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六鰓鯊

鎖定
灰六鰓鯊(學名:Hexanchus griseus)是六鰓鯊科、六鰓鯊屬魚類。體延長,前部稍粗大。頭寬扁;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短而鈍。眼大,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上下唇褶不甚發達。兩頜齒異形;上頜無正中齒,每側20個,前面2齒簡單而細尖,齒頭外斜,中間8-9齒,外側具1-3小齒頭,最後7齒低小圓形,齒頭很小或無;下頜正中具一齒,中央齒頭尖長,側齒頭3,每側12齒,前面6齒寬扁長方形,具7-10小齒頭,後面6齒細小。噴水孔細小,位於眼後緣上方。鰓孔6個。背鰭一個,小而後位,起點與腹鰭後端上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胸鰭寬大,鐮刀狀,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狹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下葉前部具顯著三角形突出,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暗褐色;吻腹側及腹部淡色;各鰭灰褐色;尾鰭下葉及末端灰黑色。
棲息於大陸架或島嶼架斜坡外緣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180-1100米附近,但最深可達2000米,具日夜垂直分佈,白天棲於底層,晚上至上層覓食。主食大型硬骨和軟骨魚類,如海豚、比目魚、比目魚、鱈魚、海魚、七鰓鰻、千里光和鰩魚。廣佈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和温帶海域。在中國分佈東海和台灣東北海域、南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Hexanchus griseus
別    名
六鰓鯊
牛鯊
外文名
Atlantic Mud Shark、Bluntnose Sixgill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六鰓鯊目
六鰓鯊科
六鰓鯊屬
灰六鰓鯊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綱
板鰓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onnaterre,1788
保護級別
(IUCN205年 ver 3.1)——近危(NT) [3] 
中文學名
灰六鰓鯊

灰六鰓鯊動物學史

灰六鰓鯊最初由波納特爾(Bonnaterre)於1788年描述並命名為Squalus griseus,在確定有效名稱Hexanchus griseus(Bonnaterre 1788)之前,灰六鰓鯊曾經歷過一系列命名,包括Notidanus griseusMonopterinus griseus在內的學名被用於描述該物種。屬名Hexanchus源自希臘語“exa”(意為六)和“ankos”(意為鰓)。種名griseus源自拉丁語,意思是灰色。在先前的科學文獻中使用的與該物種有關的同義詞包括Squalus griseus Bonnaterre1788、Monopterinus griseus Bonnaterre1788、Notidanus griseus Bonnaterre1788、Squalus vacca Bloch & Schneider 1801、Notidanus monge Risso 1827、Hexanchus corinum Jordan & Gilbert 1880、Hexanchus corinus Jordan & Gilbert 1880、Notidanus vulgaris Perez Canto 1886、Hexanchus griseus australis de Buen 1960。 [2]  [4] 
2022年7月17日,台東新港漁港捕獲一條灰六鰓鯊。專家稱該物種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鯊魚,甚至比大多數恐龍更古老。中國台灣“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受訪表示,目前世界上其他種類鯊魚基本都已演化為5道鰓裂,而該物種仍保有6道,一般棲息在200米至1000米左右的深海,相當罕見。 [8] 

灰六鰓鯊形態特徵

剛產仔鯊長60-70釐米,成魚長至少482釐米,雌成魚長450-482釐米。體頗延長,前部稍粗大。頭寬扁,約為全長的1/5強。尾中長,其長約等於頭和軀幹的合長,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短而鈍,口前吻長約為頭長的1/3。眼卵圓形,眼徑稍大於鼻間隔1/2,距吻端較距第一鰓孔為近;眼間隔寬為口前吻長的1.6倍。鼻孔小,近吻端,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鼻孔長約為鼻間隔的2刀,口前吻長約為鼻間隔的1.2倍。口大,弧形,口寬為口前吻長的1.8倍,為口長的2.1倍;口隅後有一唇溝,伸達第一鰓孔之半程;下唇褶見之於口隅處,上唇褶不發達。兩頜齒異型;上頜無正中齒,每側20齒,前面2齒簡單細尖,齒頭外斜,中間8-9齒,外側具1-3小齒頭,最後7齒低小圓形,齒頭很小或無;下頜正中具一正中齒,中央齒頭尖長,側齒頭3,每側12齒,前面6齒寬扁長方形,具7-10小齒頭,後面6齒細小。噴水孔細小,距眼後頗遠。鰓孔6個,斜列,很寬大,第一鰓孔寬為眼徑的3.8倍,遞次減少,第六鰓孔寬約為第一鰓孔寬的1/2,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尾鰭上緣後半部具較大卵圓形鱗片,排列成2縱行突起。盾鱗具1棘突1縱嵴。
灰六鰓鯊
背鰭1個,中大,位於體腔後方,起於腹鰭基底後端上方,上角圓鈍,後緣稍凹,下角尖突。背鰭基底後端至尾鰭起點距稍大於背鰭基底長。尾鰭長約為全長的1/3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呈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具一缺刻,後部略呈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鈍尖,後緣稍內凹。臀鰭較小,起點位於背鰭基底後部下方,後緣斜直,裏角尖突。腹鰭外角鈍圓,後緣斜直,裏角尖突。胸鰭大,外角和裏角圓鈍,後緣斜直。
液浸標本體暗褐色,腹面較淡,胸鰭後緣、尾鰭下葉和後端較深色。 [5] 

