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林鴞

(鴟鴞科動物)

鎖定
灰林鴞(學名:Strix aluco)是一種結實及中等身形的貓頭鷹,在歐亞大陸的林地普遍分佈。它們的下身淡色及有深色的條紋,上身呈褐色或灰色,已知11個亞種中有幾種不同的色型。它們一般會在樹孔中築巢,並會保護鳥蛋及雛鳥。灰林鴞不遷徙,有高度的區域性,雛鳥若離開父母後找不能找到領土就要面對捱餓的可能。灰林鴞是夜間活動的猛禽,主要獵食齧齒目。它們會從高處俯衝下來捉住獵物,並將之整個吞下。它們夜間是以視覺及聽覺來捕捉獵物,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灰林鴞能夠捕捉較細小的貓頭鷹,但年輕的灰林鴞有可能反被雕鴞蒼鷹狐狸等獵殺。雖然灰林鴞的夜間視覺很強,但它們對顏色的分辨卻沒有人類的靈敏。由於它們的夜間習性及怪異的叫聲,人們往往將它與死亡及不幸相聯繫。
拉丁學名
Strix aluco
動物界
鴟鴞科
林鴞屬
亞    種
古亞種
分佈區域
歐亞大陸,西伯利亞,北非
中文學名
灰林鴞

灰林鴞色型

灰林鴞指名種有兩個不同的色型,其中一種的上身呈紅褐色,另一種的則呈灰褐色,也有介乎於兩者的。這兩種色型的下身都呈白色,布有褐色的斑紋。
雖然兩種色型的灰林鴞在歐洲大部份地區都可以見到,但紅褐色的會較多在潮濕的西歐出沒,而灰褐色的則會多在東歐出現,在最北的地區,則所有灰林鴞都是灰色的。西伯利亞及中亞的亞種呈白色及灰色,北非品種則呈深灰褐色,而南亞及東亞種的面盤上有寬條紋。西伯利亞及斯堪的納維亞亞種比西歐亞種大12%、重40%及翼展闊13%,根據貝格曼氏規律估計,北方形態一般都比南方的大。
灰林鴞的羽毛顏色是遺傳而來的,研究發現灰褐色的灰林鴞繁殖成功率較高,免疫系統較強,及較少寄生蟲。灰林鴞交配時並不會選擇毛色,故此減低了逆選擇的壓力。紅褐色的灰林鴞較多在密林出沒,而根據格洛格氏法則,較淺色的灰林鴞會在較冷的地方出沒。

灰林鴞外形特點

灰林鴞是一種壯健的鳥,體長37-43釐米,翼展達81-96釐米。它的頭大而且圓,沒有耳狀羽,圍繞雙眼的面盤較為扁平。灰林鴞是兩性異形的,雌鳥比雄鳥長5%及重25%。
同多數貓頭鷹一樣,由於灰林鴞的羽毛表面較軟,因此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它與同區域其他貓頭鷹在身長大小、外觀及翼展上有差異。烏林鴞、雕鴞及長尾林鴞有着相似的外觀,其中雕鴞的體型最大。
與鴿比較下的視場。
灰林鴞的眼睛在頭部的正面,兩眼的視覺範圍重疊了50-70%,故它的立體視覺比日間出沒的猛禽更好。灰林鴞的眼睛很大,呈管狀,視網膜上僅有一箇中央窩,同許多夜行性的貓頭鷹一樣,灰林鴞僅有視杆細胞而沒有視錐細胞,因此它對於夜視有極好的適應性。灰林鴞的視網膜上每平方毫米約有56000個視杆細胞,以前以為它可以看到紅外線的部份,但其實它的視覺敏感度與人類的差不多,已經達至陸生脊椎動物視網膜解像度的極限。
貓頭鷹的視網膜只有一箇中央窩。
灰林鴞的兩隻耳朵有不同的結構,分佈位置不對稱,用以加強聽覺定位。在頭顱骨內的管道連接着鼓膜,兩耳的聲音會於不同時間到達鼓膜,令它可以判斷聲音的來源。一般左耳孔較右耳孔高及向下傾斜,有助於增強對由下而來的聲音的敏感度。兩個耳孔都是覆蓋在面盤的羽毛下,這些羽毛輕軟細密,可以讓聲音穿透,還有皮膚亦可以控制這些羽毛。耳朵的內結構有大量的聽覺神經元,令灰林鴞可以聽到低頻率的聲音,如獵物因在草叢中移動所造成的震動。灰林鴞的聽覺比人類的強10倍,可以只憑聽覺就能在夜間獵食。不過滂沱大雨卻會影響它們的聽覺,雨季時往往令它們難於獵食。
灰林鴞會發出咕咕聲,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就將這種叫聲加入在《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之中。灰林鴞的這種叫聲是一種二重唱,雌鳥會kewwick的叫,雄鳥則以咕咕聲來回應。雄鳥的叫聲會反應它們的健康狀況,比如當少用高頻的時候,顯示它們的血蟲負荷較高。若它們使用較有限的頻率時,表示它們視對方是入侵者。

