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炭敬

鎖定
炭敬,漢語詞彙。
拼音:tàn jìng
釋義:舊時外官在冬季饋贈京官的銀錢。多作賄賂用。
中文名
炭敬
拼    音
tàn jìng
性    質
行賄的別稱
同    義
孝敬

炭敬引證解釋

舊時外官在冬季饋贈京官的銀錢。多作賄賂用。
《黑籍冤魂》第七回:“列位,這做官是極容易的,辦公有幕友,賺錢有吏役……但應酬要圓到,上司要路,冰敬炭敬,要送得多,這就沒事。”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單太爺 道:‘現在已到年下了,送點小意思,總算個炭敬罷了。’魏竹崗 道:‘炭敬亦有多少:一萬、八千也是,三十、二十亦是。’”
中國現在記》第二回:“單靠着幾兩銀子的冰敬、炭敬、門生贄見,一年到頭開銷還不夠,那裏能夠多餘錢呢?”
清人《一剪梅》: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論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1] 

炭敬相關歷史

“炭敬”是指明清時期地方和下級官員在冬季給六部司官的“孝敬” ,類似於“取暖費”,是一種行賄的別稱。
每當冬日降臨,各地官員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紛紛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錢財,此謂“炭敬”,有詩證曰:“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彩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實際上,“炭敬”就是冬季行賄的別稱。但是既不提到“錢”“財”二字,無絲毫銅臭之氣,又兼有體貼入微之意,令人感服。這是官場的規矩,三節兩壽、某缺補差、“冰敬”、“炭敬”都必須送禮,但是並不在枱面之上,是謂“潛規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