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頸鷺鴇

鎖定
灰頸鷺鴇(學名:Ardeotis kori)是鴇科、鷺鴇屬動物,亦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類。雄性重達10-19千克,雌性重達5.5-5.7千克;它們的長度從105-128釐米不等,雄性的翼展達75-76釐米,雌性為60-65釐米。灰頸鷺鴇的脖子很大,頭上有冠,背灰褐色,脖子和胸部有蠕紋,腹部呈白色,肩部和頸部兩側有黑白斑點圖案,尾巴上有黑白條紋;喙、腿、腳和眼睛是黃色的。
灰頸鷺鴇主要生活在平坦、開闊的鄉村,大部分時間內是不活動的,但偶爾會進行小範圍的活動。食物比較雜,包括昆蟲、爬行動物、小型齧齒動物、鳥類、種子、漿果和植物的根等。卵生,雌性灰頸鷺鴇營巢於原野地面上,每窩產卵2枚。分佈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南部到坦桑尼亞,從安哥拉南部和津巴布韋南部到南非。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灰頸鷺鴇
拉丁學名
Ardeotis kori
別    名
柯利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鶴形目
鴇科
鷺鴇屬
灰頸鷺鴇
亞    種
2 [2] 
命名者及年代
(Burchell,1822)
保護級別
IUCN標準:近危(NT) [3] 

灰頸鷺鴇形態特徵

灰頸鷺鴇
灰頸鷺鴇(10張)
灰頸鷺鴇是非洲最重的飛鳥,雄性重達10-19千克,雌性重達5.5-5.7千克。它們的長度從105-128釐米不等,雄性的翼展達75-76釐米,雌性達60-65釐米;雌性大約是雄性的一半。雄性和雌性有相似的羽毛,儘管個別的模式可能不同。灰頸鷺鴇的脖子很大,頭上有冠,背灰褐色,脖子和胸部有蠕紋,腹部呈白色,肩部和頸部兩側有黑白斑點圖案,尾巴上有黑白條紋。它們的喙、腿、腳和眼睛都是黃色的。 [2] 
與成年雄性灰頸鷺鴇相比,幼年雄性灰頸鷺鴇的頭冠較短,眼睛顏色較淺,羽毛顏色較深。與成年雌性灰頸鷺鴇相比,幼年雌性灰頸鷺鴇的頭冠更短,眼睛更蒼白。 [2] 

灰頸鷺鴇生活習性

活動:灰頸鷺鴇主要生活在平坦、開闊的鄉村,包括草原、灌木叢、荊棘叢和稀樹草原,也包括改良過的棲息地,如麥田和防火林帶。灰頸鷺鴇在大部分時間內是不活動的,但偶爾會進行小範圍的活動。 [3] 
食性:灰頸鷺鴇的食物比較雜,包括昆蟲、爬行動物、小型齧齒動物鳥類、種子、漿果和植物的根,它們甚至還會吃腐肉。 [3] 
鳴叫:灰頸鷺鴇叫喚時,先將空氣吸入食囊中,使脖子鼓脹成平常的四倍,脖子周圍蓬鬆的白色羽毛隨之豎起。片刻,灰頸鷺鴇呼出空氣,發出一串有六個音符的叫喚聲,每個音符間隔半秒鐘,並以抖動鈔票似的清脆響聲結尾。這是一種低沉而有迴響的交配鳴叫。30秒鐘後,灰頸鷺鴇會再次吸入空氣,叫喚聲也再次發出。 [4] 

灰頸鷺鴇分佈範圍

灰頸鷺鴇的分佈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南部到坦桑尼亞,從安哥拉南部和津巴布韋南部到南非。具體分佈國家為安哥拉、博茨瓦納、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埃斯瓦蒂尼的種羣可能已經滅絕。 [3] 
灰頸鷺鴇分佈圖 灰頸鷺鴇分佈圖

