀠洄
如瀑西峯環拱出山之右東望龎山諸峯秀削駢
6.徐無山 玉田縣東北二十里
7. 無終山 玉田縣東北三十里
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漁陽縣西北四里 寰宇記
8.別山 薊州東南三十里,西臨沽水東據無終行旅所出雖有山名而無髙阜。方輿紀要
9.盤山一名盤龍山,盤山舊名四正山一名徐無山,魏田疇隠居於此。故名田盤山,今不曰田盤而曰盤山者。亦猶匡廬之謂廬山也。其山南距滄溟,
西連太行,東放碣石,北負長城,瓣襲蠭攢面面開生實仙佛之勝區,乃天壤之大觀也。盤山志
10.無終山 薊州北五里
11.崆峒山 一名翁同山 薊州城北五里
12.大撰山 遵化州西南七十里
13.龍虎峪 遵化州南六十里
《畿輔通志》為清代官修省級地方誌。畿輔,是指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在清代是直隸省的別稱。《畿輔通志》對無終山的具體位置並沒有確定,
仍延續古史資料,對於疑義也沒有進行辨析。但通過上述13個地點的分析筆者歸納二點:
(1)無終山和徐無山不是同一座山。
(2)盤山,府君山及玉田北部山區在過去都稱無終山,直至今日未辨真偽。歷史上真正的無終山究竟是三者的那座山仍需史家考證。
通過史料及古河道變遷分析,筆者認為古無終山為玉田北部山區應無疑義,縱觀其山脈走向海拔高度及關口要道,燕山口周圍之文龍山,大轉山,
鳳凰頂三座山峯最為高聳,且三山地形陡峻,尤其大轉山和鳳凰頂秀美多姿,巉巖崢嶸,山頂有古寨牆及多處廟宇遺蹟,鳳凰頂下九風朝陽廟旁娟娟泉水清澈甘
甜,今天仍在汩汩湧出,這在其他山峯還沒有發現。
山一般以主要山峯的“形”,“勢”,傳説或名人典故命名,而此三座山峯在整個小燕山山系無疑是最高峯,自古燕山口就居交通要道,筆者分析
古無終山的位置應該為燕山口附近的羣山。
以上觀點僅是筆者的分析,因為缺乏古城遺蹟的物證和更為確實的史料佐證,加之才疏學淺,僅供閲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