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門方言

鎖定
澳門特別行政區,形成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水上話多方言共存的社會,廣東話為澳門社會通用語,在平民日常生活、工作,政府辦公,學校教育,新聞傳媒,文化娛樂中廣泛使用;葡萄牙語多在政府、法律部門和與葡萄牙有關連的商户或書店、社區流行;而旅遊景點為方便向外來遊客解説,考慮到溝通問題,亦會並用廣東話、英語、普通話。 [1] 
中文名
澳門方言
簡    介
澳門採用傳統繁體中文
包    含
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水上話 [1] 
所屬地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方言簡介

19世紀末,澳門有四分之三人口源自中山、珠海,也有部分東莞籍、潮汕海陸豐籍居民,沿海則有水上居民聚居,而路環島則有中山客家籍居民聚居,形成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水上話多方言共存的社會,但最常用的方言是粵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門仍以籍貫為中山、珠海的居民為主,其次是來自四邑片的居民和來自廣府片廣州、南海、番禺、順德以及香港等地區的居民,不管自身家鄉話是什麼,居民之間皆以廣府話作為互相溝通的語言,澳門粵語也從香山片粵語轉移為廣府片廣州方言的一種變體。 [1] 

澳門方言澳門客家話

澳門方言客家話簡介

澳門客家方言,屬客家方言中粵台片新惠小片,分佈在離島路環的九澳村及黑沙村,使用人數300人。
當地居民於200多年前(清朝中葉)由香山縣(今中山市)遷至當地,至今仍與中山、珠海以至香港等地客家族羣互有通婚及往來。然而由於廣府方言自20世紀50年代已成為社會的常用語言,中年層甚至部分老年層均能説客粵雙語,而青年層的母語則大多已轉移為廣府粵語,故本土的澳門客家方言已成瀕危方言。關於澳門客家方言,至目前為止,迄今沒有正式的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 [1] 

澳門方言客家話特點

澳門客家方言語音的特點:聲母方面,只有一套舌尖前音聲母[ts]、[tsh]、[s],沒有[n]聲母,古泥來母混同讀作[l],有唇齒濁音聲母[v],聲母[p]和[n]沒有音位對立。韻母方面,沒有撮口韻母[y]、[yn]、[yt],但有韻母[ep]和[ek]。聲調方面,有6個,上聲和去聲不分陰陽,平入皆分陰陽,調值分別是陰平13、陽平11、上聲31、去聲53、陰人31、陽人53。詞彙方面,除具有一般珠江三角洲的客家方言特點,如花生叫“地豆”,外祖父母叫“姐公”、“姐婆”等特色外,有向廣府方言靠攏的傾向,如舌頭叫“脷嫲”,下巴叫“下巴”不叫“下頜”、荔枝叫“荔枝”不叫“荔果”、鍋巴叫“飯焦”、弟弟叫“老弟”或“細佬”等。語法方面,表雄雌的詞綴分別是公和,跟一般客家方言同,而水果名詞中多附加後綴“仔”但並沒有小稱之意,如:柑仔、橙仔、梨仔、梅仔。此外,近指用[li11],遠指用[ku11],而這裏、那裏則分別叫[liek3 tit3]和[kei3 tit31]。 [1] 

澳門方言澳門土語

澳門土語(Macanese)是一種由葡文、馬來語、粵語、英文、古葡文以及少許荷蘭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混合而成的澳門方言,葡文叫“巴度亞”(Patuá),曾是澳門土生葡人常用的一種語言。目前該語言已幾乎絕跡。澳門最後一位以澳門土語進行創作的土生葡人作家是若瑟·山度士·飛利拉。

澳門方言澳門粵方言

澳門方言粵方言簡介

澳門採用傳統繁體中文。由於跟香港一樣,廣東話在社會上佔絕對優勢,香港增補字符集亦為澳門採用。
澳門民間經常採用接近廣州話口語的粵語白話文。例如“下車”寫成“落車”,“起卸貨物”寫成“上落貨”等。

澳門方言粵方言特點

澳門粵方言n,l不分,如“你”nei13在澳門話中讀為lei13澳門方言上聲不分陰陽,而廣州和香港上聲分陰陽,調值分別為35和13。因而在澳門“隱”和“引”、“倚”和“以”這些都是同音的,此外陰平在澳門只有55調,而廣州、香港陰平分為55和53兩調。
澳門粵方言有兩種變調,高升變調35和高平變調55。兩種變調都與詞彙語法意義有關,而且只有發生在低調類中,高調類(陰平和陰入)沒有這兩種變調。如“雞蛋黃”k^ei55 tan22 wong35 “黃”從21變35,“賞月”Soeng13 jyt35 “月”從22變35一般都是出現於口語詞彙末尾,用來表示人們熟悉的事物。

澳門方言澳門水上話

澳門方言水上話簡介

澳門水上話方言島方言,瀕危方言。接近粵方言中的廣府方言又帶有中山方言及四邑方言特色。方言人口早期主要分佈於澳門半島西邊內港一帶的筷子基、沙梨頭、沙欄仔、下環路乃至於離島的仔及路環鹽灶灣沿海一帶,祖籍是香洲、中山、斗門、新會、順德乃至陽江等地。該族羣人口據1910年統計為19041人,佔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於自20世紀60年代漁業日漸式微,加上政府推動漁民教育、上岸(陸居)等措施,漁民人口已鋭減至2011年的735人,而移居陸上的中青代大多已不説水上話或母語轉移為澳門粵語,故澳門水上話瀕危程度已到嚴重危險階段。 [1] 

澳門方言水上話特點

語音特點:聲母方面,①沒有聲母[n],古泥母字讀同古來母字,即“泥、黎”同音;②沒有聲母[n],廣府方言中讀[th]的皆讀作[h],如“頭、攤、睇”等;③沒有聲母[kw],如“誇、掛”的聲母均為[k],而部分廣府方言讀聲母[kw]的字均讀作[k],如“瓜、家、光、缸”同音;④聲母[ng]和零聲母不對立,為自由變體,而廣府方言讀零聲母的在澳門水上話中大多讀作帶鼻音聲母的[ng]。韻母方面,①雖然有以撮口的[y]為主要元音的韻母,如[y]、[yn]、[yt],但常用詞語中仍主要讀作齊齒的[i]、[in]、[it],如“雨、豬、住”等的韻母為[i],“軟、全、聯”等的韻母讀[in],“月、雪、血”等的韻母則讀[it];②廣府方言中讀[oen]、[oek]的,如“香、窗、兩、長、腳、藥、雀”等的澳門水上話讀[op]、[ok],而廣府方言中讀[o]、[k]的如“浪、康、牀、裝、索”的韻母則讀作[ep]、[ek]。詞彙方面,除了與漁業相關的用語外,祖父母稱“阿公”、“阿婆”,外祖父母稱“祖父”、“祖母”,蒼蠅稱“大蚊公”,天亮稱“大星起”,晚上稱“黑過裏”等。現存資料以郭淑華就讀暨南大學期間所撰寫的碩士論文《澳門水上居民話調查報告》最為詳盡。 [1] 
參考資料
  • 1.    詹伯慧-張振興主編.漢語方言學大詞典·上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