灰林鴞科學分類

灰林鴞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的著作中描述。其學名是來自「貓頭鷹」的希臘文,及「褐色」的意大利文。
灰林鴞屬於鴟鴞科的林鴞屬,其最近親是漠林鴞,而其北方的鄰居有長尾林鴞及北美洲的橫斑林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Strix intermedia有時會被認為是灰林鴞的古亞種,或是其直接祖先。
灰林鴞的亞種分辨不易,主要是根據環境氣温、棲息地的顏色及獵物的大小來形成。現時共有10-15個亞種已被描述。以下是已經確認的亞種:
可能是西方的S. a. sylvatica。
亞種
分佈
描述者
S. a. aluco
歐洲北部及中部,由斯堪地那維亞至地中海及黑海
Linnaeus, 1758
S. a. sylvatica
歐洲西部,包括英國
Shaw, 1809
S. a. nivicola
尼泊爾至中國東南部,南至緬甸及泰國北部
(Blyth, 1845)
S. a. biddulphi
印度及巴基斯坦西北部
Scully, 1881
S. a. willkonskii
巴勒斯坦至伊朗及高加索北部
(Menzbier, 1896)
S. a. mauritanica
非洲西北部,由摩洛哥至突尼西亞及毛里塔尼亞
(Witherby, 1905)
S. a. sanctinicolai
伊朗西部及伊拉克東北部
(Zarudny, 1905)
S. a. ma
中國東北部及韓國
H. L. Clark, 1907
S. a. harmsi
土庫曼
(Zarudny, 1911)
S. a. siberiae
俄羅斯中部,由烏拉山脈至西伯利亞西部
Dementiev, 1933
S. a. yamadae
台灣
Yamashina, 1936

灰林鴞分佈及棲息地

古代落葉疏林適合灰林鴞棲息。
灰林鴞斷斷續續的分佈在歐亞大陸,由英國及伊比利半島東至韓國,南至伊朗及喜瑪拉雅山。S. a. mauritanica這個亞種則遠至非洲西北部。愛爾蘭沒有灰林鴞,而在巴利阿裏羣島及加那利羣島則是稀客。
灰林鴞棲息在落葉疏林,有時會在針葉林中,較喜歡近水源的地方。它們在城市則棲息在墓地、花園及公園。在較寒冷的地區,它們主要分佈在低地,但亦有在海拔550米的蘇格蘭、1600米的阿爾卑斯山、2350米的土耳其及2800米的緬甸繁殖。
灰林鴞所分佈的地區達1千萬平方公里,估計單在歐洲的數量就達97-200萬隻。雖然未有量化它們的狀況,但相信整體是在增長,故在IUCN紅色名錄中屬於最低關注的物種。它們向比利時、荷蘭、挪威及烏克蘭伸延,在歐洲各國的數量則很穩定或略有增長。在芬蘭、愛沙尼亞、意大利及阿爾巴尼亞卻有下降的情況。

