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門媽祖信俗

鎖定
澳門媽祖信俗,流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媽祖文化植根澳門數百年,在澳門影響深遠。澳門媽祖信俗的香火從未間斷,完整地保留了媽祖信仰的傳統。每年農曆除夕和媽祖誕,香火更盛,四方香客雲集,一派祥和。澳門媽祖信俗是中國境內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歷史悠久、紮根社區、從未間斷、影響中外的特色,是澳門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民俗節慶。 [2] 
2014年11月,“澳門媽祖信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 
中文名稱
澳門媽祖信俗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俗
遺產編號
Ⅹ-36 [1] 
保護單位
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

澳門媽祖信俗歷史淵源

澳門位處珠江口西岸,數百年前是一個漁港,明朝時稱 “阿媽港”。葡萄牙人於十六世紀登陸澳門的地方就在媽閣廟旁,葡文 “Macau ”(澳門)也和媽祖信俗相關。
澳門媽閣廟建於明朝,説明早在四百多年前,媽祖信仰經已紮根澳門社區。澳門的先民多以漁業為主,故敬奉媽祖為神。媽祖原名林默娘,為福建蒲田人氏,相傳保祐漁民出海作業,平安大吉,是漁民之守護神,後隨閩籍漁民南移至廣東沿海,經民間神化及歷代皇帝褒封賜號,影響力覆蓋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國家。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印光任、張汝霖合作,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介紹澳門的專著《澳門紀略》出版,對“媽祖傳説”就有紀載。在瑞典歷史學家龍思泰的《早期澳門史》及不少西方文獻也有詳細的描述,德國畫家愛德華·希爾德布蘭特在1863年的畫作中真實地呈現了澳門媽祖誕及媽閣廟前搭戲棚演戲的情景。 [2] 

澳門媽祖信俗民俗活動

澳門的媽祖信俗有著自己獨特的 “媽祖傳説”,在本地居民的心目中,媽祖是他們最重要的 “家長”,被尊稱 “阿媽”,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天后誕),水上漁民和陸上居民自發組織祭祀,酬神募捐,在媽閣廟前張燈結綵、祭祀請神,競投勝物,搭棚上演神功戲,故稱水陸演戲會。鑼鼓喧天,並請神入戲棚安坐,即謂請 “阿媽看戲”,達至人神共娛,最後送神回廟,以示尊崇,祈求阿禡保祐水陸平安、生意興隆、佑護子孫。 [2] 

澳門媽祖信俗保護措施

2014年11月,“澳門媽祖信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獲得“澳門媽祖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