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奪補河

鎖定
奪補河,又名達勃河、火溪河、白馬河,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發源於平武縣西北與松潘縣鄰近的色潤坪,縱貫平武北部白馬藏區,在平武縣枕流鄉鐵龍堡大橋匯入涪江上游。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497平方公里。源短流小、較大的支流有黑水溝、小河溝、長白溝、梅家溝、洋洞河溝、大白河溝、自一溝、薩拉溝等。 [3] 
奪補河水量充沛,坡陡流急、水能藴藏量達44.4萬千瓦,雄居涪江各支流之冠,為涪江流域之水能富礦。但開發利用程度很差。建有王壩楚、南一里、八洞溝、河口、陰平等梯級電站。
奪補河流域主要在平武縣白馬藏族聚居地,“奪補”即古代對白馬藏族族名的譯音,或作“奪皮”、“達希”、“迭部”等。平武縣至九寨溝縣(原南坪縣)的公路沿奪補河延伸,是赴九寨溝風景區的另一重要通道。
中文名
奪補河
別    名
達勃河
火溪河
白馬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中國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
流經地區
平武縣王朗自然保護區、白馬藏族自治鄉、木座藏族自治鄉、木皮鄉
發源地
平武縣西北與松潘縣鄰近的色潤坪
主要支流
黑水溝
小河溝
長白溝
梅家溝
河    長
107.7 km
流域面積
1490 km²
平均流量
40.7 m³/s
落    差
3060 m
河    口
平武縣枕流鄉鐵龍堡大橋

奪補河幹流概況

奪補河河道走向

奪補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奪補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奪補河又名火溪溝、白馬河,為涪江左岸支流。《平武縣誌》認為奪補河發源地有二:西源發源於王朗自然保護區內平武縣與九寨溝縣(原南坪縣)界山(奪補河與九寨溝長海子的分水嶺)的東坡,河流從南向北流,至大窩凼納北來支流轉為南東方向;東源發源於王朗自然保護區竹根岔,從南向北流。 [1]  《四川水利》文章認為平武縣境西北部與松潘縣鄰近的色潤坪 [3]  。兩源於牧羊場以西匯合。向東南流經白馬鄉、藏區(王壩楚)、木座藏族自治鄉和木皮鄉,於平武縣城北9公里枕流鄉鐵龍堡大橋(古名垂虹橋)處注入涪江。 [1] 
奪補河上源王朗自然保護區段 奪補河上源王朗自然保護區段
奪補河上游白馬鄉天母湖庫區段 奪補河上游白馬鄉天母湖庫區段
平武縣木坐關壩村段 平武縣木坐關壩村段

奪補河河道特徵

流域地處高、中山區。米倉山西段的摩天嶺,山嶺綿延,峯巒重迭、河道下切,谷深坡陸、地勢險要;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海拔高程5588米,最低處海撥高程940米,相對高老差,由於河流侵蝕強烈、河谷下切很深,河牀狹窄,水面寬僅30~100米;兩岸坡度較陡,一般為30~50度,呈V形河谷。河牀平均比降達27.3%。系涪江九大支流中最陡者,河水奔瀉、水流湍急、險灘甚多、幹流河道總落差3060米。 [3] 

奪補河水文特徵

徑流主要來源於降水,次為融雪補給年平均流量45.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4.25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952毫米,為涪江流域徑流深494毫米的1.92倍。徑流受降水影響,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也不均。汛期所佔比重較大。流域內工礦企業甚少。污染很微,水質良好。僅汛期渾濁度較高,平時色澤透明,無臭無毒,可供工農業用水、人畜飲用及水產養殖。 [3] 
奪補河河口年平均流量40.7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12.7億立方米。河牀落差2485米,平均比降23‰,水能理論藴藏量35.15萬千瓦。奪補河還是縣境除涪江干流以外河道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水能藴藏量最豐富的河流。 [1] 

奪補河主要支流

源短流小、較大的支流有木座鄉境內的黑水溝。長27公里;木皮鄉境內的小河溝,長37公里。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其餘還有長白溝、梅家溝、洋洞河溝、大白河溝、自一溝、薩拉溝等。 [3] 

奪補河治理開發

奪補河擁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水能資源、但開發利用程度很差。對其水能資源有關部門曾規劃分五級開發:王壩楚、南一里、八洞溝、河口、陰平電站:五級電站總利用水頭1170米,總裝機31.2萬千瓦,年總髮電量18.1萬千瓦時,並在王壩楚修建龍頭水庫、總庫容22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8億立方米。進行多年調節。 [3] 
奪補河流域電站
電站名稱
引用流量
立方米/秒
設計水頭
裝機容量
年發電量
千瓦時
王壩楚
26
150
3.4萬千瓦
1.8
南一里
30
305
7.6萬千瓦
4.4
自一里
-
-
130兆瓦
-
八洞溝
30
297
7.4萬千瓦
4.3
河口
35
200
5.6萬千瓦
3.2
平陰
43
218
7.2萬千瓦
4.4 [3] 
王壩楚水庫(天母湖) 王壩楚水庫(天母湖)
自一里水電站 自一里水電站

