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翅真鯊

鎖定
烏翅真鯊,是真鯊目真鯊科 [6]  真鯊屬 [7]  水生動物 [8]  。其體驅粗大,長4米以上,尾部逐漸縮小,呈紡錘形,頭部寬而扁;吻部寬而短,前緣寬圓,眼小,呈圓形,鼻孔斜列,上頜牙寬扁;背鰭兩個,胸鰭寬大,呈鐮刀形;體背面和上側面呈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為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鰭上端、尾結後端和下葉前部下端、臀鰭、腹鰭和胸鰭下端均呈暗褐色。 [9] 
烏翅真鯊分佈於中國的東海和南海,在日本、印度尼西亞、紅海、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均有分佈。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中 [10] 烏翅真鯊通常獨居,偶爾成羣結隊地獵食。食物包括礁魚、螃蟹、螳螂蝦和其他甲殼類動物等。雄性的烏翅真鯊大約在8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在9歲時性成熟,懷胎期長達16個月。 [11] 
烏翅真鯊是為數不多的、能完全跳出水面的鯊魚之一。有時會被人類捕食,也有可能被大型的鯊魚甚至大型石斑魚捕食 [12] 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為近危(NT)等級。 [13] 
拉丁學名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別    名
黑翼鯊
黑鰭鯊
黑鰭礁鯊
污翅白眼鮫
外文名
Black Fin Reef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真鯊目
真鯊科
真鯊屬
烏翅真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真鯊亞目
亞    綱
板鰓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Quoy & Gaimard,1824
保護級別
(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2] 
中文學名
烏翅真鯊
同義學名
Squalus carcharias minor Forsskål 1775

烏翅真鯊形態特徵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3-50釐米。雄成魚長91-100釐米,雌成魚長96-112釐米。最長達200釐米。體紡錘形,軀幹很粗大,向頭、尾細小。頭很寬扁,自胸鰭上方至吻端弧形低斜,頭長為全長的1/5強。尾稍側扁,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很寬短,背視弧形,前緣廣圓,側視鈍尖。眼小,圓形。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許多,眼徑等於第一鰓孔寬的1/2或稍小。鼻孔斜列,外側位,距吻端比距眼近許多;鼻間隔比鼻孔長約大4倍;前鼻瓣後部有個三角形突出,後鼻瓣不分化。口寬而圓弧形,口寬比口前吻長約大1.5-1.6倍,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2;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唇褶不發達,只見於口隅處。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頭外斜,外緣有一凹缺,凹缺下具3-4小齒頭;下頜齒較狹而直;上下頜各具一很小正中齒,每頜每側12齒;上頜齒1行、下頜齒2行在使用。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頗大;第一和第五個較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距胸鰭比距腹鰭為近,起點前於胸鰭裏角,幾與其基底後端相對,上角鈍圓,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頗小,起點稍前於臀鰭起點,上角圓,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寬長,比頭約長1.2倍,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鈍尖,後緣凹入。臀鰭幾與第二背鰭同大,後緣深凹,外角鈍圓,裏角延長尖突。腹鰭較大,距第二背鰭較距第一背鰭為近,後緣稍凹,外角和裏角鈍圓。胸鰭寬大,鐮形,外角鈍尖,後緣深凹,裏角鈍圓,撳平時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下方。
背鰭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部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鰭上端、尾部後端和下葉前部下端、臀鰭、腹鰭、胸鰭下端均暗褐色。 [3-4] 

烏翅真鯊近種區別


烏翅真鯊
黑尾真鯊
體量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3-50釐米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0-60釐米
出生時的尺寸為56-81釐米
特徵
尾部逐漸縮小,呈紡錘形,頭部寬而扁;吻部寬而短,前緣寬圓,眼小,呈圓形,鼻孔斜列,上頜牙寬扁
可能與烏翅真鯊混淆,但黑尾真鯊特點是體較粗,背鰭上沒有黑尖。所有鰭上突出的黑色尖端區分了這個物種與其他物種,否則很容易混淆。 [2] 
體為紡錘形,軀幹粗大。頭寬扁,尾稍側扁,尾基上下均具凹窪。吻端廣圓,口圓弧形,口閉時齒外露。上頜齒寬扁三角形,下頜齒直立或稍傾斜,都具鋸齒緣。唇褶僅見於口隅
圖片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
黑尾真鯊 黑尾真鯊
公牛真鯊 公牛真鯊

