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火冠雀

鎖定
火冠雀又名火帽雀,是雀形目山雀科火冠雀屬 [4]  小型鳥類。 [5]  體長約10釐米,雄鳥繁殖期前額鮮紅色,頭等及耳羽暗黃色,眉紋色淺不顯著;喉部橙紅色,逐漸過渡至胸部的鮮黃色;背部黃綠色,小翼羽黑色,大覆羽及中覆羽黑色具黃綠色外翈,末端淡黃色形成兩道明顯的翼斑;飛羽及尾羽黑色具黃綠色外翈,腹部淡灰色,兩脅略帶黃色,尾下覆羽色淺;非緊殖期羽色較淡,紅色部分較少;雌鳥似雄鳥但缺少紅色;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腳是藍灰色。 [6] 
火冠雀分佈於中國西藏西南部和東部、雲南、四川、貴州、甘肅南部地區,喜馬拉雅山脈、泰國北部亦有分佈。棲息於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見於林線上緣灌叢和低山平原樹林中。 [7]  火冠雀成對或數十隻結羣活動,有時也同山雀、柳鶯或繡眼等小鳥混羣活動;行動較敏捷,飛行比較急速。鳴聲細弱而快速,似“吱、吱、吱”聲。停息時見攀緣樹幹或細枝上,不停地尋覓枝幹或卷葉中的小蟲為食。 [8]  細枝啄昆蟲和蛞蝓等,也食花蕊和草籽。 [9]  火冠雀繁殖期在4-7月,常營巢於距地面6-10米以上的大樹樹杈處或樹洞中。 [6] 
火冠雀具有保護價值,被中國列入《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中文名
火冠雀
拉丁學名
Cephalopyrus flammiceps
外文名
Fire-capped Ti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攀雀科
火冠雀屬
火冠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Burton, 1835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火冠雀形態特徵

火冠雀
火冠雀(9張)
火冠雀是一種體型纖小的山雀,體長約10-11釐米,體重約7克。雄鳥頂冠灰,臉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鳥及幼鳥似雄鳥但色暗,臉罩略呈深色。看似啄花鳥。雄鳥特徵為前額及喉中心棕色,喉側及胸黃色,上橄欖色,翼斑黃色。雌鳥暗黃橄欖色,下體皮黃,翼斑黃色,過眼線色淺。亞成鳥下體白色。火冠雀西南亞種Cephalopyrus flammiceps olivaceus)比指名亞種綠色較重。 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腳藍灰色。 [2] 

火冠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山針葉林或混交林間,也活動於低山開闊的村莊附近,冬季見於平原地區。指名亞種於中國西藏極西南部;火冠雀西南亞種為非罕見留鳥於雲南、四川、西藏東部、貴州及甘肅南部;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區森林和林緣。 [2] 

火冠雀生活習性

喜羣棲,在樹頂層取食。叫聲:高音的tsit, tsit及輕柔的whitoo-whitoo聲。鳴聲由細而高的音律構成,甚似煤山雀 [2] 

火冠雀分佈範圍

原產地:不丹、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
產地不確定:阿富汗。 [1] 

火冠雀繁殖方式

產卵季節從4月上旬至6月中旬,鳥巢放置在樹叉或樹洞裏。鳥巢入口處位於地面6至12米以上,很難找到。用幹牧草,草根和羽毛織成。雌鳥建巢,但雄鳥常常在附近很短的距離歌唱。通常每巢產4枚藍色或暗綠色的卵。孵化期不詳。雛鳥是由父母雙方共同餵養,雌鳥單獨維護並保持巢的整潔。 [2] 

火冠雀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分 布
1
Cephalopyrus flammiceps flammiceps
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和印度
2
Cephalopyrus flammiceps olivaceus
不丹、尼泊爾、印度東北、中國(寧夏、甘肅東南、陝西、四川、西藏東南、雲南和貴州)、緬甸、泰國和老撾。
[3] 

火冠雀保護現狀

火冠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火冠雀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