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尾希鶥

鎖定
火尾希鶥(學名Minla ignotincta),是畫眉科希鶥屬的鳥類。
火尾希鶥為小型鳥類,體長12-15釐米。頭黑色,具長而寬闊的白色眉紋,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上體栗色或灰橄欖褐色,下體淡黃白色,尾黑色,外翈羽緣赤紅色具白色亞端斑和赤紅色端斑;兩翅黑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羽緣和端斑,外側飛羽外緣基部紅色,端部黃色,內側飛羽外緣和端斑白色,黑白相襯,甚為醒目。
火尾希鶥棲息於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甲蟲等昆蟲為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火尾希鶥
拉丁學名
Minla ignotinc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希鶥屬
火尾希鶥
亞    種
4亞種
分佈區域
不丹、孟加拉國、老撾、中國、越南、印度、緬甸和尼泊爾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7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2] 

火尾希鶥形態特徵

火尾希鶥
火尾希鶥(20張)
火尾希鶥雄鳥前額、頭頂、枕、頭側和後頸概為輝黑色,眉紋白色、長而寬闊,從額側基部向後延伸至後頸。上栗色或暗栗色,到腰轉為橄欖色或橄欖褐色,有的背等整個上體均為橄欖綠色沾灰或呈現灰橄欖色;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色具鮮紅色外緣和先端,最外側一對內翈邊緣白色,其餘內翈全黑色。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緣和先端,初級覆羽黑色,其餘翅上覆羽和小翼羽亦具白色羽緣和先端。飛羽暗褐色或黑色,初級飛羽外翈邊緣硃紅色,向端部逐漸變為淺黃色或黃白色。次級飛羽外翈邊緣亦為硃紅色,尖端白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基部邊緣白色,其餘全黑色。頦、喉、頰白色或淡黃白色,胸和腹淡黃色或淡黃白色,尾下覆羽黃色,胸側和兩脅淺灰色。
火尾希鶥雌鳥和雄色大致相似,但飛羽外翈邊緣白色或微沾黃色,尾羽外翈末端無紅色或紅色淺淡,背多為橄欖褐色。
火尾希鶥虹膜淺褐白色或淡灰色,上嘴黑色,下嘴黃褐或鉛黃色,腳黃綠色或橄欖褐色。
體重♂13-18克,♀15-19克;體長♂115-146毫米,♀122-146毫米;嘴峯♂10-12毫米,♀11-13毫米;翅♂59-68毫米,♀63-70毫米;尾♂56-69毫米,♀55-62毫米;跗蹠♂19-23毫米,♀20-22毫米(指名亞種)。 [3] 

火尾希鶥棲息環境

火尾希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活動於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 [4] 

火尾希鶥生活習性

火尾希鶥
火尾希鶥(3張)
火尾希鶥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羣,也常與其他鳥類混羣。多在茂密森林中樹冠層和頻繁地在枝葉間穿梭跳躍,或在樹枝上的苔蘚和地衣下覓食。叫聲響亮而哀婉。主要以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實與種子。 [3] 

火尾希鶥分佈範圍

火尾希鶥在中國分佈於四川中部成都、雅安、樂山、東南部涪陵、南部宜賓、西南部涼山,貴州北部綏陽、西部威寧、東南部雷山,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瀘水、碧江、騰衝、盈江、龍陵、鳳慶、耿馬、永平、漾濞、永德、鎮康、西南部滄源、東南部馬關、屏邊、文山、蒙自、中部昆明、景東、東北部永善、昭通、魯甸、綏江,西藏東南部,廣西東北部和湖南南部。 [3] 
火尾希鶥在中國以外分佈於尼泊爾緬甸、越南和印度阿薩姆。 [5] 

火尾希鶥繁殖方式

火尾希鶥的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海拔15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呈杯狀,主要由綠色苔蘚構成,內墊有毛、發和細的植物纖維。巢多置於林下灌木枝杈上,距地高1.2-3米。每窩產卵2-3枚,偶爾4枚。卵藍色、被有少許黑色或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3毫米×14.6毫米。 [3] 

火尾希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火尾希鶥指名亞種
Minla ignotincta ignotincta
Hodgson, 1837
2火尾希鶥西南亞種
Minla ignotincta jerdoni
J. Verreaux, 1870
3火尾希鶥雲南亞種Minla ignotincta mariaeLa Touche, 1921
4火尾希鶥廣西亞種Minla ignotincta siniStresemann, 1929
(以上內容來自: [2] 

火尾希鶥保護現狀

火尾希鶥保護級別

火尾希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6] 

火尾希鶥種羣現狀

火尾希鶥分佈範圍很大,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由於持續的棲息地的破壞和分裂,導致種羣數量呈下降趨勢,在中國種羣數量不豐富。 [3]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