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灌河

(淮河支流史河的支流(河南省))

鎖定
灌河,淮河支流史河的支流,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古稱澮水、曲河。《水經注》稱為灌水,又記俗謂之澮水,並引《史記》所記神龜出於江灌之間,嘉林之中,指出即是此河。 [7]  後因河水灌溉兩岸農田而得名灌河。 [1] 
發源於河南省商城縣和湖北省麻城市交界的黃柏山東峯尖,自西南向東北,北流過商城縣紅四軍成立地長竹園鄉,至達權店鎮進入鮎魚山水庫,至城關鎮西出庫,河鳳橋鄉,上石橋鎮,至固始縣的馬堽集鄉,過固始縣城西,至洪埠鄉,在大寨村入史河,河長164公里 [2]  (一説124公里 [1]  ),流域面積1650平方公里。 [2]  灌河兩側支流發育,主要支流有木廠河、藥鋪河、十二道河、龍井河、毛坪河、梅河、普救河、下馬河、陶家河、河風橋河及關門河、油河、黃皮河、孤山河、吳家河等。各支流皆發源於大別山地,一般源流較短,水量豐富,在山洪暴發時,易成洪峯,兩岸常有沖決之患。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灌河進行了綜合治理,支流中小水庫星羅棋佈,幹流有鮎魚山大型水庫,支流上建有鐵佛寺水庫 [2]  ,下游堤壩堅固,洪澇災害顯著減輕。 [7] 
中文名
灌河
別    名
澮水、曲河
所屬水系
淮河支流史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南省東南部
流經地區
河南省商城縣、固始縣
發源地
河南省商城縣和湖北省麻城市交界的黃柏山東峯尖
主要支流
木廠河、藥鋪河、十二道河、龍井河、毛坪河
河    長
164 km
流域面積
1650 km²
平均流量
18.9 m³/s
河口
河南省固始縣洪埠鄉大寨村

灌河幹流概況

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灌河源出黃柏山北麓,由南往北縱貫商城縣全境,又由西南往東北斜貫固始縣全境,至固始縣城東北匯入史河後稱史灌河,再向東北流20公里注入淮河 [6]  。河長164公里 [2]  [12]  (一説124公里 [1]  )灌河自身有大小支流90餘條,流域面積達1650平方公里。 [6] 
灌河源頭在商城縣黃柏山的東峯尖,尖旁有兩條深水溝,東名萬丈溝,又稱滴水河,西名響水溝。兩溝激流5公里會於尖峯下的熊家畈,北流2公里,發源於大牛山下的牛山河從東南匯入。西北向流6公里至馬鞍潭(自此始稱灌河 [7]  ),發源於黃柏山西部山峯南京坳的木廠河從西南匯入。轉北流10公里至新店,發源於牛角尖的青草河和發源於觀陣山的關河從東、從西匯入。再北流5公里至新建坳,發源於光光嶺的黑河和發源於銅心寨的油河從東、從西匯入。北流2公里至達權店入鮎魚山水庫。庫中有發源於夜龍山的龍井河從東匯人,發源於獅子寨的九河從西匯入,發源於蔡家衝的楓香樹河和發源于飛旗山的餘子店河從東匯入,發源於地龍山的孤山河和發源於小嶺頭的吳家河從西匯人。經達權店至鮎魚山水面直線13公里出庫,北流6公里至熊氏祠,發源於金剛台北坡的沙河從東南匯入。沙河古稱涸水,流至商城縣南有1959年建的鐵佛寺水庫,出庫穿繞城西然後入灌。灌河向北流11公里至金龍山。發源於大山懷的河鳳橋河從東南匯人。北流12公里至三里莊,發源於獅子山的上石橋河從東南匯人。北流4公里至北崗接固始縣界,成為商固2縣的界河。北流8公里至馬堽集入固始縣境,轉東北向流44公里,至固始城東北的汪營子(一説王台子 [12]  ,一説大寨村 [2]  )匯入史河。 [6] 
灌河上游商城縣達權店鎮段 灌河上游商城縣達權店鎮段
灌河商城縣鮎魚山水庫庫區段 灌河商城縣鮎魚山水庫庫區段
灌河商城縣鮎魚山水庫庫區段 灌河商城縣鮎魚山水庫庫區段
灌河商城縣城郊段 灌河商城縣城郊段
灌河商城縣境內長108.14公里,佔全長的65.8%,流域面積1280平方公里,包括長竹園、達權店、伏山、汪崗、馮店、吳河、鮎魚山、河鳳橋、城關鎮9個鄉(鎮)的全都和蘇仙石、四顧墩、酆集、白塔集、鄢崗、雙椿鋪、三里坪7個鄉的局部,佔灌河流城面積的77.5%。河道面積41.23平方公里(鮎魚山水庫面積除外),佔全縣河道總而積的78.5%。其流在鮎魚山水庫以南,地勢為高於100~800米以上的中低山丘陵,坡度增大,有許多優越的水庫壩址,以北地勢緩緩傾斜,河牀比降平均為1/800~1/10000 [7] 
灌河下游因始縣一段 灌河下游因始縣一段
灌河下游固始縣城西陽關大橋段 灌河下游固始縣城西陽關大橋段
在固始縣,灌河又稱曲河(出自《固始縣誌》),自馬堽集鄉會光寺村入境,至王台子匯入史河,境內長56公里。河牀系砂質結構,寬400~600米。1976年上游鮎魚山水庫建成後,常斷流,類同季節性河流 [12] 

