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

鎖定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是唐代陳子昂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名稱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
作    者
陳子昂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文》
作品體裁
散文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作品原文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
臣某言:臣以專蒙,刀幸近侍,陛下不以臣不肖,特敕臣攝侍御史,監護燕然西軍。臣自違闕庭,歷涉秋憂,徒居邊徼,無尺寸之功,臣誠闇劣,孤負聖明。然臣久在邊隅,夙夜勤灼,莫不以蕃事為念,俾按察之。比以突厥離亂事蹟。參驗委曲,窮問往來,竊有以得其真,莫不自為鯨鯢,遞相吞食,流離殘餓,莫知所歸。臣誠愚不識事機,然竊以往古之變,考驗於今,迺知天亡兇醜之時,陛下收功之日。然臣聞之,難得易失者時也,易遇難見者機也,聖人所貴者,去禍於未萌。今陛下體上聖之資,開太平之化,匈奴為中國之患,自上代所苦久矣,合天降其災,以授陛下,萬代之業,在於今時。臣請以秦漢以來事蹟證明之,伏願陛下少留聖聽,尋繹省察,天下幸甚。
臣聞始皇之時,併吞六國。制有天下,按劍叱吒,八荒奔馳,然匈奴疆梁,威不能服,牧馬河內,以侵邊疆。始皇赫然,使蒙恬將四十萬眾,北築長城,因以逐胡,取其河南之地七百餘裏。當時燕、齊海岱,贏糧給費,徭役煩苦,人以不堪。故長城未畢,而閭左之戌,已為其患,二世而亡,莫不始於事胡也。至漢興,高祖愛命,率羣雄,乘利便,以三十萬眾窘迫白登,七日被圍,僅而獲免。自是歷呂太后至孝文帝,單于桀驁,益凌漢家。文帝徒以遜詞,致獻金帛,但求其善和而已,不敢有圖,賈誼所以哭之,痛文帝以天下之盛,而卑事戎狄,以倒懸天下也。至景帝時,邊受其患,於是漢武踐祚,以承六代鴻業,屬乎文、景元默之化,海內乂安。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內庫之錢,貫朽而不可校。財力雄富,士馬精疆,忿匈奴之驕慢,將報先帝之辱。遂使王恢、韓安國將三十萬眾,以馬邑誘單于,師出徒費,竟無毫髮之功。於是大命,六師,專以伐胡為務,首尾三十餘年,中國騷然,大受其弊,至於國用不足,軍興不給,租及六畜,算及船車,盜賊羣興,京師起亂,竟不能制單于之命,一日而臣服之,漢宗衰殘,幾至覆社稷也。故漢武晚年,厭兵革之弊,迺下哀痛之詔,罷輪台之遊,封丞相為富民侯,將以蘇中國也。
至宣帝代,復出師屬匈奴數窮,天降其禍:虛閭權渠單于病死,右賢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自不相服,又立虛閭權渠子為呼韓邪單于,擊殺屠耆堂。諸名王貴人,各自分立為五單于,更相攻擊,以至大亂,殘虐死者,計萬億數,畜產耗減,十至八九,人以飢餓,相燔燒以求食。於是寄命,無所,諸名王貴人右伊秩訾且渠當户以下,將兵五萬稽首來降,於北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直至哀、平之際,邊人以安。臣竊以此觀匈奴之形,察天時之變,盛衰存亡之機,事可見也。然則匈奴不滅,中國未可安卧亦明矣。夫以漢祖之略,武帝之雄,謀臣勇將,勢盛雷電,窮兵黷武。傾天下以事之,終不能屈一王、服一國。宣帝承衰竭之後,撫瘡痍之人,不敢惕然有出師之意,然而未有遺矢之費,而臣僕於單于之長者,其故何哉?蓋盛衰有時,理亂有數。故曰聖人修備以待時,是以正天下如拾遺。陛下肅恭神明。德動天地,今上帝降匈奴之災孽,遺陛下之良時,不以此時順天誅,建大業,使良時一過,匈奴復興,則萬代為患,雖後悔之,亦不及矣。古語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天意厚矣,陛下豈可違之哉?