灰林鴞行為

灰林鴞生育

雛鳥會於長羽毛前離開鳥巢。
灰林鴞1歲開始就會尋找伴侶,並會共同渡過餘生。配對後的灰林鴞會終生保護它們的領土,領土卻只有很少的變動。日間它們在坐在樹幹附近的樹枝上,於7月-10月間分開棲息。棲息中的灰林鴞有時會被雀鳥所發現及騷擾,但一般都會不理它們。
灰林鴞一般在樹孔中築巢,但亦會住在喜鵲的舊巢、松鼠巢、建築物的孔洞或人工鳥巢。它們於2月之後在南部築巢,但在斯堪地那維亞的灰林鴞卻很少會於3月中前築巢。所產的蛋呈光白色,48毫米 x 39毫米大,重39克,當中有7%是蛋殼。一般情況下會產兩或三顆蛋,並由母鳥獨自孵化30天,雛鳥約需35-39天來長出羽毛。雛鳥長出羽毛後10天就會離開鳥巢,躲在附近的樹枝上。
灰林鴞會極力保護自己的巢穴及雛鳥。由於它們飛行時很靜,很多時可以先發制人,給予對方攻擊。灰林鴞雙親會繼續照顧長出羽毛後的雛鳥二至三個月,但到了8月至11月,雛鳥就會離開並尋找自己的領土。若它們未能找到,則很大機會會捱餓。雛鳥的生存率不明,但成年每年的生存率為76.8%。灰林鴞一般壽命約為5年,但亦曾發現有分別超過18歲及27歲的的野生及飼養灰林鴞。
灰林鴞的天敵有較大的鳥類,如長尾林鴞及雕鴞、蒼鷹及普通鵟等。松貂會破壞巢穴,而東方寒鴉更會在孵蛋的雌鳥上築巢,令雌鳥及雛鳥死亡。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有36%的雛鳥是在長出羽毛而獨立期間被赤狐所殺。於4月的死亡率會由14%上升至6月的58%。

灰林鴞攝食

堤岸田鼠是灰林鴞的獵物之一。
灰林鴞多滑翔,比其他歐亞大陸的貓頭鷹較少拍動雙翼,飛行高度較高。灰林鴞差不多隻在夜間獵食。它們以齧齒類、大如兔子的哺乳動物、鳥類、蚯蚓及甲蟲等為食。在城市中,灰林鴞主要獵食其他鳥類。
灰林鴞一般會吞下整隻獵物,會將不能消化的部份吐出唾餘,在樹下作為築巢之用。
較弱小的縱紋腹小鴞及長耳鴞不會與灰林鴞同住,並會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灰林鴞若到了城市中,很多時也會趕走了原住的倉鴞。

灰林鴞在文化中的角色

灰色的灰林鴞
灰林鴞往往被看作是一種壞運氣的徵兆,而威廉·莎士比亞更在凱撒大帝場景3中這樣描述灰林鴞「And yesterday the bird of night did sit/ Even at noon-day upon the market-place/ Hooting and shrieking"(和昨天晚上一樣,鳥沒有坐下/即使在中午的市場/喝倒彩和尖叫)。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被引述這樣説 "Whatever wise people may say of them, I at least have found the owl's cry always prophetic of mischief to me"(無論聰明人可能會如何形容它們,我至少發現了一件事:貓頭鷹的呼聲一直給我預言著的惡作劇的來臨).
英國詩人華滋華斯(Wordsworth)在他的詩「關於一個男孩」(About a boy)中形容灰林鴞叫聲的技藝。
「And there, with fingers interwoven, both hands
Pressed closely palm to palm and to his mouth
Uplifted, he, as through an instrument,
Blew mimic hootings to the silent owls,
That they might answer him.--And they would shout
Across the watery vale,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
Redoubled and redoubled; 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灰林鴞外部鏈接

(英文) ARKive - 灰林鴞的圖片及影片
(英文) 灰林鴞在歐洲的繁殖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