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時論

鎖定
無時論是關於時間觀的基本理論,由李易文創立,繼經典物理的“絕對時間”與相對論的“四維空間” 之後新生出的第三種對時間概念的理解。
中文名
無時論
創立者
李易文
時間的由來
他繞着太陽公轉同時也作自轉
哲    學
歸屬於個人意識範疇。

無時論時間的由來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時間”的由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他繞着太陽公轉同時也作自轉,地球上生物的繁衍生息都深受這個天體現象的影響,植物每天會旋轉葉片朝向太陽以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動物們也因為日出日落而形成了活躍期和休眠期,人類也不例外。對太陽的依賴使我們希望更精確的計算它的規律,我們希望清楚的知道太陽在什麼時候升起,什麼時候落下。所以人們把天體的運行規律量化,雖然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都不一樣,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共同遵循以地球公轉一週記為一“”。地球公轉一週的過程中,會自轉約365周,於是一年便有了365“”。古代中國人利用太陽投射影子方向的不同發明了測定太陽昇、落的裝置:日晷(這裝置就像是隻有一根指針的鐘表)。為了進一步精確,古代中國人又發明了諸如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能表現出“穩定且規律的重複運動”的工具來將日出日落的一個週期分為更精確且平均的數個小節,直到今天我們所用的各種形式的鐘表。接下來的或許我們都已經知道得一清二楚了,一年有365天,每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鐘,每分鐘有60秒如此等等。

無時論對時間的理解

無時論哲學

“時間”在哲學家眼裏不是一種物質,似乎應該歸屬於個人意識範疇。

無時論科學

在科學家眼裏,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時間”更難捉摸的了。宇宙中“時間”是如此神秘和無情,它帶着地球以及整個宇宙從某種原始結構的開始到結構體系的結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時間”的前進。

無時論經典的時間觀

經典的時間觀是在19世紀牛頓的運動定律基礎上的時間不變性,也就是稱之為“經典物理”的理論。

無時論四維空間

四維空間是一個時空的概念,簡單地説,任何具有四個維度的空間都可以被稱為“四維空間”,不過這裏所提及的“四維空間”是指相對論中的“四維時空”概念。

無時論時間不存在

無時論時間單位不等於時間

請大家試着去理解“時間不客觀存在”這一概念,因為這個概念就是“無時論”的基本論點。“時間”我們時時在提,它怎麼會不存在呢?這要看你如何定義時間。我們所説的年、月、日,時、分、秒並不等於時間,它們都是“單位”,和公分、公斤一樣是一種統一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陳述方式。2009年4月,瑞士日內瓦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史蒂芬·奧黛利等人提出距離我們地球20光年外有一顆可能適合地球生命生存的星球“葛利斯581d”。經過觀測,這顆行星公轉一週的時間約等於地球上的13天左右,那麼倘若我們以後生活在這顆星球上,我們每13天就會過一次生日,這種説法顯然很不合適,所以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單位的單位性質也就不需多説了。

無時論生活中的例子

那真正的時間是什麼呢?把一杯熱咖啡放涼需要時間;把濕頭髮晾乾需要時間;把手機電池充滿需要時間,這些才是“非單位”的時間,那麼這些時間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麼?其實這種“時間觀念”只是我們對事物發生、存在先後順序的一種習慣,一一説明:咖啡變涼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熱傳遞;頭髮變幹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水分子的蒸發,手機電池充電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離子受交流電影響移動極位產生的電壓差。每個事物都是在遵循着自己的規律做着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是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再來從考古活動中舉個例子:考古研究中有種測定化石等物質年代的方法叫做碳14斷年法,其原理是檢測碳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C14”中放射性的衰減程度,這是目前最被考古學界認可的測定方法,“C14”的放射性衰減程度當然也不是由時間決定的,因為每種放射性物質都有自己所固定的衰減週期,它也是在遵循着自己的規律做着物理或化學變化。

無時論時間是“自然變化”的綜合體現

這些舉例中所提到的變化全部都是物理、化學變化,我們可以稱之為“自然變化”。我們雖然習慣於説“我的頭髮晾乾需要10分鐘;我的手機充滿電需要1小時”之類以時間為量化的話,但這只是一種習慣性語法,“時間”並不真實的存在於這些反應之中,由此可見我們對時間的推斷其實是建立在物質自然變化的基礎上的,宇宙中“時間”並不以一種物質或者能量的形式存在,一切我們稱之為時間的東西,都是物質之間發生“自然變化”的綜合體現。比如我們看樹的年輪可以知道它的年齡,其實年輪所記錄的並非時間,而是木質的生長週期,這個週期由於受日照的影響,所以和地球的公轉週期相吻合,也就和年相吻合。

無時論四維空間

無時論時間軸

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時空的關係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對於四維空間,一般人可能只是認為在長、寬、高的軸上再加上一根時間軸,但對於其具體情況,大部分人仍知之甚少。

無時論“扁片人”詳解四維空間

讓我們先假設一些生活在二維空間的“扁片人”他們只有平面概念,假如要將一個扁片人關起來,只需要用線在他四周畫一個圈即可,這樣一來,在二維空間的範圍內,他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這個圈。不過我們這些“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可以對他們進行“干涉”。我們只需從第三個維度(即表示高的那條軸)將扁片人從圈中取出,再放回二維空間的其他地方。在我們看來這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在扁片人的眼裏卻不可思議:一個人明明被關在圈裏,怎麼會突然消失,然後又出現在另一個地方!對於我們這些三維人而言,四維空間的情況就與上述解釋十分類似,如果我們能克服四維空間,那麼瞬間跨越時空也不是不可能。

