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焉耆馬

鎖定
頭較長,鬐甲中等高長,背較長直,毛色以騮、慄、黑毛為主。
成年體尺:公馬體高為142.4釐米,體長為144.9釐米,胸圍為168.7釐米,管圍為19.5釐米;母馬相應為135.2、141.5,161.4和17.7釐米。騎乘速度1千米為1分23秒,5千米為8分23秒,最大挽力為400千克,單馬載重為600千克。日產奶4.36千克,90天泌乳量392.4千克,屠宰率為45.7%,初配期公馬為3歲,母馬為4歲,母馬受胎率為53.5%。
中文名
焉耆馬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奇蹄目
亞    目
馬型亞目
馬科
亞    科
馬亞科
馬屬
分佈區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適用於
農耕和運輸
公馬體高
142.4釐米
母馬體高
135.2釐米

焉耆馬品種特徵

焉耆馬温馴敏捷,體質結構堅實,毛色有騮、黑等色。頭身大小適中,兩耳豎立,中樞發育良好,胸廓較深。出生地多為原野沼澤,幼馬為取食嫩草而在泥坑裏跳躍覓食,從小筋骨有力,長大後輕捷平穩,蹄質結實,極為善走。俗話説“好馬日行三百里”,焉耆馬持久耐勞,具有適應於遠距離運輸的多種特性。
焉耆馬有盆地型和山地型2個不同的生態類型,彼此在體軀結構和外貌特徵及適應性上有所差別。
盆地型馬多偏向於乘挽兼用型,體質較乾燥緊湊。頭中等大,多直頭或半兔頭,耳稍大,頸中等長,多直頸。鬐甲高長中等,胸部發育好,背平,腹稍長,尻較短斜。四肢中等高,後肢多有刀狀肢勢,距毛少,蹄質堅實。
山地型馬以近似蒙古馬者為主,體質較粗糙。頭直額寬,頸略短,體軀較粗重,尻稍斜,毛厚,長毛多。蹄較小,蹄質較盆地型馬好。在高海拔地區育成的部分山地型馬,下遷至盆地、低緩丘陵地帶會出現不適應現象。
該類羣兩型馬匹的毛色均以騮毛為主,慄、黑毛次之。

焉耆馬品種性能

焉耆馬適於農耕和運輸,騎乘速力亦佳,尤以走馬著稱。部分馬匹出生後自然會走對側快步,故有“胎裏走”的説法。
騎乘速力測驗記錄:1000m 用時 1min 23.4s,1600m 用時2min 32.9s,3200m 用時 5min 35.2s ,4800m 用時 8min 23s,50km 用時 2h 48min。
最大挽力平均為 400kg。 單馬拉膠輪大車,載重1600kg,可日行30 km。
成年馬馱重80kg,日行70~75 km ,能持續3-5 d;負重100 kg,日行60 km左右。
泌乳性能較強,母馬平均日產乳4.36 kg,90d 泌乳量達392.4 kg。
屠宰5匹膘情中下等的馬,平均體重318 kg,胴體重145. 4 kg ,屠宰率 45.72 %,淨肉重 99.24 kg,淨肉率31. 2 %。

焉耆馬產銷概況

焉耆馬歷史上生長在博斯騰湖畔的和碩縣查汗諾一帶,因當時和碩未設縣,該地為焉耆管轄,故稱焉耆馬。現今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靜縣、和碩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博湖縣,其中以和靜、和碩兩縣為中心產區,主要分佈在焉耆、和靜、和碩三縣周邊產區,固定養殖數量已達十萬多匹。焉耆馬憑藉優異的先天條件,足以和馳名全國的伊犁馬相媲美,除了滿足當地羣眾乘牧需要外,焉耆馬還曾遠銷全國十一個省區,在全國許多省市享有盛名,一度被列為新疆名馬之一。

焉耆馬生長繁殖

焉耆馬的性成熟期為2週歲,母馬為3週歲,發情期為22天,持續5─10天為發情高潮,懷孕時間平均335─350天,繁殖年限14─20年,母馬終生可產駒20餘匹,而且善於產育龍鳳胎,由此得“龍駒”美稱。

焉耆馬生活習性

焉耆馬之所以被稱作“海馬”,與它們天生的游泳本領有着密切聯繫——如遇急事,上好的焉耆馬能一口氣遊二三十公里。除了能載着主人划水,它們還能馱上主人的行李貨物潛泳。焉耆馬泳姿輕健,入水後仿若游龍歸海,縱橫無礙,“海馬”之名絕非空穴來風。
焉耆馬被稱作“海馬”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善於在博斯騰大冰灘上行走奔跑,拉車載人。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焉耆地區的原住居民再度向外進行小規模墾牧,他們開始將博斯騰湖附近封凍的冰灘稱作“大海子冰灘”。其它地方的馬匹在冰灘上行走,若無事先用粗布裹蹄則必定摔倒,即使強行上冰也將寸步難行,而焉耆馬卻能在冰上健步如飛,甚至能在冰上組隊賽跑,拉載幾百斤的重車和爬犁。當地自發舉辦的大冰灘賽馬會每年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前來遊覽觀光,激動人心的賽事結束後,賽馬會現場往往會因此成為許多中外客商切磋學習的馬匹交易會,而那裏每年冬季如火如荼的馬匹貿易,同樣使得焉耆“海馬”之名傳遍天下,受到越來越多畜牧業人士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