奪補河航道航運

平武縣位幹涪江上游,境內溪流縱橫,山林茂密,物產豐饒。當地人民利用涪江水流之便,向中壩、綿陽以至合川、重慶輸出山貨土產。 [2] 
據清道光版《龍安府志》記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平武知縣孫位“見平邑山林茂密,多潛野獸,害民稼穡。捐廉淘河,木運始開。”自此,縣內開始大規模開採森林並利用涪江及其支流河道外運木材。水運木材主要有單木漂放和扎筏漂放兩種方式。清乾隆年間起,今闊達鄉境內的筏子頭就成為重要的筏運起始點。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縣內水田河富紳劉榮經當地土司允准,在火溪溝金光巖開設“榮號木廠”,採伐木材沿河漂放外運,直至光緒二年(1876年)。光緒八年(1882年),火溪溝番民金文有與世襲土司王辭承合夥開設“承有木廠”,在火溪溝內伐木製板,筏運出境。 [2] 
泗耳溝俄若居一帶也曾建立木廠,漂運或筏運木材出境。民國時期,利用涪江及其支流外運木材的活動較清代更盛。在縣城和南壩形成兩處固定收漂扎筏碼頭。縣城碼頭以收集火溪溝、水晶堡、小河營一帶地方的漂木,然後扎筏外運。南壩碼頭則收集縣城以下涪江各支流如高村老河溝等地的漂木以及從林農手中收購的木材,扎筏外運。平武、南壩碼頭的木材多筏運至中壩。平通河流域的木材,則多順江而下,流放至青蓮場碼壩港。其餘各月則無船隻往來。
解放後,1950年代初,縣人民政府批准一些個體户在南壩與中壩之間從事個體船運。1953年後,川北森工局等國營森工企業進入縣境大規模伐木,通過涪江及其支流河道外運木材,漂運、筏運木材的數量不斷增加。 [2] 

奪補河流域概況

奪補河流域岩層出露較齊備,自震旦紀過第四紀岩層均有出露。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斷裂和褶皺錯綜交替、岩層破壞較大、節理裂隙發育,完整性較差。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面積大、溶蝕較嚴重‘地下水補給範圍廣泛、沿河流兩岸以降泉形態出露、水質以HCO3一Ca和HCO3-Ca-Mg型淡水為主。流域處於松雅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史志記載累見近代以1976年8月16日及23日松潘平武連續兩次發生的7.2級地震最為嚴重。 [3]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8.0級)平武也受災嚴重。 [4] 
流域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濕潤涼爽;氣象特徵隨高程升降面明顯變化,呈立體氣候特點。平武縣城位於流域下游。據平武縣氣象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温14.7℃,1月平均氣温38℃,7月平均氣温24.4℃,極端最高温度36.5℃(1966-06-25)極端最低温度-7.3℃(1955-01-6),大於等於10℃活動積温4572C。無霜期255天,日照時數1371小時,絕對濕度13毫巴,相對濕度71%。熱量隨高度遞減。海拔2000米時年平均氣温只有7.6℃,大於等於10℃活動積温減流城界至3070℃,無霜期只有140天。海拔3500米以上已無夏季,呈“三春遲幕,松峯積雪,六月如銀”的景象。年降水量850毫米、年內分配不均。冬春少雨,12月至次年5月僅佔20%;夏季多雨。6月至11月約佔80%。年平均陸面蒸發量220毫米、年均水面蒸發量1050毫米。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乾旱、低温、暴雨、有時還出現陰雨、大風、冰雹等。 [3] 
流域含平武縣藏區的白馬、木座、木皮等鄉,人煙稀少、耕地稀疏,總人口約7000人(2000年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白馬鄉是白馬藏族聚居地,“奪補”即古代對白馬藏族族名的譯音,或作“奪皮”、“達希”、“迭部”等。其語言、服飾、風情都獨具一格。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森林面積廣闊、多為原始森林,主要樹種有云杉、紅松、樺樹、雜木等。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鐵、錳、鉛、鋅等礦。平武縣至九寨溝縣(原南坪縣)的公路沿奪補河延伸,是赴九寨溝風景區的另一重要通道。
在流城上部有全國聞名的王朗自然保護區,面積2.77萬公頃、北鄰九寨溝風景區、西鄰黃龍寺風景區。王朗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珍稀動物大熊貓為主。區內有獸類63種、隸屬6目21科,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3種;屬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免猻、猞猁、金貓、雲豹、林麝、毛冠鹿、馬鹿、水鹿、彌猴等11種;屬三類保護的有斑羚、岩羊、鬣羚、大靈貓、小靈貓等5種。鳥類有89種,隸屬7目21科、其中畫眉種類多達18種,是灌從鳥類的主體。 [3] 
參考資料
  • 1.    平武縣縣誌編纂委員會.平武縣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6
  • 2.    平武縣縣誌編纂委員會.平武縣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32-633
  • 3.    陳渭忠. 摩天嶺下奪補河.《四川水利》. 第15卷 .1999年 第4期: 61-62.
  • 4.    親歷四川綿陽平武縣“5.12”地震(組圖)  .CCTV.com[引用日期202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