烏翅真鯊棲息環境

烏翅真鯊屬熱帶和亞熱帶常見中小型鯊。 [4]  棲息於淺海珊瑚礁區、潮間帶、近外海水域、紅樹林沼澤區或河口內灣。 [3]  更喜歡淺清水。 [2]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生活習性

烏翅真鯊的活動範圍很小,表現出很強的位置保真度和有限的活動,似乎與珊瑚礁棲息地的分佈密切相關。大洋上的長距離運動似乎不常見。估計該物種的平均日活動空間約為10平方千米。個體在一年中大約70%的時間花在0.3平方千米的區域內,並且遷徙通常圍繞同一島或相鄰島之間進行。 [2] 
烏翅真鯊性兇猛,單獨或成小羣活潑游泳。主要以魚類為食,同時也掠食甲殼類、頭足類或軟體動物。該物種還食用陸地蛇和海蛇。 [2-4] 

烏翅真鯊分佈範圍

烏翅真鯊海域

分佈於紅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常見於整個熱帶印度至太平洋。其範圍包括泰國、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周圍的水域。烏翅真鯊是遠東至夏威夷羣島的太平洋島嶼上最常見的真鯊之一。該物種還分佈於南非、毛里求斯、塞舌爾、馬達加斯加、紅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周邊水域。來自地中海的報道是零星的,沒有已知的定居數量。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2]  [4] 

烏翅真鯊國家

澳大利亞(北領地)、中國、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印度、日本、肯尼亞、馬達加斯加、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毛里求斯、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塞舌爾、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 [5] 

烏翅真鯊繁殖方式

雄性在91-100釐米之間成熟,雌性在96-112釐米成熟。烏翅真鯊是胎生的,具一卵黃囊胎盤,通過子宮內的卵黃囊滋養胎盤,不同地區生殖週期不同,有1年或2年。分娩和交配一般發生在夏季和初秋,但妊娠也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分別為8-9個月、10-11個月和16個月。每產2-4仔。 [2]  [4] 

烏翅真鯊保護現狀

烏翅真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5] 

烏翅真鯊種羣現狀

一些地區報告了數量瀕危,但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總體數量。它們在其範圍內的其他地方有豐富的本地資源。儘管不認為該物種面臨着種羣枯竭的直接風險,但它很容易受到捕撈壓力和棲息地破壞的負面影響。 [2] 

烏翅真鯊主要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3] 

烏翅真鯊物種危害

烏翅真鯊曾有引起中毒事件的報導。 [3]  偶爾會咬傷正在游泳或涉水的人,但不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自1959年以來,國際鯊魚攻擊檔案(ISAF)僅記錄了11次無端的烏翅真鯊咬傷人類事件。 [2] 
參考資料
  • 1.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Quoy & Gaimard, 1824)  .biolib[引用日期2020-02-08]
  • 2.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floridamuseum[引用日期2020-02-09]
  • 3.    烏翅真鯊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2-09]
  • 4.    烏翅真鯊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2-09]
  • 5.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2-09]
  • 6.    趙盛龍等著,東海區珍稀水生動物圖鑑,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第98頁
  • 7.    管華詩,王曙光主編,中華海洋本草圖鑑,第3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35頁
  • 8.    趙盛龍等著,東海區珍稀水生動物圖鑑,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第98頁
  • 9.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111頁
  • 10.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111頁
  • 11.    印度XACT公司著,鯨鯊海豚,天地出版社,2019.02,第28頁
  • 12.    印度XACT公司著,鯨鯊海豚,天地出版社,2019.02,第28頁
  • 13.    烏翅真鯊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06-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