灌河水文特徵

據水文資料記載,鮎魚山水文站處河道,30年代寬為300米左右,1950年代已達400餘米。其寬度隨時間推移而變化,為無定形河流。年平均流最18.9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3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12立方米/秒,平均水位97.52米,最高水位104.5米,最低水位90.12米。平均水温17.6℃,最高水温34.5℃,最低水温4.7℃。今上游(鮎魚山水庫)可通航,下游失去原來通行船筏條件。 [7] 

灌河主要支流

灌河兩側支流發育,達550條之多,近似葉莖狀展布,形成較明顯的幹強支弱局勢。有一級支流95條,二級支流455條,3公里以上的34條,其中主要支流有木廠河、藥鋪河、十二道河、龍井河、毛坪河、梅河、普救河、下馬河、陶家河、河風橋河及關門河、油河、黃皮河、孤山河、吳家河等。各支流皆發源於大別山地,一般源流較短,水量豐富,在山洪暴發時,易成洪峯,兩岸常有沖決之患。 [7] 
牛山河,發源於大牛山下,從東南匯入灌河上源。 [6] 
木廠河,發源於黃柏山西部山峯南京坳,在從西南馬鞍潭匯入灌河。 [6] 
關河,發源於觀陣山,在新店從西入灌河。 [6] 
青草河,發源於牛角尖,在新店從東匯入灌河。 [6] 
龍井河,發源於夜龍山的,從東匯入灌河。 [6] 
黑河,發源於光光嶺,在新建坳從東匯入灌河。 [6] 
油河,發源於銅心寨,在新建坳從西匯入灌河。 [6] 
楓香樹河,發源於蔡家衝,從東匯入鮎魚山水庫 [6] 
餘子店河,發源于飛旗山,從東匯入鮎魚山水庫 [6] 
九河,發源於獅子寨,從西匯入鮎魚山水庫 [6] 
孤山河,發源於地龍山,從西匯入鮎魚山水庫。 [6] 
吳家河,發源於小嶺頭,從西匯入鮎魚山水庫。 [6] 
至熊氏祠,發源於金剛台北坡的沙河從東南匯入鮎魚山水庫。 [6] 
沙河,古稱涸水,流至商城縣南有1959年建的鐵佛寺水庫,出庫穿繞商城縣城西然後入灌河。 [6] 
河鳳橋河,發源於大山懷,至金龍山從東南匯入灌河。 [6] 
上石橋河,發源於獅子山,在三里莊從東南匯入灌河。 [6] 

