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

[yuán róng]
汉语词汇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圆融(yuán róng)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佛教语,出自《大乘止观》。
中文名
圆融
拼    音
yuán róng
出    处
《大乘止观》

解释

播报
编辑
1、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2、通融。 [1]
3、犹圆通。指文辞周密畅达。

出处

播报
编辑
楞严经》卷十七姜乎说榜热订只辣欠:“ 如来 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道永臭徧法界,湛然常住。”
苏轼 《答子由颂》:“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眼前的悼漏胶愁烦是蜕化期间应有的苦闷,超越了这一淋狼段期间,自然会入于圆融无碍的境界。”
《旧五代史·海兆元唐书·明宗纪二》:“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於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
黄宗羲 埋体谅《与李杲堂陈介眉书》:“ 万充宗 传谕:以 高旦中 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
佛学大辞典

词汇发展史

播报
编辑
圆融一词,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署名慧思大师所著的《大乘止观》中,论述“自性圆融”、“圆融无二”、“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智者《观音玄义》、《法华玄义》等著述中,多次出现“法界圆融”、“三谛圆融”。圆融在华严宗哲学中更显重要,有“六相圆融”、“圆融行布”、“三种圆融”等说法。禅宗、真言、净土等诸宗著述中,也常见到圆融之说。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