灰頸鷺鴇繁殖方式

每年3月份交配季節結束後,雄性灰頸鷺鴇就會離開草原,遷入叢林中,它們的活動範圍大小不一,約4500-63000公頃。到10月底或11月初,雄性灰頸鷺鴇才會回到草原,像許多鳥兒一樣,在一個固定的領地進行繁殖。雄性灰頸鷺鴇聚集在繁殖地,一邊展示自己的風采,一邊喋喋不休地爭吵。一旦雌性灰頸鷺鴇到來,它們就會爭先恐後地上前獻殷勤。灰頸鷺鴇的愛情與眾不同:雌性灰頸鷺鴇姍姍來遲,通常在12月底才露面;雄性灰頸鷺鴇則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等待,並相互爭奪統治地位和地盤。一個典型的領地上通常有6-7只雄性灰頸鷺鴇,每隻雄性灰頸鷺鴇相距大約500米。它們個個都翹起尾巴展示自己,脖子鼓脹得像氣球一樣,頭頂的鳥冠也高高豎立。此間,雄性灰頸鷺鴇會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發出低沉而有迴響的呼喚聲。 [4] 
雄性灰頸鷺鴇中的佼佼者即是領土的統治者,它在自己的領土上往來巡邏,維護着自己的統治地位。其他雄性灰頸鷺鴇遇到領地統治者時,多數會降下尾羽、收縮脖子並垂下鳥冠以示謙恭,然後匆匆離開。但是,如果兩隻雄性灰頸鷺鴇互不謙讓,堅持擺酷,那麼一場惡戰在所難免。最初,它們會彼此繞着轉圈,並慢慢地縮小距離。然後,像相撲運動員一樣,瞅準時機用胸部頂撞對方。每次交戰大約持續20分鐘,直到其中一隻落荒而逃。得勝者會窮追不捨,有時甚至會追趕大半里路,而落敗者則會瞅準機會潛回。在這樣的較量中,雄性灰頸鷺鴇體重越大佔有越明顯的優勢。 [4] 
到日薄西山時,雌性灰頸鷺鴇會邁着碎步走來。雄性灰頸鷺鴇會立即迎上前去。如果雌性灰頸鷺鴇接納了雄性灰頸鷺鴇,就會走近它,並在離它幾步遠的地方蹲下來,這時雄性灰頸鷺鴇便走過去跨騎在它的背上,反覆地啄它的頭,持續10-15分鐘。真正的交配過程僅幾秒鐘,完事後雙方各奔東西。雌性灰頸鷺鴇營巢於原野地面上,每窩產卵2枚。 [4-5] 

灰頸鷺鴇亞種分化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
灰頸鷺鴇指名亞種(南方亞種)
Ardeotis kori kori
(Burchell,1822)
灰頸鷺鴇北方亞種
Ardeotis kori struthiunculus
(Neumann,1907) [6] 

灰頸鷺鴇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3.1)——近危(NT)。 [3] 
  • 種羣現狀
灰頸鷺鴇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在未受干擾的地方,該物種很常見(del Hoyo等人,1996年)。據估計,南非的灰頸鷺鴇數量為2000-5000只(Barnes,2000)。在南非,每年僅卡魯島就有534只(95%可信區間為139-931)只灰頸鷺鴇被捕殺(按照觀察者搜索偏差調整後增至721只,95%可信區間188-1256只)。 [3] 
  • 瀕危原因
在南非卡魯,由於與電線相撞,灰頸鷺鴇的死亡率很高;在納米比亞,灰頸鷺鴇與電線相撞的死亡率也被認為是極高的。在南非,人為捕殺也是對灰頸鷺鴇的種羣數量構成威脅的一大原因(Shaw,2013)。 [3] 

灰頸鷺鴇動物趣聞

灰頸鷺鴇和紅蜂虎
灰頸鷺鴇和紅蜂虎(2張)
灰頸鷺鴇生活在非洲東部乾燥的大草原和灌木叢林地上。在這裏,它們與紅蜂虎共享自己的領域。紅蜂虎不僅吃蜂類,還吃各種小飛蟲,其中大多數都是紅蜂虎在離巢不遠的短程飛行中捕獲的。灰頸鷺鴇和紅蜂虎形成了一定的夥伴關係。灰頸鷺鴇的背上馱着三四隻紅蜂虎,灰頸鷺鴇在忙於四處行走、抓創的時候,草木上被驚擾的飛蟲會向上飛去,紅蜂虎快速出擊,就可以在飛行中抓住獵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