灌河治理開發

灌河河道治理

為抗禦洪澇災害,商城人民長期疏河築堤。清代,大南衝朱裴店農民世代鑿山開溝,清挖河道,排洪泄澇,使上萬畝沖田免受水災。周姓出資在灌河八里灘段修築石堤數十丈,名周石。清同治十一年(1872),餘子店餘光榮於餘子店河修築河堤,歷經三代,建石堤一道。民國初年,河鳳橋鄉紳李秋江、洪竹賓出資於集南東岸築石堤5處,阻灌河水東蝕。民國6年(1917)縣城南陶家河北岸修石堤一道,阻陶家河水泛縣城。同年,八里灘農民在灌河八里灘處築石壩數十丈,以保沿岸農田。但這些石堤土壩斷斷續續,互不連貫,對山洪淫澇仍無濟於事,雨季一到,洪水橫流,災害難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河道治理,對原有河堤防汛設施修整加固。1951年2月10日,縣建立治淮指揮部,沿灌河各區相繼成立治淮大隊。同年3月28日,全縣組織5萬人,在汪家坪、盛家店,毛坪河、八里灘等險要河段施工,整修河堤200餘處。1953年於新橋興修石堤3處,高3米,長60米,增強了這一河段的抗洪能力。1954年於周寨吳老營修堤1道,高4米,長30米。1955年舂,縣統一指揮,在上石橋、周寨、新橋、縣城南關、蔡垮、下馬河、盛店、徐大竹園、石船等處,採取民辦公助辦法,縣政府投資214n萬元(舊幣),修築河堤,至5月下旬完工,共完成土石方1萬餘立方米,使各險要河段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
1979年,上石橋至白塔集新開挖一條排澇渠,長5公里,控流面積19平方公里,可排除劉樓、旭光等5個大隊4000畝面積的漬水。
1982年,國家投資48萬元,自鐵佛寺水庫下游至城北繅絲廠,修築陶家河兩岸河堤2000米,完成土石方16.2萬立方米,整修河道,增高堤岸,擴大縣城面積,美化城區環境。
隨着灌溉網絡形成,打破以往排灌系統,部分河道闢為灌渠,有些河道常年斷流,河灘闢為農田、林地,或為荒灘、牧場。 [9] 

