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人水下航行器

鎖定
無人水下航行器是航行器的一種,潛航器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是指應用於無人水下航行器,保證其能夠順利執行各種使命的技術。已確定了六項關鍵技術,即長續航力推進/能源、水下通信、大地和相關導航、任務管理/控制、傳感器和信號處理以及航行體設計。航行體設計技術的子項目是:材料、低噪音和低速控制。
中文名
無人水下航行器
別    名
UUV
關鍵技術
六項
子項目
材料、低噪音和低速控制。
開發國家
美國海軍
應用領域
軍事、海底探測
無人水下航行器 無人水下航行器
通過搭載傳感器和不同任務模塊,執行多種任務的水下自航行裝備。又稱水下無人運載器、無人潛器和水下無人作戰平台等。無人水下航行器用於水下警戒、偵察、監視、跟蹤、探雷、佈雷、中繼通信和隱蔽攻擊,以及執行水文測量、海洋學研究等任務。可由飛機、艦艇攜帶到作戰海區或從岸上直接布放。可潛入水下長時間遠程自主航行和作戰,具有小型化、智能化、機動範圍大和隱蔽性好等特點;可以到載人平台的高威脅區或難以達到的海域活動,延伸載人平台的探測和作戰範圍;可以作為海上網絡中心戰的一個節點,在實施反艦、反潛、襲岸、反水雷等作戰活動中,為母艦(艇)提供水下警戒、戰場偵察、目標指示、中繼通信等保障,發揮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按照控制方式,可分為遙控型水下航行器(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按照重量大小,可分為微型水下航行器(重量10~50千克)、輕型水下航行器(重量200~250千克)、重型水下航行器(重量2000~10000千克)、巨型水下航行器(重量超過10噸)。通常由載體、控制系統、組合導航系統、能源和推進系統、潛浮和均衡系統、探測設備等組成。外形一般採用魚雷形、扁平形、橄欖球形等多種形狀;控制系統主要由動態控制機和使命控制機組成,完成對無人水下航行器的航行動態控制和使命智能控制;組合導航系統通常由光學陀螺、多普勒測速聲吶、姿態傳感器GPS接收機和卡爾曼濾波器組成,提供導航定位和自身姿態信息。美國1996年研發的“曼塔”近期型無人水下航行器排水量56.9噸,長度15米,寬度5.8米,高度1.7米。法國開發的“阿里斯特”型無人水下航行器是可長時間工作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主要用於執行反水雷使命。德國“海獺”MK1型無人水下航行器,具有低阻力外形特徵和良好的航行穩定性,主要擔負反水雷作業。此外,還有挪威的Hugin3000系列和俄羅斯的Ⅱ-2型無人水下航行器。隨着微電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具有自主航行能力的AUV開始出現,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制定了UUV技術和樣機研製計劃。至1999年,全世界已有15個國家研究和發展UUV(無人水下航行器)技術,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等國家已經開發自己的UUV產品。美國海軍於1994年制定了1995~2010年15年UUV科學技術規劃,包括研究能源和推進、制導和控制、精確導航、水聲通信、靜寂等技術;重點研究為潛艇秘密偵察和探測水雷的UUV,分為近期水雷偵察系統(NMRS)和遠期水雷偵察系統(LMRS)。近期水雷偵察系統已於1998年裝備部隊,作為“洛杉磯”攻擊型核潛艇的制式裝備,遠期水雷偵察系統於2005年交付使用。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2023年7月,朝鮮在大型閲兵式上展出了一種新型無人潛航器,“它的功能與核魚雷非常相似”。報道稱,外界將這種神秘的無人潛航器稱為“無人核攻擊艇”、“無人水下航行器”或“遠程/長航時核魚雷”,大多數西方觀察家都認為它的特殊之處在於能攜帶核彈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