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翅鶇

鎖定
灰翅鶇(學名:Turdus boulboul)是鶇科、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6-29釐米。雄鳥通體黑色,翅上具大而明顯的淡灰色翼斑,在黑色體羽的襯托下極為醒目。腹至尾下覆羽具銀灰色羽緣,形成明顯的銀灰色鱗狀斑。嘴橙黃色,眼周黃色。雌鳥通體橄欖褐色具淡紅褐色翅斑,嘴亦為黃色。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灰翅鶇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繁殖期間尤其喜歡棲息在潮濕而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內,非繁殖期亦常下到山腳、林緣灌叢和村寨與農田附近的小樹林內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鬆散的小羣,有時亦和其他鶇類混羣活動。主要以甲蟲、毛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蚯蚓、蛞蝓、蝸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分佈於不丹、中國、印度北部、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孟加拉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灰翅鶇
拉丁學名
Turdus boulbou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鶇屬
灰翅鶇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1790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英語名稱
Grey-winged Blackbird

灰翅鶇形態特徵

灰翅鶇
灰翅鶇(9張)
雄鳥通體黑色,頭頂和翕微綴褐色。腰沾灰,翅上中覆羽尖端,大覆羽外翈以及內側飛羽外翈淡灰色,在翅上形成大而顯著的淡灰色翅斑,在黑色的翅上極為醒目。眼周黃色。下體自頦至腹淡褐黑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亦為褐黑色、稍淡,各羽具窄的淺銀灰色羽緣,形成淡銀灰色鱗狀斑。 [1] 
雌鳥通體橄欖褐色,耳覆羽較暗,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翈淡棕色或淡紅褐色,形成淡棕色翅斑。 [1] 
虹膜褐色,嘴橙黃色,腳深黃色或肉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89-105克
265-290毫米
27-31毫米
140-151毫米
102-112毫米
35-37毫米
雌性
97-104克
26-30毫米
131-148毫米
100-114毫米
40毫米 [1] 

灰翅鶇近種區別

相似種烏鶇Turdus merula)翅上無淡色翅斑,腹亦無銀灰色鱗狀斑,與該種亦不難區別。 [1] 
烏鶇 烏鶇
灰翅鶇 灰翅鶇

灰翅鶇棲息環境

灰翅鶇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中,繁殖期間尤其喜歡棲息在潮濕而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內。 [1] 

灰翅鶇生活習性

行為:非繁殖期亦常下到山腳、林緣灌叢和村寨與農田附近的小樹林內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亦成鬆散的小羣,有時亦和其他鶇類混羣活動。性膽怯,善於隱蔽,常在林下灌叢間或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機警。常邊覓食邊抬頭傾聽四周動靜,有時也棲於樹上,發現地上食物才突然飛去捕食,也能在空中捕食飛行昆蟲。 [1] 
食性:主要以甲蟲、毛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蚯蚓、蛞蝓、蝸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1] 
遷徙:夏候鳥,或許部分留居。 [1] 

灰翅鶇分佈範圍

存在(居住地):不丹、中國(四川北部、貴州江口、雲南蒙自和廣西瑤山等地)、印度北部、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 [1]  [4] 
遊蕩:孟加拉國。 [4] 
灰翅鶇分佈圖 灰翅鶇分佈圖

灰翅鶇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林下小樹上,巢多置於緊靠樹幹的水平側枝枝權上,距地高2.5米。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樹葉、細樹枝和草莖等材料構成,其間雜有一些泥土。巢內墊有細草莖和鬚根,有時還墊有毛髮。巢外常偽裝一些苔蘚和地衣,使其難於發現巢。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通常3-4枚。卵淡綠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6.5-33.9毫米×20-23.5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覓食喂雛。 [1] 

灰翅鶇亞種分化

關於灰翅鶇的亞種分化,任國榮(1933)曾根據採自中國廣西瑤山的一系列標本命名為瑤山亞種(Turdus boulboul yaoschanensis)。鄭作新(1976、1987、1994)同意任國榮的意見,將本種分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Turdus boulboul boulboul)和瑤山亞種(Turdus boulboul yaoschanensis),但這一意見未能得到其他學者的支持,多數學者認為任國榮的瑤山亞種實際上和產於印度的模式標本並無明顯差異,因而將它作為灰翅鶇同物異名而無亞種分化。有關該種的亞種分化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1] 

灰翅鶇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