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坦戰爭

鎖定
烏坦戰爭,在烏干達國內一般稱為解放戰爭。這場戰爭起源於1978年烏干達侵略鄰國坦桑尼亞;坦桑尼亞聯合烏干達國內各反對勢力進行反擊,最終一舉推翻了烏干達總統伊迪·阿明的獨裁政權。
名    稱
烏坦戰爭
發生時間
1978年10月30日—1979年4月11日
地    點
東非地區
參戰方
烏干達利比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坦桑尼亞,烏干達民族解放陣線,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
結    果
坦桑尼亞獲勝,伊迪·阿明政府垮台
參戰方兵力
烏干達 70000人
利比亞 3000人
巴解 200人
坦桑尼亞 100000人
烏干達民族解放陣線 6000人 展開
參戰方兵力
烏干達 70000人
利比亞 3000人
巴解 200人
坦桑尼亞 100000人
烏干達民族解放陣線 6000人
莫桑比克 300—800人 收起
傷亡情況
烏干達 損失最多1,000人
利比亞 損失最多600人
坦桑尼亞 損失373人
烏干達民族解放陣線 損失150人
死亡1,500坦桑尼亞平民和500烏干達平民
主要指揮官
伊迪·阿明
穆阿邁爾·卡扎菲
朱利葉斯·尼雷爾
蒂託·奧凱洛

烏坦戰爭戰爭背景

烏干達坦桑尼亞兩國的關係原本十分良好。伊迪·阿明的前任米爾頓·奧博特總統與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更是獨立運動時期就相識,私交甚篤。1967年6月,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三國還組建了東非共同市場(East African Community)。

烏坦戰爭阿明政變

但1971年,奧博特的副手阿明趁奧博特出訪新加坡期間,發動了軍事政變,自任總統。奧博特被迫流亡至坦桑尼亞尋求政治庇護。1972年,阿明大批驅逐亞裔人士,造成國內局勢混亂;奧博特在尼雷爾的幫助下,趁此機會領導1,500名支持者從坦桑尼亞北部進攻烏干達,試圖推翻阿明,但最終失敗。阿明遷怒於尼雷爾,殺掉24名坦籍青年以報復。自此,兩國交惡,關係愈發緊張。

烏坦戰爭烏干達內亂

戰爭的另一方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 戰爭的另一方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
阿明當政烏干達八年,烏干達經濟急速下滑,特別是1978年國際咖啡價格的驟降,重創了烏干達經濟命脈。而阿明卻一直以來窮奢極欲,大力打壓反對派和異見人士,屠殺蘭芝族(Langi)和阿哥利族(Acholi)平民,施行宗教迫害,軍隊高層亦腐化嚴重,導致民不聊生。外界一般認為阿明發動戰爭是為了轉移矛盾視線。
在軍隊內部,阿明和副總統穆斯特發·阿德里斯(Mustafa Adrisi)的矛盾日益突出。1978年5月,阿德里斯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受重傷,雙腿癱瘓。阿明送阿德里斯到開羅治療,並乘機解除其所有職務。這一舉動遭到阿德里斯支持者的嚴重不滿,於是在9月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騷亂。阿明派遣軍隊趕赴北部城鎮古盧(Gulu)、東部城鎮託羅羅和西南部的恩巴臘臘(Mbarara)鎮壓,部分軍隊還越境到坦桑尼亞邊境打擊反對人士,但是由於軍隊的散漫和部分坦境內的烏干達反阿明難民加入戰鬥,烏干達政府軍都分別被擊退。10月初,阿明在坎帕拉的寓所中險遭刺殺,幸而躲在一架直升機中逃過一劫。阿明於是將軍事上的失敗都歸咎於坦桑尼亞的奧博特和尼雷爾。
10月30日,阿明對坦桑尼亞宣戰,下令軍隊入侵坦桑尼亞的卡蓋拉區,阿明還宣稱卡蓋拉區原本就屬於烏干達,聲稱較早前有1,000輛坦克侵入烏干達,因而其行動完全是自衞還擊。

