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浮議會

鎖定
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英國政治術語,即無任何黨派贏得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650個席位中的大多數席位。
懸浮議會,又稱為“懸峙議會”或者“無多數議會”,是指議會民主制下,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或政黨集團取得絕對多數(一般指超過半數)的議席。懸浮議會是議會民主制中獨有的情況,類似美國這種實行總統制,且行政權和立法權分立的國家,並不會使用這個概念。 [1] 
中文名
懸浮議會
外文名
Hung Parliament
類    別
政治術語
起源國家
英國

懸浮議會英國懸浮議會

2017年6月9日,英國在脱歐公投後的首次大選落下帷幕。執政的保守黨雖然取得議會最多的318個議席,但是並未贏得326席的過半席位,時隔7年,英國再次出現“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的政局。
首先,“懸浮議會”並不是一種制度,而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也不是英國獨有的。理論上,在任何一個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或者地區,這種情況都可能出現,事實上也比較普遍。比如荷蘭,因為議會選舉中使用無門檻的比例代表制,導致小黨林立,懸浮議會和聯合政府執政就成為了一種常態,反而就極少使用這個概念。
當今的政治實踐中,“懸浮議會”這個概念更多地是在採用“西敏制”的議會民主國家出現,不只英國,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等英聯邦國家的大選中都曾多次出現這種情況。 [1] 

懸浮議會詳細介紹

懸浮會議 懸浮會議
2010年大選的候選人分別為前任首相工黨領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保守黨黨魁大衞·卡梅隆(David Cameron),以及自由民主黨代表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目前三大黨的支持率差距在4至9個百分點之間,形勢呈膠着狀態。
在經濟危機和政壇醜聞的雙重背景下,2010年英國大選被認為是自1992年以來最為激烈、前景最難預測的一次選舉。反對黨能否終結工黨13年來的執政地位也將揭開謎底。
儘管在德國及西歐不少議會民主制國家,在沒有一個政黨獲得大多數議席的情況下組建政府已屬常態,但在英國卻不常見。
英國三家主要電視台2010年5月6日晚宣佈,投票站出口民調顯示,保守黨和工黨將分獲307個和255個議席,自由民主黨獲得59席,保守黨如期成為了下院當中的最大黨,其黨魁布卡梅倫很有可能入主唐寧街10號,但保守黨未達到在議會佔多數所需的326個議席。英國將出現自1974年以來的首個“懸浮議會”。
稍後,英國廣播公司修改了這一民調,宣佈保守黨獲得305席,工黨獲得255席,自由民主黨獲得61席,而其他小黨獲得29席。但這並未能改變英國大選的大局,保守黨仍然需要爭取到21席才可能獲得下議院的絕對多數。
市場對此消息感到失望,此前普遍希望保守黨能取得下議院絕對多數的勝利,以全對進行財政改革,削減英國1630億英鎊的鉅額財政赤字。當天英鎊匯率下跌,由1英鎊兑1.4869美元跌至1.4736美元。
接下來,自民黨將成為組閣的關鍵。最新消息顯示,工黨黨魁,現任首相可能會邀請自民黨共同組閣,形成一個工黨-自民黨的聯合政府。但另一種可能即是保守黨-自民黨聯盟。不過,保守黨黨魁卡梅隆可能會先與小黨派北愛民主統一黨商討組建聯合政府一事,如果不成功,再考慮與自民黨組閣

懸浮議會歷史事例

英國曆史上上一次的“懸浮議會”出現在1974年,當時的保守黨首相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在獲得少於工黨議席的情況下,試圖用四天時間組建一個政府,但結果以失敗告終。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成立了少數黨政府。新政府持續了七個月時間,直到他再次召集大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