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炎黃時代

鎖定
傳説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 傳説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並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瞭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中文名
炎黃時代
主    角
上古帝王神農氏
結    果
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原    因
因以火德王

炎黃時代炎帝 神農氏

傳説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説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絃瑟,開始蜡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傳説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炎帝傳説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採集、漁獵,因發明農業,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發展有偉大貢獻。
炎帝“遍嘗百草”,發現可食用植物並培育成農作物;發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了農業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瞭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了中國醫藥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人們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捱餓、受凍、遇險,過着原始遊牧生活
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裏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穩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辭辛苦,冒着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嚐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終於在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穫了幾十擔。從這以後,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穀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明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炎黃時代貢獻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耒耜
據《衡湘稽古錄》記載:“神農制耒耜教耕種於耒山(今汝城縣三星鎮神頭寨)”。這裏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之地,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重要水稻產區。
據史書記載:“神農種穀於騎天嶺之陽,九州之人,乃知穀食。”神農發現了稻種之後,接着又發明耒耜,解決耕地工具,實現了水稻大面積的栽種,從此人們不再靠採集和狩獵為生,開始了農耕定居的生活,就這樣在汝城掀開了中國農耕文明史上的第一頁。
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神農氏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
立市廛,首闢市?蕁噸芤?#8226;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衞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衞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神農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神農氏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神農氏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脱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據傳説和古書記載,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姓姬,號軒轅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傳説中的一個帝王,姓姜,號烈山氏或神農氏。
黃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兩個部落的首領。當時,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現在陝西省境內的黃河邊上。後來,又先後沿黃河兩岸向東部遷移。
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國東部的九黎族發生了戰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打敗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黃帝求援,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九黎族失敗後,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黃二族。
後來,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衝突,炎帝族失敗後,加入了黃帝部落,黃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從此,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使這裏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從此,這些原來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認為自己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