灌河蓄水工程

兩河口水庫,位於長竹園鄉兩河口村。1971年建成。來水面積4.5平方公里。總庫容15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1萬立方米,調洪庫容36萬立方米,死庫容17萬立方米。壩址位於楊家垮西南0.5公里兩河匯流處,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高28.5米,頂寬3.6米。輸水洞位於壩右側,最大放泄量0.3立方米/秒。溢洪道位於輸水洞右側,為開敞式,最大泄洪量150.9立方米/秒。1972年開灌,設計灌溉面積0.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2萬畝。 [8]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位於商城縣城西南5公里灌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963平方公里。灌河源於豫鄂皖3省交界的大別山脈黃柏山西側,山勢陡峻,壩址附近崗陵起伏,聯崗築壩。庫區林木繁茂,庫叉多,水面闊,山青水秀,有著名的湯泉温池,是旅遊和療養勝地。1971年5月開工築副壩。於1973年6月完成。1976年完成溢洪道閘門安裝。總庫容8.51億立方米,土壩為薄粘土心牆沙殼壩,最大壩高37.5米。防浪牆高1米,全長1446米。輸水洞兼泄洪、灌溉、發電用,位於右岸,為壩下埋管,內徑6米,最大泄量為590立方米/秒。右側設發電支洞,電站裝機4台,共10600千瓦。溢洪道位於左壩頭山坳中,設泄洪閘4孔,有高11米、寬12米的弧形鋼閘門4扇,最大泄量4850立方米/秒。渠首樞紐位於大壩下游4公里處的灌河上,有滾水壩、進水閘、衝沙閘、防洪壩等工程。水庫工程於1975年完成。電站於1979年建成。水庫可供灌溉設計面積120萬畝的水源,水電站年發電量已超過設計2100萬千瓦時。是河南省建設較快,發揮效益較好的大型水庫 [3] 
鐵佛寺水庫,位於縣城東南1公里的陶家河上。為中型水庫,集流面積50平方公里。壩址在培山、皮山之間,河道寬90米。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峯流量536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峯流量710立方米/秒。壩北培山腳下,原有1古剎,名鐵佛寺,庫以寺名。庫區四周為低山丘陵區,流域長度14.38公里,河谷最寬處達1公里左右。1958年始修,成立水庫指揮部,副縣長熊滿銀任指揮長。3月17日動工,至秋,輸水洞開鑿完畢。翌年舂,壩基處理結束。時值“大躍進”時期,在施工器材、設備、技術力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倉促上馬。主要領導缺乏專業知識,急於求成。1959年8月中旬,土壩築至93米高程時,即進行大壩合攏。大壩築至96~97米高程時,汛期迫近。1960年5月4日地區專員張樹藩蒞臨工地,發現庫水蓄滿,為確保安全,指示放水防汛,縣主要領導未加理睬。5月17日突降大雨,庫水猛漲。當夜23時左右庫水漫壩,次日凌晨3時30分大壩決口,由於下游西大橋涵洞太小,排水不暢,洪水直襲縣城。居民正值熟睡,猝不及防,縣城四分之三被淹,沖毀房屋11339間,城關9個社辦工廠和何店1個生產隊全部被洪水衝沒,損失慘重。災後在各方支援下,迅速恢復生產,安定了生活秩序。1965年,重建鐵佛寺水庫。由信陽地區水利局主持勘察設計。同年,成立鐵佛寺水庫工程指揮部,石華任政委,庫立成任指揮長,由工程師林厚基組成工作組,負責工程技術。是年11月破土動工,溢洪道、輸水洞工程由地區水利工程隊施工,其餘由縣承擔。1968年12月基本完工。1975年8月,駐馬店水災後,為確保城鎮安全,1976年地區水利局對該工程進行了改善加固設計,是年3月加固工程動工。1980年12月竣工。國家總投資480萬元,淹沒耕地1469.5畝,工程量為:土沙石76萬立方米,砌石方2.5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6436立方米。1981年9月25日通過省地縣聯合驗收。
重建後的鐵佛寺水庫,以灌溉為主,兼作防洪、養魚、發電、航運和縣城生活用水。總庫容377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792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長543米,最大壩高265米,壩頂高程109.5米,壩頂寬6米,內設高1米混凝土防浪牆。主壩兩側各有副壩1座,全長170米,均為粘土心牆沙殼壩。主溢洪道建於大壩左側,開敞式,高程102米,最大泄洪量294立方米/秒,挑流鼻坎消能。副溢洪道建於左副壩處,高4.5米,根據近幾年防洪調度計劃,啓用水位108.5米,最大泄洪量2020立方米/秒。輸水洞位於主壩右側,為壩下埋管式銓壓力管,內徑3米,洞長123米,最大放泄量87立方米/秒。
自1966年截流,20年來經歷了4次特大洪水,消除了縣城及下游沿岸的洪澇災害。並進行農田灌溉,設計灌溉面積6.47萬畝,實際灌溉面積5.23萬畝,灌溉保證率65%。 [8] 

