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煉樹村

鎖定
火煉樹村,位於東城中心南,坐落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與立新村相鄰。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原及北方人口南遷立村,因村建於沙陂(山溪)旁邊,始稱“沙陂”。村民多姓羅,又稱為“羅圍”。後蔡、林、温等姓氏遷入。當時村前有棵高大的苦楝樹(火煉樹的諧音),村民在樹下立一塊石碑,刻有“火煉白公”四字,當作神祇供奉,故得名(曾稱苦楝樹)。 [1] 
中文名
火煉樹村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火煉樹社區
地    區
華南
行政區類別

火煉樹村歷史沿革

該村清朝屬東莞縣捕廳。1934年,屬第七區同沙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二區同沙鄉。1952年,屬第二區同治鄉。1953年,屬第一區同治鄉。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橫嶺大隊。1983年,屬附城區火煉樹鄉。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火煉樹管理區。1999年,屬火煉樹行政村。2002年,屬東城街道火煉樹社區。
火煉樹村

火煉樹村交通

火煉樹距離東莞地鐵2號線鴻福路站和地鐵1號線新源路站約500米。 [2] 

火煉樹村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為羅姓、蔡姓、林姓。
羅姓先祖於清朝中期從珠三角經東莞樟木頭遷移至火煉樹村;
蔡姓先祖在明崇禎五年(1632年)從揭西縣遷移至東莞樟木頭,後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從樟木頭遷移至火煉樹村;
林姓先祖於清朝初年從廣東興寧縣葉塘鎮勝青村瓦子塘遷移至東莞謝崗麻元嶺,後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從謝崗鎮遷移至火煉樹村居住。村中還有温、陳、黃、萬、莫等姓村民。
2015年末,户籍人口2108人,其中男1066人,女1042人;80歲以上42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108人。外來暫住人口1.3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6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新加坡等國家。

火煉樹村民系方言

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東城話。

火煉樹村地方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木薯、甘蔗、番薯、芋、煙葉、黃麻、蔬菜等作物,還盛產橙柑、龍眼、黃皮、香蕉、菠蘿、烏欖等水果。同時,還飼養豬、牛、狗、貓、兔、雞、鵝等牲畜和家禽。20世紀90年代後,村民利用有限的耕地,大力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農業。2015年,有工業區1個,舊村商業區1個,擁有電子、工藝、傢俱、鞋材等企業15家,一批以娛樂休閒服務為主的KTV、沐足、商務酒店、酒樓、銀行等紛紛進駐該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火煉樹村地方資源

有4棵樹齡在100年以上的細葉榕古樹。特色農產品有橙柑、荔枝、龍眼、黃皮、香蕉、菠蘿、烏欖、甘蔗等。特色傳統食品有蘿蔔粄艾粄、狗舌頭、客家鵝、鹹粽。

火煉樹村設施

20世紀60年代通電話,1965年通電,1981年通自來水,2000年全村道路實現水泥硬底,並通互聯網。
2015年,有2所幼兒園(新希望幼兒園和童愛幼兒園),籃球場2個,綜合服務中心1個,農家書屋和電子閲覽室1個(2015年藏書 6000冊)。
1999年7月,立新、火煉樹兩村在立新小學南面的小山坡重建革命烈士紀念碑。該碑邊長3.7米,高10.5米,佔地面積1224平方米,安葬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20位革命烈士的骸骨,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火煉樹村歷史文化

2015年,該村羅文洲、羅運新、羅偉傳、謝向陽、羅偉雄、鄔細珍、羅遠東、蔡寄妹等人纂修《火煉樹村志》。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火煉樹開始推行保甲制度。

火煉樹村地方事件

1926年4月底,火煉樹、犬眠嶺、橫嶺等村成立農民協會,組建農民自衞隊。
1939年1月,火煉樹、犬眠嶺、橫嶺黨支部成立,蔡焯任黨支部書記,並組建火犬橫縱隊(農民抗日自衞隊),蔡焯兼任自衞隊隊長。
1942年9月,偽軍劉發如、張玉章部出動數百人洗劫火煉樹村,打死村民4人,打傷2人,燒燬民房100多家,搶走糧食、財物一大批。犬眠嶺、橫嶺及附近村的農民抗日自衞隊進行了還擊。
1946年1月,國民黨新一軍三十師一〇七團進犯火煉樹村,搜捕中共地下黨員和抗日戰士,迫害東江縱隊復員人員和革命羣眾。
1951年5月至1953年4月,火煉樹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劃分階級成分,鬥爭地主惡霸,收繳地主惡霸黑槍。
1956年8月,火煉樹開展高級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成立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入社農户佔總户數99%。
1980年春,火煉樹開始推行為期5年的包產到户責任制。
2000年12月26日,東莞市社會保障局向火煉樹首批參加全市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的村民發放養老金,每人每月150元。
2009年9月8日,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毓全由東城街道黨委書記黃少文陪同,到火煉樹調研“三舊”改造和對企業幫扶及社會管理等情況。

火煉樹村代表人物

蔡仁貴(?—1941年),農民抗日自衞隊隊員,在抗擊日軍和偽軍對火煉樹的進犯中犧牲。
林橋(1914—1943年),中共黨員,1942年參加革命,曾任東江縱隊第一大隊第三大隊班長,於1943年在篁村蛤地草塘嶺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火煉樹村地方榮譽

2008年12月,被廣東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衞生村”稱號,同年12月被廣東省財政廳授予“廣東省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示範村”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