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煤山雀

鎖定
煤山雀,又稱貝子,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屬鳥類。 [5]  雄鳥夏羽額、眼先、頭頂、羽冠、枕和後頸為具有金屬光澤的黑色,頰、耳羽和頸側形成大白斑,後頸中央亦具有一白斑;上體灰藍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具銀灰色外翈。雄鳥冬羽與夏羽類似,但上體較為蒼淡,下體偏污灰。雌鳥羽色似雄鳥冬羽。幼鳥似成鳥,但羽色暗淡少光澤,頭頸部黑色部分偏灰褐色,頭側白斑和下體的白色部分泛皮黃色,上體偏橄欖灰褐色,兩脅沾灰。 [6] 
煤山雀分佈於歐洲和亞洲的寒温帶至温帶地區,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和西部等地,為留鳥。棲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繁殖期外成小羣活動,亦與其他山雀混羣,在樹冠枝葉間跳躍飛行,不時發出低弱的“嗞、嗞、嗞”聲,繁殖期叫聲多變。主食鞘翅目、鱗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種實。繁殖期3月開始,一年繁殖2窩,雌鳥築巢,雄鳥警誡,窩卵數為8-10枚,雌鳥孵卵,雄鳥飼餵雌鳥,孵化期為13-14天。雛鳥經雙親共同餵養17-18天可離巢。 [6] 
煤山雀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7月4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研究價值和社會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外文名
Coal Tit
中文學名
煤山雀
拉丁學名
Periparus at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山雀科
山雀屬
煤山雀
亞    種
21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同義學名
Parus ater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煤山雀形態特徵

煤山雀雌雄羽色基本相似。雄鳥夏羽額、眼先、頭頂、羽冠、枕一直到後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 頰、耳羽和頸白色,在頭側形成一大塊白斑,後頸中央亦有一塊大型白斑。背藍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外翈羽緣銀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緣藍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白色,大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白色翅斑。飛羽褐色,外翈具細窄的銀灰色羽緣,次級飛羽具細窄的白色尖端。頦喉和前胸黑色,前胸黑色沿頸側延伸形成一條黑帶與後頸黑色相連;胸污白色,其餘下體乳白色或棕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雄鳥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背灰色稍淡,下體羽色稍深暗。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 [3]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羽較暗和少光澤,頭黑褐色,上體灰橄欖色,後頸中央和翅上白斑亦為黃白色(指名亞種) [3]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 [3] 
大小量度:體重♂8-9.5克,♀8-9克;體長♂90-120毫米,♀100-113毫米;嘴峯♂7-10毫米,♀8-9.4毫米;翅♂57-63毫米,♀57-60毫米;尾♂41-51毫米,♀44-50毫米;跗蹠♂15-18毫米,♀15-18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煤山雀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沒於竹林、人工林和針葉林,冬季有時也到山麓腳下和鄰近平原地帶的小樹叢和灌木叢活動和覓食,有時也進到果園、道旁和地邊樹叢、房前屋後和庭院中的樹上。 [3] 

煤山雀生活習性

煤山雀
煤山雀(6張)
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平時飛行緩慢,飛行距離亦短,但在受驚後飛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聚小羣,有時也和其他山雀混羣。偶爾也飛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蟲。不時發出“zi-zi-zi”聲,繁殖期鳴聲較為洪亮,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鳴聲更為急促多變。有儲藏食物以備冬季之需的習慣,於冰雪覆蓋的樹枝下取食。 [3]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3]  [4] 

煤山雀分佈範圍

分佈於亞美尼亞、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 [2] 

煤山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3-5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有時也在土崖和石隙中營巢。巢呈杯狀,外壁主要由苔蘚、松蘿構成,常混雜有地衣和細草莖,內壁為細纖維和獸類絨毛,巢內墊有兔毛、鼠毛、豬毛、牛毛和鳥類羽毛。巢距地高1-8m,巢的洞口2-7釐米,內徑6-11釐米,深11-38釐米。雌雄鳥共同營巢,雌鳥為主,每個巢10-11天即可築好。第一窩最早在5月初即有開始產卵的,多數在5月中下旬;第二窩多在6月末7月初開始產卵,有時邊築巢邊產卵。每窩產卵8-10枚,卵呈卵圓形或橢圓形,白色,密佈以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卵的大小平均為15-×12毫米,卵重平均0.93克,每天產卵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也有在產出最後一枚卵後隔1天才開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鳥承擔,白天坐巢時間7-8小時,夜間在巢內過夜。白天離巢時還用毛將卵蓋住,有時也見雄鳥銜蟲進巢飼餵正在孵卵的雌鳥,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7-18天,6月中旬幼鳥即可離巢,出巢後常結羣在巢附近活動幾天,親鳥仍給以餵食,隨後幼鳥自行啄食。 [3] 

煤山雀亞種分化

煤山雀(21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eriparus ater aemodius
Blyth, 1844
2
Periparus ater ater
Linnaeus, 1758
3
Periparus ater atlas
Meade-Waldo, 1901
4
Periparus ater britannicus
Sharpe & Dresser, 1871
5
Periparus ater chorassanicus
Zarudny & Bilkevitsch, 1911
6
Periparus ater cypriotes
Dresser, 1888
7
Periparus ater derjugini
Zarudny & Loudon, 1903
8
Periparus ater gaddi
Zarudny, 1911
9
Periparus ater hibernicus
Ogilvie-Grant, 1910
10
Periparus ater insularis
Hellmayr, 1902
11
Periparus ater kuatunensis
La Touche, 1923
12
Periparus ater ledouci
Malherbe, 1845
13
Periparus ater martensi
Eck, 1998
14
Periparus ater michalowskii
Vigors, 1831
15
Periparus ater moltchanovi
Bogdanov, 1879
16
Periparus ater pekinensis
Menzbier, 1903
17
Periparus ater phaeonotus
David, 1870
18
Periparus ater ptilosus
Blanford, 1873
19
Periparus ater rufipectus
Severtzov, 1873
20
Periparus ater sardus
Kleinschmidt, 1903
21
Periparus ater vieirae
Nicholson, 1906
[1] 

煤山雀保護現狀

煤山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2] 
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7月4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研究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煤山雀種羣現狀

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15,900,000-28,800,000對,相當於31,800,000-57,500,000個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歐洲約佔全球範圍的35%,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非常初步的估計是90,850,000-164,290,000個成熟個體,儘管需要對此估計做進一步驗證。
趨勢論證:根據近年來區域趨勢的記錄,估計物種數量在波動(del Hoyo等人,2007年).1980年至2013年,歐洲人口估計經歷了適度下降(EBCC 2015)。 [2] 

煤山雀各地發現

2023年11月,雄安新區鳥類監測工作人員和鳥類學研究團隊、志願者在白洋淀新觀測到野生鳥類煤山雀。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