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濕勝則濡瀉

鎖定
濕勝則濡瀉,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濕氣偏勝出現大便泄瀉的病理。脾喜燥而惡濕,濕氣偏勝,則脾陽不脈,運化水濕的功能障礙,就會產生“濡瀉”。濡瀉,是腸鳴腹瀉,瀉出稀爛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狀。
中文名
濕勝則濡瀉
外文名
predominant dampness causing diarrhea
來源出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關鍵詞
泄瀉 病因
定    義
濕邪偏盛就容易導致大便濕軟泄瀉的病理變化。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出處
濕勝則濡瀉"原出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其深含哲理,在泄瀉證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很有研究的必要.一,"濕勝則濡瀉"反映了泄瀉的主因泄瀉,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呈稀溏或水樣的一種病證.原有多種名稱,宋以後統稱為"泄瀉",並將其與痢疾區分開來.所謂"濡瀉",《內經輯要》注為"一般水瀉",《中醫常用名詞解釋》言其"瀉利多水,少糟粕,腸鳴,腹不痛",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內經講義》謂"一般大便溏薄"的泄瀉.可見"濡瀉"在泄瀉中頗具代表性."濕勝則濡瀉"原雖是濡泄成病情況的描述,而實際也反映了古人通過實踐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