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頭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下轄村)

鎖定
澳頭村,位於坪地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與新屋場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坪地蕭氏四世祖蕭文揚、蕭文顯從坪地山塘尾村遷移至此建村。因立村之處位於紅花嶺東南面的一處凹地上,稱“凹頭”,當地方言“凹”與“澳”同音而取名澳頭村;曾用名沃頭。該村地處紅花嶺(海拔300米)山間谷地,附近有黃竹坑水庫。現村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原地重建。
中文名
澳頭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西社區
地理位置
坪地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坪西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蕭姓,元末明初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梅縣松源,後輾轉遷至龍崗坪地;清末由坪地山塘尾村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51人,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32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9(女);實際在村人口232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75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花生、紅薯、玉米等,副業為種果樹、種菜、養雞、養豬,少數村民上山砍柴、採藥出售以補貼家用。1993年,村裏利用集體資金建起第一棟廠房;1996年,引進第一家工廠。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內有樹齡約300年的古樟樹1棵,是國家二級保護古樹。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通、糖環、油角、花生糕、茶果,清明節的艾板,農曆六月六的餈粑等。鹽龍大道、龍嶺南路為該村主要進出通道。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198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初期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2002年通自來水。村內有星光老年之家、澳頭文體中心、籃球場等。1998年,有關部門在紅花嶺建垃圾回收發電廠,2010年建垃圾填埋場、醫療廢品焚燒廠、危險品處理焚燒廠。
該村存有蕭茂生等於2006年編纂的《坪地蕭氏族譜》,其中收錄了“蕭氏家訓十則”,此家訓刻錄於石灰圍村蕭氏宗祠牆上,流傳至今。還有《坪西社區居民公約》。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代表性民居麟閣世居,清代客家圍屋,佔地面積5376平方米,三堂四橫佈局;正門前隔着天街有前圍屋,天街兩端均有門樓;由於年久失修,現比較破敗,仍有人居住。麟閣世居中心為蕭氏宗祠,為該村現存的唯一宗祠,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兩天井佈局,夯土牆,木結構,灰瓦頂;存有“蕭氏宗祠”“譜傳麟閣”“光前裕後”等匾額;現仍作宗祠使用。東興學校,原名東興書室,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於1933年、1985年2015年數次重修;初為私塾,後改為學校;抗日戰爭時期,東興學校仍有師生堅持上課,日軍來時,師生馬上轉移;現址內有碑刻《東興家塾捐建碑記》,立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學校牌樓上方有匾額“東興學校”“天下為公”,書於民國時期。村內還有始建於清代的古井。
每逢重陽節,蕭氏宗親會組織族人去祖祭祖。關帝廟,始建時間不詳,重建於清光堵二十年(1894年),供奉關公。農曆五月十三為關公誕,村中長者組織祭拜。該村傳承有“開燈節”的傳統、據説形成於清代,每年正月十二,村內蕭氏男丁不論長幼,都去家祠上香祭拜。代表性人物:蕭金水(1919-1948),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8年7月在沙魚湧作戰犧牲。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893-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