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孫族

鎖定
烏孫族,古族名。最初在祁連、敦煌間。西漢文帝三年(前177年)為大月氏所破,附匈奴。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西遷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都赤谷城,在今伊塞克湖東南。西漢時人口63萬,從事遊牧。元狩四年(前119年)張賽出使烏孫。武帝兩次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烏孫王。宣帝立漢外孫元貴靡為大昆彌,遣長羅侯常惠將三校屯赤谷。後屬西域都護。南北朝時屢遭柔然侵擾,西遷葱嶺北,和北魏關係密切。遼會同元年(938年)遣使入貢。後漸與鄰族融合。 [2] 
中文名
烏孫族
時    期
漢朝時
活動範圍
伊犁河流域
國    度
烏孫國

烏孫族民族介紹

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于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至伊 犁河流域。後老上單于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攻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南遷大夏境內,但也有少數人仍然留居當地。在塞
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一道遊牧。從此烏孫日益強大,逐漸擺脱了匈奴的控制。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時,烏孫與北魏關係密切。遼代曾遣使入貢。後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消亡。
烏孫人以遊牧的畜牧業為主,兼營狩獵。養馬業特別繁盛。
昭蘇縣是古代烏孫國故地,自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統屬於漢朝在西域設置的西域都護府,迄今兩千多年,一直是祖國西北邊陲重地,歷史上扼東西陸路交通要衝,夏塔古道、木扎爾特隘口,就是祖國內地經伊犁,通往中亞、西亞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昭蘇縣便是烏孫國的遊牧地,出產良馬。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烏孫,回程時,烏孫國王獵驕糜曾派遣使者攜帶禮品馬數十匹前往中原。漢武帝得到烏孫馬,高興地賜名“天馬”。

烏孫族民族歷史

烏孫族遊牧時期

公元前2世紀初葉,烏孫與月氏均在今甘肅境內敦煌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據《漢書?張騫傳》),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誕生,由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養成人,後來得以復興故國。公元前177~前176年間,冒頓單于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西遷時間另有兩説:一説為公元前3世紀末;一説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單于時),至伊犁河流域,趕走久在當地遊牧的塞人。後老上單于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擊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遂步塞人後塵亦南遷大夏境內(另説約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間),但也有少數人仍然留居當地。在塞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便放棄了敦煌祁連間故土,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人一道遊牧。

烏孫族同伐匈奴時期

烏孫昆莫獵驕靡感念匈奴單于救護自己的恩德,卻又不願長此蜷伏於匈奴肘腋之下,因此當張騫奉漢武帝命前來向他建議返回敦煌祁連間故地,以便與漢朝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他曾堅決謝絕,可是在他了解到漢朝國富兵強以後,又願與漢朝聯姻,得藉漢朝以自重。

烏孫族滅匈奴

漢武帝元狩二﹑三年間(公元前121~前120),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在隴西一帶大破匈奴,匈奴渾邪王投降,隴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間,漢武帝在隴西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與此同時,烏孫的領土也向東擴張到今新疆呼圖壁河流域。在漢朝與烏孫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匈奴聯合車師後國先向烏孫進攻。漢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昆彌翁歸靡遣使上書,熱望漢朝出兵以救烏孫。漢發兵15萬騎,由五位將軍率領分道並出,並遣校尉常惠持節助烏孫作戰。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與烏孫兵大敗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單于自率數萬騎兵進攻烏孫。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餘,人﹑畜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乘機由北﹑東﹑西三面進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產損失二分之一,從此大見衰弱,屬國瓦解。漢武帝派張騫聯合烏孫“斷匈奴右臂”的計畫經過整整半個世紀的經營,終獲成功。烏孫昆彌翁歸靡深感漢恩。

烏孫族分為大小昆彌

烏孫貴人也分為親漢與親匈奴兩派。解憂公主謀殺狂王不遂。兩派勢將干戈相見,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徵解憂公主侍者馮嫽問狀,復遣馮嫽持節回烏孫,詔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翁歸靡匈奴婦所生子烏就屠為小昆彌,並遣常惠率軍屯赤谷,為大小昆彌劃分人民與地界:大昆彌得户6萬餘,小昆彌得4萬餘。沒過多久,大昆彌元貴靡與其同母弟鴟靡皆病死。
從公元前53年起,烏孫有了大小昆彌兩個王統,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內訌迭起。變亂叢生。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與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烏孫仍有大小昆彌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單于為漢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烏孫,可見在東漢時期,烏孫仍與匈奴時有聯繫。

烏孫族烏孫古道

烏孫古道是貫通南疆與伊犁之間的交通便道,起始於新疆昭蘇縣夏塔鄉境內、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達坂、終至南疆阿克蘇地區温宿縣境內,民間傳説稱唐玄奘曾穿越此古道。