無時論“扁片人”假設存在錯誤

實際上這個舉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二維空間也就是任何物質都在同一平面,那麼“扁片人”被從第三維拿走後,在圈內應該會留下一個和扁片人形狀完全相等的真空空間,而我們也無法再把扁片人重新放在圈外,因為圈外的平面空間也已經存在物質。

無時論無時論對四維空間提出的問題

無時論穿梭者悖論

假設“四維空間”是存在且正確的,那麼我們假設一名“穿梭者”,這名“穿梭者”將回到任意一個時間點上,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將這個時間點定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生命體的時期。開爾文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假定給一杯水中的分子一個一個做上標記,再把這杯水倒進海洋然後徹底攪拌,使得有標記的分子均勻的分佈在全世界的七大洋中;如果你從海洋中任意一處舀出一杯水來,將發現這杯水中大約有100個已標記的分子。穿梭者質量為80千克,其中主要含有65%的氧元素,18%的碳元素,10%的氫元素以及3%的氮元素,此外還有鈣、鐵、氟、鋅、銅、鉻、錳、碘、鉬、鈷等等40多種元素,説簡單點,就是穿梭者每一個細胞內所包含的分子數量都是一個天文數字,無論“穿梭者”回到哪一個時間點,這些物質在那時都已經存在,可能在外太空,可能已經在地球,可能在陸地上,可能在海洋裏,可能在熔岩中,甚至可能在其他生命體的身上。如果這樣看“穿梭者”在“穿梭”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兩種情況,要麼就是這些物質從整個星球集中到“穿梭者”出現的地方,要麼就是“穿梭者”在“穿梭”過程中逐漸分解為各種元素,回到那時它們所在的地方,因為物質不可能憑空出現或消失,更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所以質量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無時論穿梭機悖論

也許回到過去不是個好設想,那麼再想想能不能利用“四維空間”製造一台“穿梭機”,在不改變整體時間進程的情況下,讓物質的自然變化逆向發生,也就是讓舊物回到嶄新的狀態。我有一雙舊皮靴,我把它放入“穿梭機”希望讓它變成剛剛被我買到時的樣子。我的皮靴因穿着而被磨損的微粒(比如磨損的鞋底橡膠微粒)可能被空氣帶着彌散到很遠的地方,我甚至不知道它們會在哪兒,退一步講,就算我能讓那些彌散到各處的微粒回到我的皮靴上,那如果我在皮靴已經回到嶄新狀態後繼續開着“穿梭機”,那皮靴上的皮是否也能回到產皮的那隻動物身上?能量的傳遞需要介質,我用何種能量何種介質才能使那些彌散各處的微粒回到我的皮靴上呢?,能量同樣是個問題。

無時論自然變化無法逆向發生

畢竟我們都是“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所以無法絕對客觀絕對唯物的去論證“四維空間”,但無疑穿梭於四維空間嚴重違反了質量、能量守恆定律。試想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隨着水分的蒸發水會逐漸減少直至變成“空杯子”,我們可以重新向杯中注水以獲得“裝滿水的杯子”,但我們無法用任何方法使所有蒸發出去的水分子重新回到杯子裏。

無時論新的時間觀

無時論帶來的全新時間概念,就是客觀時間本不存在,時間就像法線磁感應線一樣,是一種為了方便我們更好的計算與認識自然界規律的一種工具,它既不是一種絕對恆定的物理參數,也不是大爆炸後產生出的有頭沒尾的一種能量形式,更不是構成我們世界的一條虛數維度,一切的時間觀念都產生於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

無時論無時論對於科學的意義

就像當初進化論與神創論的博弈,其實早在達爾文之前就有很多人對神創論表示懷疑,也提出不少疑問,比如:如果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的,為什麼要讓我們彼此殘殺;如果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的,為什麼有些看起來和藹可親,有些看起來十分恐怖;如果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的,為什麼要讓我們忍受病痛的折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基於哲學思考,想用哲學思考去否定現實世界中的事物難免會缺少分量。直到進化論的出現,他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震驚世界的論斷:生命只有一個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而來的。 基於這種嚴謹的科學思考,神創論便不攻自破。
關於時間的博弈同樣曠日持久,的早在18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就提出過時間不客觀存在的概念,他從人們主觀對事物的評判角度説明了這個概念,隨後又有無數的科學家、哲學家、小説家對時間的存在形式產生疑問,比如:如果可以穿越時間,未來的我們應該回來向“過去的他們”傳授未來科技,現在的我們就沒有必要發展了;如果時間可以穿越,一個人回到過去在他外祖母懷上他母親之前殺了他外祖母,那他的母親就不會出現,他也就不會出現,如果他不曾出現,那他怎麼回到過去殺了他的外祖母呢?這些問題也是基於哲學思考和線性邏輯的基礎上,而無時論的出現就用科學思考提出了論斷:時間不客觀存在,時間是一種為了方便我們更好的計算與認識自然界規律的一種工具。並用“穿梭者悖論”與“穿梭機悖論”兩大悖論,嚴謹的否定了時間的存在。

無時論工具化的時間

時間雖然不再存在,不過年月日依然還在,天體依然在運轉,我們依然可以依靠着“時間”為工具,去計劃好我們生活中的每天、每分、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