臣比在同城,接巨延海,西逼近河南口,其磧北突厥來入者,莫不一一臣所委察。比者歸化,首尾相仍,攜幼扶老,已過數萬,然而瘡痍羸憊,皆無人色,飢餓道死,頗亦相繼。先九姓中遭大旱,經今三年矣,埜皆赤地,少有生草,以此羊馬死耗,十至七八。今所來者,皆亦稍能勝致一,始得度磧,磧路既長,又無好水草,羊馬因此重以死盡矣。不掘野鼠食草根,或自相食,以活喉命,臣具委細問其磧北事,皆異口同辭。又耆老雲:“自有九姓來,未曾見此飢餓之甚。”今者同羅僕固都督早已伏誅,為亂之元,其自喪滅,其餘外小丑徒。侵暴自賊耳,本無遠圖,多獵葛復自相仇,人被塗炭,逆順相半,莫知所安。回鶻諸部落,又與金州橫相屠戮,羣生無主,號訴嗷嗷。臣所以願陛下建大策。行遠圖,大定北戎,不勞陛下,指揮之問,事業可致,則千載之後,邊鄙無虞,中國之人,得安枕而卧,豈不在陛下斷哉?且匈奴為中國患,非獨秦、漢之間,臣竊惟先聖時,衞公李靖,蓋中國之一老臣,徒藉先帝之威,用妙勝之策,當頡利可糊汐盛之日,因機逐便,大破虜庭,遂系其侯王,裂其郡縣,六十年將於今矣,使中國晏然,斥堠不警,書之唐史,傳之無窮,至今天下謂之為神。況陛下統先帝之業,履至尊之位,醜虜狂悖,大亂邊陲,皇天遺陛下以鴻基之時,陛下又得復先帝之跡,德之大者,其何以加?若失此機,事已過往,使李靖豎子,獨成千載之名,臣愚竊為陛下不取也。
伏見去月日敕,令同城權置安北都護府,以招納亡叛,振匈奴之喉,臣伏慶陛下見幾於萬里之外,得制匈奴之上策。臣聞愧囂言。“漢光武見事於萬里之外,制敵應變,未嚐有遺。”今陛下超然神鑑遠照,實所謂聖明之見,睹於無形也。臣比住同城,周觀其地利,又博問諳知山川者,莫不悉備。其地東西及北,皆是大磧,磧並石滷,水草不生,突厥嚐所大入,道莫過同城。今居延海澤接張掖河,中間堪營田處數百千頃,水草畜牧,供鉅萬人。又甘州諸屯,犬牙相接,見所聚粟麥,積數十萬,田因水利,種無不收,運到同城,甚省功費。又居延河海多有魚鹽,此所謂強兵用武之國也。陛下若調選天下精兵,採拔名將,任以同城都護,臣愚料之,不用三萬陛下大業,不出數年,可坐而取成。臣比來看國家興兵,但循於常軌,主將不選,士卒不練,徒如驅市人以戰耳。故臨陣對寇,未嚐不先自潰散,遂使夷狄乘利,輕於國威,兵愈出而事愈屈,蓋是國家自過計於敵爾,故非小丑能有異圖。臣竊以為陛下今日不更為之圖,以激勵天下忠勇,但欲以今日之兵,今日之將,冀收功於異域,建業於中興,則臣之愚蒙,必以為未可得也。陛下即以突厥為萬代之患,則臣所言願加察;若以夷狄荒服不臣,小人非所敢諫。臣今監領後軍某等,取某月即渡磧去,計至某日及劉敬同謹當請按行磧,計至比已來地形及突厥滅亡之勢,當審虛實,績以奏聞。伏願陛下省臣此章,為國大計,儻萬有可一中者,請與三事大夫熟圖議之,此亦萬代一時也。伏札毀留聖意。閒暇念之,天下幸甚!陛下采臣芻蕘,臣請執殳先驅,為士卒啓行,橫行匈奴之庭,歸報陛下,臣死之日,庶無遺恨。不勝云云。 [1]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出身豪富之家,少任俠,學縱橫之術,又喜尋仙訪道。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進士。曾上書論政,為武后所賞識,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他剛強正直,屢上書諍諫,多能切中時弊。隨武攸宜出征契丹,不受重用,即解職歸家。後為縣令段簡所誣,冤死獄中。他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者和啓蒙者,第一個在理論上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反對齊梁彩麗競繁的齊梁詩風,強調詩歌的社會現實意義。他的創作認真實踐了這些主張,辭意激昂,風格高峻。其文學創作和主張對以後的李白、杜甫等均有很大影響。有《陳子昂集》。 [2] 
參考資料
  • 1.    王水照. 傳世藏書.集庫.總集 7-12 全唐文 1-6[M].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1501-1503頁
  • 2.    張顥瀚主編,古詩詞賦觀止 上,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01,第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