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災變説

鎖定
災變説關於太陽系起源的學説之一,認為太陽的系的形成是宇宙間某種引起巨大變化的偶然事件的後果。自1745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提出彗星碰撞太陽邊緣,造成太陽自轉之後由太陽分離出許多熾熱的團塊而形成行星以來,歷史上較為著名的災變論有: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提出的“星子説”,其後由美國天文學家摩耳頓加以發展。英國天文學家金斯提出的。潮汐説”。還有二十世紀以來提出的。雙星説”以及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等人提出的“超新星説”。各種災變説都未能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的特徵,並且用外在的偶然因素來解釋太陽系的起源,在科學上是沒有根據的,在哲學上也是違背辯證法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的。 [1] 
中文名
災變説
外文名
catastrophic hypothesis
用    於
太陽系起源的學説之一
提出者
G L L 布豐
提出時間
1745年
災變説
20多種

災變説介紹

災變説(catastrophic hypothesis)
災變説 災變説
太陽系起源的學説之一,認為行星是某種偶發事件引起的劇變而形成的。第一個災變説是法國人G L L 布豐1745年提出的彗星説:認為一顆大彗星掠碰太陽使它自轉起來,而碰出的太陽物質在繞轉過程中形成了行星和衞星。它否定上帝創世,一度有相當影響。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提出了“星子説”(或稱“微星説”)。後來,他同美國天文學家摩耳頓合作,加以修改和發展。他們設想,以前有一顆恆星運行到離太陽只有幾百萬公里的地方,在太陽的正面和反面掀起兩股巨大的潮。從太陽噴出的物質逐漸匯合形成一個圍繞太陽的氣盤,然後凝聚成許多固態質點,再集聚成固態塊,稱為“星子”,最後它們聚合成行星和衞星。1916年,英國天文學家金斯提出了著名的“潮汐説”,他假定有一巨大的恆星接近太陽,在它的作用下太陽表面產生潮汐隆起物;正面的隆起物相當大,逐漸脱離太陽,形成一雪茄煙形的長條繞太陽旋轉,長條內氣體凝聚,進而集結成各個行星。這個學説被以後的理論計算所否定。金斯以後的災變説主要有:①傑弗里斯的“碰撞説”,認為另一顆恆星與太陽擦邊相碰,碰出的物質形成了行星系;②裏特頓等人的“雙星説”,認為太陽是雙星的一個子星,這對雙星因受第三顆恆星作用,分出物質,形成行星系;③霍伊爾等人的“超新星説”,認為太陽的伴星是超新星,它爆發出的一部分物質被太陽俘獲。為了説明觀測到的事實,絕大多數災變説都要假設許多偶然因素,這是災變説的主要弱點。另外,它們都不能解釋太陽系角動量特殊分佈的問題,事實上從太陽分出的熾熱物質容易擴散而不可能凝聚成行星。因此,這些學説都被否定了。提倡災變説的某些天文學家,後來也改而主張星雲説
災變説 災變説

災變説來源

從19世紀70年代~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20多種災變説。其共同的特點是仰仗2顆或3顆恆星(其中有一顆是太陽 )的彼此接近或碰撞來解釋行星的起源。但是後來發現,它們至少有三大難題:①恆星間的接近或碰撞概率極小,難以説明有眾多日外行星系存在。②從恆星或太陽拉出的物質擴散的速度遠大於凝聚速度,不會形成行星。③計算表明,這種模式同樣迴避不了角動量的困難。因而20世紀50年代後逐漸走向衰落,有些學者還放棄了原有觀點支持新星雲説。當然也有些災變説也含有一些可取之處,如美國T.C.張伯倫和F.R.摩爾頓的災變説中有關行星由星子碰撞吸積方式形成的思想現已為多數新星雲説所承襲和發展。

