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炬村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

鎖定
火炬村坐落於蓮花山脈大北山南麓,原名龍躍坑村,因兩條小溪環抱村莊流過,山脈地形酷似雙龍會水而得名“龍躍坑”。 [6] 
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解放戰爭時期作為廣東省潮汕人民抗徵隊司令部駐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革命舊址有7個,包括:監獄看守所、抗徵隊軍政法庭、革命部隊駐地、抗徵隊兵工廠、後方臨時醫院、抗徵隊彈藥庫、天寶堂。
中文名
火炬村
外文名
TorchVillage
地理位置
蓮花山脈南麓大北山下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監獄看守所
抗徵隊軍政法庭
革命部隊駐地
抗徵隊兵工廠
後方臨時醫院 展開
著名景點
監獄看守所
抗徵隊軍政法庭
革命部隊駐地
抗徵隊兵工廠
後方臨時醫院
抗徵隊彈藥庫
天寶堂(即“潮汕人民抗徵隊”所在地) 收起
別    名
龍躍坑
小延安
洋坑
行政區劃代碼
445222103209
行政區類別
村委
所屬地區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
面    積
4.8 km²
下轄地區
羅壩、上寨、新寨、洋濟、坑背、門前嶺、水隆、老寨
政府駐地
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委
電話區號
0663
郵政區碼
515427
人口數量
2200 人
機    場
潮汕機場
火車站
普寧站、葵潭站
車牌代碼
粵V
特    產
南山包粄

火炬村發展歷史

火炬村位於揭西縣南山鎮東北部,蓮花山脈南麓大北山下,全村總户數為437户,總人口為2200人,火炬村始建於清朝,因山脈地形如雙龍會水,而曾取名為龍躍坑。
1947年6月7日,潮汕地委在天寶堂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約60人,會上成立的“潮汕人民抗徵隊”,確定了以武裝鬥爭方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三徵(徵兵徵糧徵税)政策。7月,抗徵隊發表了《潮汕人民抗徵隊告各界同胞書》,在此後的解放戰爭中,潮汕的解放武裝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二(潮汕)支隊。武裝力量發展到11個團,7000多人。天寶堂以潮汕人民抗徵隊誕生而聞名。潮汕地委在天寶堂會議後,潮汕人民抗徵隊成立,建立了潮汕地區的武裝隊伍,以武裝鬥爭形式,正式向國民黨政權宣戰。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龍躍坑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廣泛可靠的羣眾基礎,一直是潮汕人民抗徵隊遊擊活動據點、後方根據地。
1948年前後,潮汕人民抗徵隊司令部及後勤部曾設於在此地。劉向東、曾廣、林震、陳彬、邱志堅、何紹寬等人都經常在這裏活動,制定對敵作戰計劃,指揮了許多戰鬥,還開辦了兵工廠,設立了潮汕軍政法庭等。
1948年夏,潮汕人民抗徵隊按中共潮汕地委指示,成立潮汕軍政法庭,法庭的職能主要是審判潮汕人民抗徵隊在歷次戰鬥中及平時抓捕的國民黨戰犯、特務分子,土匪和地主惡霸等。是年,潮汕人民抗徵隊軍政法庭在此設立監獄看守所。
1949年6月,中共潮汕地委遷到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委會龍躍村北山樓內李氏祖祠,並設有電台,直接與中央聯繫,出版了《新潮報》指導潮汕各地黨活動。
1956年3月,天寶堂建立起果林場,“文化大革命”前曾作為揭西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校址,“文革”後期,又成為揭西地區知識青年的集中上山下鄉點之一,先後有300多名知識青年在這裏經受了時代和山區生活的磨鍊。
1958年因該村是革命老區,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以“火炬”命為村名,沿用至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韓江縱隊北山支隊,以天保堂為駐地,開展革命活動。

火炬村地方特產

火炬村有梅菜扣肉、釀豆腐、苦筍煲等客家特色菜品,炒茶、蘿蔔乾等客家特產。 [6] 

火炬村所獲榮譽

1984年8月潮汕人民抗徵隊舊址被揭西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揭西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2月,被廣東省委組織部列入“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
2019年12月,被認定為揭陽市首批市級黨員教育基地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1] 
2020年1月15日,被評為“揭陽十大美麗鄉村” [2] 
2020年6月17日,入選揭西縣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景區推介 [3] 
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4] 
2021年6月,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黨支部被中共廣東省委授予“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