灌河灌區工程

鐵佛寺灌區,中型灌區,位於縣境東北酆集、河鳳橋、上石橋、白塔集鄉境,灌溉區域7個鄉,38個村。由縣水利局設計。1966年成立鐵佛寺灌渠指揮部。1966年12月動工,1971年5月建成全線通水。國家投資133.65萬元,地方自籌資金340.9萬元,總投資477.6萬元。共完成土石方278.4萬立方米,砌體0.97萬立方米。有乾渠1條,支渠24條,長76.8公里,斗渠30條,長13公里,大小建築物322處。原設計灌溉面積約6。4萬畝,後因2萬畝被鮎魚山水庫灌渠灌溉,以及新發展灌溉面積,實際灌溉面積5.17萬畝,其中,自流灌溉4.57萬畝,提灌0.6萬畝。 [10] 
鐵佛寺乾渠,渠首位於鐵佛寺水庫輸水洞消力池尾端,有閘孔2個,每孔寬22米,高3米,單孔設計流量5.6立方米/秒。乾渠由渠首引出,向北約1裏陶壪處與下馬河干渠平交後,北經黃大崗、響塘崗、走2號渡槽,過上石橋境雙1竹園,至白塔集鄉茶山嶺附近。全長36.27公里,設計流量7立方米/秒,直接灌溉面積3.7萬畝。 [10] 
鮎魚山灌區,南起商城縣城附近,北臨小潢河,西以白露河為界,東與梅山灌區南乾渠接壤。受益範圍有商城、固始、潢川3縣。南北長約70公里,東西寬40公里,控制1589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4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136.57萬畝,提水灌溉6.43萬畝。1987年有效灌溉面積89.6萬畝。灌區工程1972年動工興建,1975年基本建成。全灌區共有6條幹渠。輸水工程292公里;支渠86條,長425公里。灌區供水樞紐位於鮎魚山水庫下游堰北頭,屬淮河支流灌河流域,區間面積14平方公里。樞紐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樞紐由滾水壩、土壩、衝沙閘、李湖堤、灌溉洞5部分組成。總乾渠從堰北頭樞紐右側引水後,行至0.75公里外,橫跨陶家河,建渡槽1處,長69.6米;至10公里處建東干分水閘和節制閘各1座;至12.7公里處跨灌河,建灌河渡槽1座,長565米,其中主槽段長460米,是省內最大渡槽,設計加大流量100立方米秒,可灌商城、固始、潢川3縣農田。馬堽樞紐是固始縣的引水工程,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青龍頭攔河樞紐位於潢川縣張集鄉,灌溉1.6萬畝(包括在西乾渠內)。 [5] 

灌河水電站

鮎魚山水電站,電站與水庫同期相繼建成,同時也是全省單座容量最大的電站。電站位於商城縣鮎魚山水庫主壩壩後泄洪洞右側,裝機4台,3台單機容量各為3000千瓦,1台單機容量1600千瓦,總容量為1060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100萬千瓦時。1972年興建,1975年開始安裝機組,1976年8月建成發電,總投資922萬元。至1987年,累計發電量為2.34億千瓦時。 [4] 
鐵佛寺水庫電站,設於鐵佛寺水庫輸水洞右側,裝機4l0千瓦/2台,設計水頭13.5米,年發電量60萬度。 [8] 

灌河河道航運

共和國成立前,灌河僅通竹筏,木筏。上游自新店經達權店,盛店至木頭河,全程43公里。下游自木頭河經八里灘、河鳳橋、王小店、上石橋至固始縣三河尖入淮河,全程121公里。
清道光年間,由私人從湖北黃安運進竹筏20對,於鮎魚山河道下水,為灌河通航之始。光緒三十二年(1906)竹筏增至110對,時有排工400餘人。民國21年(1932)竹筏發展到205對。航運物資輸出主要為原竹、木材、鐵鍋,輸入以食鹽、食糖為主。清末民初系灌河航運興盛時期,新店、達權店每日停靠竹筏20對以上,物資吞吐量200餘噸,沿河碼頭設有貨物堆積棧。隨後,灌河上游新店至達權店間河牀逐漸淤塞,筏運衰落,至共和國成立前夕,已不能通航。1950年,人民政府恢復航運,安排筏工生活,撥大米30萬斤,新造竹筏100對,同時成立排業工會。1958年,有竹筏7D對。次年更筏為舟,造木帆船18艘,載300噸,用於外河航運。至1985年,有機駁船5艘,共84馬力,船工186入,在外河集體經營運輸。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