災變説提出

災變説 災變説
最早的災變説是法國動物學家布豐(George Louis Leclerc de Buffon)在1745年提出的。他認為,太陽比行星先形成,太陽形成後,曾經有一個彗星“掠碰”(擦邊而過)到它,使太陽自轉起來,同時碰出了不少物質。這些物質一部分落回太陽,一部分脱離太陽的引力飛走了,還有一部分則繞太陽旋轉起來,後來形成了行星。根據我們現在對彗星的認識,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成立的,但在布豐的時代,彗星被認為是質量巨大的天體。
20世紀的頭40年中,由於康德-拉普拉斯古典星雲説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難棗角動量分佈異常,災變説曾佔了絕對優勢。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大約出現過二十多種不同的災變説。她們大都用兩顆或三顆恆星的彼此接近或碰撞這樣的偶然事件來解釋太陽系的起源。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天文學家金斯(Jeans)於1916年提出的摮畢?禂。金斯認為,當另一顆恆星接近太陽時,在太陽表面產生了很大的潮。反面的潮比正面的小得多,很快衰落。正面的潮很大,物質被經過的恆星拉出來,形成一個長條。在這一恆星離開太陽時,長條內形成了所有的行星。長條的中部較粗,兩頭較細,所以,由中部物質形成的木星、土星較大。
據現在所知,恆星在宇宙空間中的密度是非常低的,太陽附近的恆星分佈類似於彼此相隔960多千米的一些乒乓球。宇宙間恆星彼此接近的幾率極小。而根據對附近恆星的觀測,至少有兩顆恆星很有可能有自己的行星。基於這些發現,有人估計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約有1%到10%的恆星可能擁有行星。如此眾多的行星絕不能用恆星之間的偶然相遇來解釋。因此災變説到五十年代便逐漸走向衰落。依據
災變説 災變説
在30年代,1932年發現的斯埋漢姆頭骨和1935年發現的斯旺斯科姆頭骨使一些學者認為晚期智人早在尼人之前已經出現,所以尼人應是演化中的一個旁支。 這兩具頭骨顯示出有較圓的頭顱和較高的顱頂。雖然今天大家都承認這兩具頭骨上直立人的性狀仍很明顯,但是在當時卻形成了一種叫“人科災變説”的理論,認為以這兩具頭骨為代表的晚期智人大約在20萬年前已經出現。可是他們受到尼人的壓制,因為尼人在體質上更加適應嚴酷的冰期氣候,而體質形態上更為進步的晚期智人只是生存在亞洲一些較為温暖的地區,逐漸發展出更為進步的技術和文化。大約在3.7萬年前,他們返回歐洲取代並消滅了尼人。
到80年代,災變的取代論又重新抬頭,其依據是:
(1)考古學家可能誤解了尼人行為中較為進步的方面,如“鮮花陪葬”和“洞熊祭祀”。除了尼人最簡單的葬俗以外,任何禮儀行為實際上都不存在。尼人的工藝技術十分簡單、保守,缺乏靈活思維的證據。尼人並非高明的獵人,充其量不過是從猛獸口中奪取肉食,所以尼人與晚期智人行為上的差異表明,他們之間的繼承關係較弱。
然而這種看法在新的發現面前,不免顯得有點失之偏頗。80年代中,發掘西歐一些莫斯特文化遺址時,找到了尼人專門獵取某種大動物的證據。這些證據表明,一些學者 認為尼人智力低下、無能力獵取大動物的看法並不完全正確。
(2)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艾倫·威爾遜根據人類線粒體DNA的證據認為,所有的現代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女性遠祖,大約生活在距今30萬~15萬年前。如果分子生物學計算無誤的話,這位先祖母應南非。她的後裔逐漸擴散,然後分佈到全世界。
(3)新的年代測定技術不僅沒有解決現代人的起源問題,反而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化。比如,法國西部的聖·賽沙爾遺址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尼人骨架,頭骨顯示了典型尼人那種較為粗碩的性狀,化石年齒測定距今3.5萬~3.3萬年前。然而在法國西部其他遺址中已發現過不少距今3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從進化速度來説,人類不大可能在短短的二三千年中完成自尼人向現代人的進化。
現代人起源問題的答案在哪裏?目前還沒有結論。體質上完全具現代性狀的人類確實在7萬~8萬年前已出現在非洲,看來他們的擴散是通過基因交流而非人口遷移
再有,對東亞地區的現代人起源來説,無論在化石記錄上還是在文化特徵上,都沒有取代式的演化證據。地區連續演化似乎更有説服力。換言之,在東亞和中國,現代人是從本地的直立人,經早期智人進化到晚期智人的。
對於尼人與現代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進展。美國學者用DNA方法對尼人骨骼的測試證明,尼人與晚期智人並非直線的演化,而是鑲嵌交替的取代。 [2] 

災變説法艾東災變説

法艾東災變説是指現代科學家所提出的一種假説,這個假説竟然合理地解釋了恐龍的滅絕,土星光環的形成和冥王星的形成還有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形成。
這個假説是説在大約7500萬年前,太陽系曾存在過一顆具有高度文明的星球,他就是法艾東(法艾東是希臘神話中太陽神赫里奧斯的兒子法艾東的名字命名這顆行星的)。他的科學技術遠遠超過於現在的地球。它的年齡大約是地球的1.5倍。
在這顆星球中存在着高智能的有機生命,他們的文明早已超過我們人類。並且還掌握着現在地球人還不知道的技術與知識。
但是,在這高度文明的星球在欣欣向榮發展時,卻發生了災變。
可能是在兩國的核戰爭中,由於這顆脆弱的行星無法承受着麼大的打擊便發生爆炸,毀於一旦。
解體的行星碎片瀰漫了整個太陽系。
一個最大的碎塊有與衝力增加了公轉速度一直向它的公轉軌道的外空間衝去,他它首先衝到土星近旁把土星的一顆衞星撞的改變了自轉方向,又把另一個衞星撞成了小碎塊,在土星的引力下形成了土星的光環。
然後這個碎塊掠過海王星,它的動能消耗殆盡,便成為第九個繞太陽公轉的天體--冥王星。
法艾東所剩下小的碎塊則停留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
另一部分小的碎塊和塵埃被拋到地球周圍遮住了大部分日光,使地球氣温降低,植物無法生長,從而導致了7500萬年前的恐龍的滅亡。
這一假説使很多人覺得這一切是多麼合情合理。
天文學家就以太陽神(代表了太陽)至愛的孩子法艾東(代表了這顆星球)命了名,並且還以這個假説教育人們要保護好地球,不要像《法艾東災變説》中的這個星球一樣的下場。
參考資料
  • 1.    胡家力.四大起源之謎 宇宙 第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 2.    陳文林.自然辯證法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