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瀑布聯句

鎖定
《瀑布聯句》是唐代香嚴閒禪師與唐宣宗李忱共同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涓涓細流形成瀑布的曲折過程;次句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志行高遠之意;第三句回到溪澗,照應首句;第四句寫海濤的景象,是説必將大有作為。全詩通過刻畫瀑布的完整性格,來塑造一個有志者的形象,富有詩情理趣。 [1] 
作品名稱
瀑布聯句
作    者
香嚴閒禪師
李忱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瀑布聯句作品原文

瀑布聯句1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2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3 [2] 

瀑布聯句註釋譯文

瀑布聯句詞句註釋

1.聯句:賦詩時,人各一句或幾句,合而成篇,稱聯句。
2.出處:源頭。
3.作波濤:掀起波濤。 [1]  [3-4] 

瀑布聯句白話譯文

涓涓細流穿越千山萬壑後,一起彙集在崖前形成瀑布,遠看才知道它們來自雲煙繚繞的峯頂。
那些小小的溪澗怎麼可能將它們留住呢?它們心向大海,立志成為滔天的巨浪。 [4] 

瀑布聯句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未知。唐宣宗李忱因母親地位卑下,侄子文宗、武宗常把他當成小丑戲耍。他用無言對待各種加諸於他的猜忌、打擊,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地忍受,但他並沒有消沉。他逃避人世做了僧人。遊行江淮,尋訪名山禪院,一日,遇黃檗禪師,(據《佛祖統紀》應為香嚴閒禪師。因宣宗上廬山時黃檗在海昌,不可能聯句)並與之同行,“因觀瀑布。黃檗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 當為續成之。’”遂有《瀑布聯句》。 [2]  [5] 

瀑布聯句作品鑑賞

瀑布聯句文學賞析

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彙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巖萬壑”的艱險後,它終於到達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壯觀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着讚美之情,可與《孟子》中一段話共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艱難能錘鍊人格。此句似乎隱含這樣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砰崖轉石,跳珠倒濺,令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卻又不能窺見其“出處”。惟有從遠處望去,“遙看瀑布掛前川”時,才知道它來自雲煙繚繞的峯頂。第二句着重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雲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出處高”則取勢遠,暗逗後文“終歸大海”之意。
寫瀑布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徵,同時醖足豪情,為後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忽然説到“溪澗”,照應第一句的“千巖萬壑”,在詩情上是小小的迴旋。當山泉在巖壑中奔流,會有重重阻撓,似乎勸它留步,“何必奔衝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居易《白雲泉》)。然而小小溪澗式的安樂並不能使它滿足,它心向大海,不斷開闢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為崖前瀑布,而且最終要東歸大海。由於第三句的迴旋,末句更有沖決的力量。“豈能”與“終歸”前後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作波濤”三字語極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濤景象。從“留”“歸”等字可以體味結尾兩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聯想到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豪情壯懷。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詩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侶。禪師作前兩句,有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用意;宣宗續後兩句,則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為的情懷。這樣一首託物言志的詩,描繪了沖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的藝術形象,富有激情,讀來使人激奮,受到鼓舞,藝術形象往往大於作者思想,這也是一個顯例。 [2] 

瀑布聯句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詩歌評論家李元洛《李元洛新編今讀唐詩三百首》:一僧一俗的如上聯句,乃聯句詩之妙品。其鮮活警策的意象之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意義,已超越特定情境下的個人詠歎,指向普遍與永恆,這正是好詩的永恆的魅力。 [6] 

瀑布聯句作者簡介

李忱(810— 859年),即唐宣宗,憲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即位日改名忱。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封光王,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即位,改元年號大中。卒諡文獻。 [2] 
香嚴閒禪師:廬山上高僧。 [1] 
參考資料
  • 1.    王充閭著. 詩性智慧 古代哲理詩選釋[M]. .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6,53.
  • 2.    周嘯天. 高峯展望 唐詩名作欣賞[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7,376.
  • 3.    周青雲編注. 歷代詩詞曲精選[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173.
  • 4.    七彩童書館編委會. 注音美繪名師導讀館 唐詩三百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6,154.
  • 5.    白樂天主編 中國中央文史研究館編. 中國通史 第2卷 (第2版) (圖文版)[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745.
  • 6.    李元洛編著. 李元洛新編今讀唐詩三百首[M]. 長沙: 嶽麓書社,20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