烏孫族政治制度

烏孫西遷前,遊牧於敦煌、祁連一帶,接近中原地區,受漢文化影響,官制制定上有參考漢制。
昆莫(昆彌、昆靡):烏孫之王。三個稱謂都是一樣,“莫”與“彌”可以互換,“彌”與“靡”是同音字。“昆”、“莫”、“彌”、“靡”是烏孫語音,“昆莫”、“昆彌”及“昆靡”可以解釋為“天子”,“靡”是“昆靡”的簡稱,烏孫統治者借天神之説駕馭臣民,所有烏孫統治者名字之後都有“靡”一字。昆靡擁有強而有力的權威與及享有甚高的尊嚴,掌握全國的政治、軍事及經濟文化之權。
大祿:據章太炎考證,“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祿”是“相”的烏孫語音,並稱“相大祿”。相大祿位高權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權,職權相當於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將:與匈奴相同,以左為尊,左大將在右大將之上。烏孫左、右大將相當於匈奴左、右賢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將均由王族成員擔任,握有一定數量的的軍隊。
侯:又名翕侯,全國共三人,是地方的軍政長官。烏孫翕侯與大月氏翕侯同樣是部落首領,不過前者的實力比後者弱小,沒有割據一方。
左、右都尉:與秦的衞尉相似,《漢書·百官公卿表》:“衞尉,秦官,掌宮門衞屯兵”。
大監:烏孫設大監二人,職權應該與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員事務。
舍中大吏:大吏的屬官。
騎君:職權不明
譯長:掌管翻譯事務

烏孫族社會制度

烏孫族奴隸制

匈奴實行奴隸制度,烏孫與匈奴關係密切,相信烏孫吸收了匈奴的奴隸制度 [1]  。烏孫曾經在戰爭中掠取人口,在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對匈奴一役,烏孫軍隊攻擊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漢書.西域傳》記“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烏孫皆自取所虜獲。”,相信被掠人口最終成為統治階層的奴隸。在昭蘇縣木札特山山口,中國的考古隊伍在六十年代初發掘了一座較大型的烏孫墓葬,並發現一個奴隸殉葬坑,反映烏孫是一個奴隸社會。

烏孫族氏族制

烏孫也實行氏族制。昆莫以至翕侯都擁有自己的地域、民眾,是氏族社會的痕跡 [1]  。《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後烏就屠不盡歸諸翕侯民眾”是一項證據。
氏族首領有一定的勢力,可以凌駕昆莫的意願。《漢書·西域傳》記烏孫昆莫獵驕靡希望以長孫軍須靡為繼承人,身為大祿的次子不滿,率領部眾割據一方,獵驕靡只能妥協。軍須靡死後,兒子泥靡礙於叔父大祿的勢力,讓位給大祿的兒子翁歸靡。原始氏族社會的部落首領議事會對族中事務有無上權威 [1] 

烏孫族繼承製度

烏孫的繼承製度與現代意義上的繼承製度有別,除了財產繼承外,偏向指被繼承者的家族地位與及社會地位的繼承[54]。財產繼承與烏孫家庭分居制密不可分。分居制下,當烏孫男子成年後,父親會分一部份財產給他自立門户。父親的財產通常屬於最後一位與自己同住的兒子,通常是幼子。
一般而言,被繼承者生前的家庭身份、官職及妻妾(後母)會由長子繼承。不過,長子繼承製並不是唯一繼承製度,“子以母貴”是可能的。此外,未成年的兒子沒有繼承權,因此當被繼承者的兒子尚未成年,繼承權將屬於被繼承者的的兄弟。如果繼承者因種種原因未能繼承,繼承權將由未能繼承者的兄弟獲得,甚少行長孫繼承製。

烏孫族收繼婚

烏孫跟匈奴一樣,實行收繼婚,是原始部落羣婚制的遺存,羣婚制沒有配偶的觀念,婦女屬於整個部落的男子[9]。寡婦由繼承者(繼子)或夫家親屬收繼。主要原因有三。
烏孫各部落散落在遼闊的草原上,相隔甚遠,西域諸國之間又常有徵戰,因此烏孫人對外非常封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則非常緊密。
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機會接觸,令喪偶的婦女改嫁困難,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員收繼。
在烏孫,生產以家族為單位,收繼婚的實行保持家族完整和穩定。
倘若繼承者的生母年紀老邁,她常會由繼承者負責贍養;年輕的就會在夫家家族內改嫁。

烏孫族君主列表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軍須靡 獵驕靡之孫 前105-前72 病卒
翁歸靡 軍須靡堂兄 前72-前60 病卒
泥靡 軍須靡之子 前60-前53 被烏就屠所殺
烏孫小昆彌世系表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烏就屠 翁歸靡之子 前53-前21 病卒
拊離 烏就屠之子 前21 被其弟日貳所殺
安日 拊離之子 前21-死年不明 被降民所殺
末振將 安日之弟 前11年 被大昆彌伊秩靡所殺 前11年漢立末振將史載明確
安犁靡 安日之子 ? 前11年後,小昆彌世系不明
烏孫大昆彌世系表
帝王姓名 世系 在位年代 死因及陵址 注
元貴靡 翁歸靡之子 前53-前51 病卒 解憂公主所生
星靡 元貴靡之子 前51 病卒
雌慄靡 星靡之子 前51-前11 被殺
伊秩靡 解憂公主之孫 前11 伊秩靡以後,大昆彌世系不明

烏孫族烏孫的滅亡

公元5世紀初,烏孫因蠕蠕入侵,西遷葱嶺山中,不久為蠕蠕所滅。
參考資料
  • 1.    蘇丹·江波拉托夫.關於烏孫起源的研究: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哈文版 ,2010.02
  • 2.    烏孫  .辭海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