烏坦戰爭戰爭過程

烏坦戰爭戰爭初起

戰爭的發動者烏干達總統阿明 戰爭的發動者烏干達總統阿明
戰爭一開始,由於坦桑尼亞沒有做好充分的防範準備,導致整個卡蓋拉區在幾天之內淪陷。阿明宣佈“已取得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1月4日,他還語言輕薄地挑釁坦桑尼亞總統朱利葉斯·尼雷爾,發表聲明“邀請”尼雷爾一同上擂台比賽拳擊,要是尼雷爾贏了,他願意將佔領的土地全部歸還,並説由於尼雷爾年老體弱,他願意在比拳時反綁一手、雙腿加鉛塊,以單手應戰。尼雷爾總統因此感到大受侮辱。

烏坦戰爭烏軍惡行

烏干達軍隊在佔領地區還四處強姦婦女,殺害至少8,000名平民(卡蓋拉區總人口才5萬),大肆破壞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工業設備,4萬名卡蓋拉平民成為難民。尼雷爾總統終於公開聲明必定會採取報復,不會讓阿明逃之夭夭。他首先向非洲統一組織(非洲聯盟的前身)求助,要求非洲統一組織一致譴責烏干達的侵略,但是除了主席國蘇丹的總統加弗爾·尼邁裏願意以私人身份勸告阿明撤兵之外,非洲統一組織對此次戰爭都採取不干涉、不表態的政策。尼雷爾無奈之下被迫放棄國際斡旋的期盼,決心以武力反擊。

烏坦戰爭戰爭動員

尼雷爾迅速動員了坦桑尼亞人民國防軍的所有力量,幾個星期內,軍隊人數就由戰前的40,000人上升到包括警察部隊、獄警、後備役和民兵在內的100,000人,坦軍就已經完全阻擋住烏軍的進攻,到12月,所有烏軍都被逐出坦桑尼亞境內。而且很快地,尼雷爾就決意要徹底打倒阿明,他邀請很多烏干達反阿明組織參與其軍事行動,組成盟軍。但是當時烏干達的反對組織雖多,不過大多勢單力弱,各自為政,甚至互相之間都有矛盾。1978年底尼雷爾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了一個聯合會議,向各組織的領導人曉明大義,呼籲大家團結一致,共同推翻阿明政權。會議雖然沒有任何成文協議,但是已經默認組成反阿明的統一戰線,一些組織還派遣成員到坦桑尼亞接受游擊戰的訓練,準備“解放祖國”。

烏坦戰爭戰略反攻

1979年1月,10,000多名坦軍在59式坦克殲-6、殲-7B戰鬥機支援下,進入烏干達境內,正式展開反攻,他們利用蘇制喀秋莎火箭炮攻擊烏干達多處軍事目標。烏軍軍心渙散,毫無鬥志,一擊即敗,全面撤退。尼雷爾見時機成熟,就下令軍隊乘勝追擊,務求推翻阿明。各烏干達的反阿明組織此時也正式響應表示支持,在稍候3月份舉行的磨西會議(Moshi Conference)中,28個組織組成烏干達全國解放陣線(Uganda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簡稱UNLA),其中包括由蒂託·奧凱洛和大衞·奧伊特-奧喬克領導的“特種部隊”(Kikosi Maalum)、由約韋裏·穆塞韋尼領導的“救國陣線”(FRONASA)和由阿肯納·普奧約克領導的“拯救烏干達運動”(Save Uganda Movement)。
聯軍勢不可擋,1979年3月,坦桑尼亞軍隊已經開始逼近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阿明政權搖搖欲墜。而此時伊斯蘭開發銀行又恰好在坎帕拉召開年會。一向親阿拉伯的阿明趁機在年會的開幕式上吹噓自己的“戰功”,又哀求伊斯蘭各國給予他“緊急援助”,以對付“基督教徒”尼雷爾的軍隊,但是各國代表只是口頭上敷衍一下,並沒有國家真正理會他。

烏坦戰爭利比亞干涉

在阿明即將垮台的關頭肯真正幫助他的只有盟友利比亞的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應阿明的請求,卡扎菲派遣了約2,500人的軍隊去援助阿明政權,還順帶提供T-54和T-55型坦克、BTR步兵戰車、BM-21型喀秋莎火箭炮、大炮、米格-21戰鬥機圖-22戰略轟炸機等武器。但是利比亞軍隊很快就發現,在戰爭中,他們永遠位於前鋒,而他們背後的烏干達軍隊卻用利比亞外援來的卡車來運送掠奪來的財富不斷撤退,甚至參加入起義軍的行列。