灰六鰓鯊近種區別


灰六鰓鯊
體量
剛產仔鯊長60-70釐米,成魚長至少482釐米,雌成魚長450-482釐米
剛產仔鯊長430毫米,雌成魚長1.4-1.8米,雄成魚長1.2-1.6米
特徵
頭寬扁;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短而鈍。眼大,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上下唇褶不甚發達
眼大,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上下唇褶不甚發達
圖片
灰六鰓鯊 灰六鰓鯊
中村氏六鰓鯊 中村氏六鰓鯊

灰六鰓鯊棲息環境

灰六鰓鯊屬底棲大型深水鯊,棲息於大陸架或島嶼架斜坡外緣的近、外海,一般棲息深度在180-1100米附近,但最深可達2000米;幼鯊常近岸,成魚常在水深91米以下生活。 [5-6] 

灰六鰓鯊生活習性

灰六鰓鯊具日夜垂直分佈,白天棲於底層,晚上至上層覓食。行動滯緩。 [5]  夜間以各種各樣的獵物為食。主食大型硬骨和軟骨魚類,如海豚、比目魚、比目魚、鱈魚、海魚、七鰓鰻、千里光和鰩魚。白斑角鯊(Squalus acanthias)、長鼻角鯊(Squalus blainvillei)、短吻角鯊(Squalus megalops)和笠鱗鮫(Echinorhinus cookei)也被灰六鰓鯊吃掉。其他獵物包括小魚、蝸牛、螃蟹、蝦和魷魚。它也以海豹、海獅和鯨魚的腐肉為食,也以其它目標漁業的延繩釣魚餌為食。 [4] 
灰六鰓鯊可能會近距離伏擊獵物。小獵物可能會由於頭部的側向移動而被卡在下顎的角落。下顎的牙齒表明,灰六鰓鯊從獵物身上鋸下的肉不能全部吞下。 [4] 

灰六鰓鯊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廣佈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和温帶海域。在西大西洋,從北卡羅來納州到佛羅里達州(美國),從墨西哥灣北部到阿根廷北部,包括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和古巴。在大西洋東部,從冰島和挪威南部到納米比亞,包括地中海都有分佈。在印度洋的活動範圍包括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在西太平洋,從日本東部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在夏威夷海域。在東太平洋,在從阿留申羣島、阿拉斯加南部到下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和智利的水域中。在中國分佈東海和台灣東北海域、南海。 [4-5] 
國家地區:百慕大、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美國(華盛頓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丹麥、法羅羣島、法國(法國大陸、科西嘉島)、德國、希臘(希臘大陸)、冰島、愛爾蘭、馬恩島、意大利(意大利大陸、撒丁島、西西里)、利比亞、馬耳他、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挪威、葡萄牙(葡萄牙內地、馬德拉、亞速爾羣島)、斯洛文尼亞、西班牙(西班牙北非領土、西班牙(大陸)、加那利羣島、巴利阿里)、瑞典、突尼斯。 [3]  [7] 

灰六鰓鯊繁殖方式

卵胎生,卵在體內孵化,而胚胎保留在雌性體內,直到妊娠結束。經過長時間的孕育,每產22-108仔。儘管沒有觀察到求偶和交配,但據信,雄性會在鰓、胸鰭和側腹附近輕輕地抓住雌性,這一點可以從雌性身上的疤痕的季節性出現得到證明。 [4] 

灰六鰓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5年 ver 3.1)——近危(NT)。 [3] 

灰六鰓鯊主要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