烏坦戰爭盧卡雅戰役

利比亞派遣軍是由利比亞常規軍事人員、“人民義勇軍”以及利比亞資助的泛撒哈拉武裝伊斯蘭軍團組成的。此時,坦桑尼亞聯軍向北推進,直逼坎帕拉,但是盧卡雅北部的沼澤令他們不得不卻步。坦軍決定派201旅直接越過沼澤地區,為了以防行動的失敗,同時派遣裝備較好的208旅移向西南,向沼澤的西邊方向前進。而一支裝備有15輛T-55坦克、幾十部步兵戰車和BM-21火箭炮的利比亞精鋭部隊在3月10日乘機在盧卡雅攻擊坦軍201旅,201旅潰敗,被迫分散撤退。不過利比亞軍暫時的勝利未能得到延續。3月11日—12日,重新彙集的坦軍201旅和208旅兵分兩路,從南面和西北面向利比亞軍發動反擊,大獲全勝。此次戰役利比亞軍隊損失慘重,分崩離析,落荒而逃。

烏坦戰爭戰爭結果

盧卡雅戰役之後,坦桑尼亞聯軍一路向西進逼坎帕拉,途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至3月底,烏干達軍隊已經瀕臨徹底崩潰的邊緣,而駐紮在恩德培利比亞軍隊也苦陷於坦軍的重圍中。卡扎菲不忍心失敗,還於4月1日派遣了一架圖一22B轟炸機投下大量炸彈意圖轟炸坦軍,但是卻沒有一枚炸彈擊中目標。與之相比較,坦桑尼亞空軍連續多天出動殲一6和殲一7戰機,轟炸坎帕拉、金賈託羅羅等戰略城市,基本上消滅了烏干達軍隊和利比亞軍隊的有生力量。坦桑尼亞聯軍一舉拿下了恩德培。
連續的轟炸使坎帕拉的平民紛紛逃離,50萬人的大城市頓成空城。3月27日,阿明已經倉皇逃離了坎帕拉,直奔烏干達第二大城市金賈。4月10日,坦桑尼亞聯軍攻佔坎帕拉,在坎帕拉,也只是遇到零星抵抗。烏坦戰爭最終以坦桑尼亞的徹底勝利告終。

烏坦戰爭後續

利比亞軍隊在失敗後撤退到金賈,聯軍佔領金賈后,利比亞軍隊被遣返,途徑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回到利比亞;至於伊迪·阿明——烏干達前總統,被迫流亡海外,他帶着四個妻子、數名情婦、以及20多名子女逃亡到利比亞開始其流亡生活,由於他的保安跟當地警察發生衝突,阿明被迫離開,先短暫至伊拉克,及後定居在沙特阿拉伯
坦桑尼亞軍隊在戰爭結束後繼續駐留在烏干達,一直到烏干達組織民主選舉,國家程序恢復正常為止。

烏坦戰爭戰役影響

烏坦戰爭烏干達

烏干達在阿明被推翻之後的一段時間,政治依然動盪,各黨派和民族之間的權力鬥爭嚴重。1979年4月13日,前大學校長優素福·盧萊教授被坦桑尼亞推舉為臨時總統。6月份,由於總統權力大小的爭議,國家協商委員會委任戈弗雷·比奈薩取代盧萊出任總統。1980年5月12日,比奈薩又被以保羅·穆萬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撤職。烏干達隨後由總統委員會領導,委員包括保羅·穆萬加、約韋裏·穆塞韋尼、奧伊特-奧喬克和蒂託·奧凱洛。同年12月,戰後的首次總統選舉舉行,前總統米爾頓·奧博特當選。不過選舉存在爭議,約韋裏·穆塞韋尼聲稱奧博特是通過選舉舞弊上台的,並宣佈與政府決裂,帶領他的支持者回到烏干達南部與西南部的大本營後,組成了人民抵抗軍,用游擊戰與政府對抗,史稱“叢林戰爭”,直到1986年穆塞韋尼推翻奧博特之後,烏干達局勢才大致回覆穩定。

烏坦戰爭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打了一場勝仗,卻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戰爭對坦桑尼亞造成了短期內難以恢復的破壞和帶來了龐大的軍費開支,此外戰後烏干達政局不穩,使坦桑尼亞必須在烏境內保持較長時間的駐軍擔當維和角色,這些都令到坦桑尼亞的國庫空虛。幾年後尼雷爾總統就因為國內經濟的衰退而辭職。

烏坦戰爭歷史意義

烏坦戰爭也是近代以來,非洲大陸上第一次由一國武力推翻另一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