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澳洲野犬

鎖定
澳洲野犬(學名:Canis dingo):是哺乳綱、犬科的動物,在生物學分類屬於犬屬的一個物種。雄性明顯高大於雌性,體長81-111釐米,尾長31釐米,肩高40-65 釐米,雄性體重12-22千克,雌性體重11-17千克。具有優雅的長腳,動作非常敏捷,其運動、速度和耐力都極優秀。皮毛體色豐富,總體是典型的沙質色,包括姜色、金色、紅色、褐色、乳白色,甚至還發現過純黑和純白色的個體,外貌與普通家犬無異。
棲息於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有的敢於在村莊附近活動。集羣生活,食譜很豐富,包括:兔子、大鼠、負鼠、小袋鼠、袋鼠、綿羊、小牛(牛)、鳥類、爬行動物、腐肉和人類垃圾。狗羣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這一物種並不侷限分佈於澳大利亞本土,野生種羣主要生存在澳洲,有部分羣落分散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新幾內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澳洲野犬
拉丁學名
Canis dingo [8] 
別    名
澳大利亞野犬
澳洲野狗
澳大利亞野狗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犬科
犬屬
澳洲野犬
命名者及年代
Meyer, 1793
同義學名1
Canis lupus familiaris dingo Meyer, 1793
同義學名2
Canis dingo Meyer, 1793
同義學名3
Canis familiaris dingo
同義學名4
Canis antarticus Kerr, 1792
同義學名5
Canis familiaris australasiae Desmarest, 1820
同義學名6
Canis australiae Gray, 1826
同義學名7
Canis dingoides Matschie, 1915
同義學名8
Canis macdonnellensis Matschie, 1915
外文名
Australian Dingo,Dingo

澳洲野犬動物學史

澳洲野犬分類

澳洲野犬的分類地位和系統命名仍然存在爭議,導致幾十年來在科學文獻和政策中的應用不一致。受 2017一份要求將澳洲野犬分類為家犬的出版物的推動(Jackson et al. 2017, Zootaxa 4317, 201-224),回顧了應用於犬科動物的分類問題,並總結了澳洲野犬與其他犬科動物動物之間的主要區別。得出結論:
  1. 澳洲野犬是與所有其他犬科動物在地理上隔離(異域)的物種,並且在遺傳、表型、生態和行為上都不同;
  2. 澳洲野犬似乎基本上沒有許多馴化的跡象,包括在澳大利亞作為野生動物生存了數千年。定義澳洲野犬分類學的案例提供了物種概念(例如,生物學、系統發育、生態學、形態學)之間分歧的典型例子。
按照傑克遜等人的建議,將生物物種概念從狹義或嚴格地應用於澳洲野犬。並且始終如一地跨越犬科動物會導致所有犬科動物種羣的聚集,這意味着例如狗和狼是同一物種。這種聚合將對分類學的明確性、生物學研究和野生動物保護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對當前澳洲野犬名稱(Canis dingo Meyer,1793)的任何更改,都必須提供強有力的、基於證據的論據,支持將其視為灰狼的亞種(Canis lupus Linnaeus,1758),或作為家犬(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1758),併成功向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申請——兩者都不能得到充分支持。儘管有許多物種概念,但此文中提供的證據總和肯定了澳洲野犬的分類為一個獨特的分類單元,即“Canis dingo”。 [8] 

澳洲野犬演化

澳洲野犬,是澳大利亞一種黃色的土著犬,是一種即將滅絕的生物。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卻指出:澳洲野犬是一種古老犬類的一個小分支,這種犬可能是5000年前由東南亞的移民者們帶到澳洲的一小羣犬裏進化而來的。 [2] 
2005年,由瑞典、美國、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澳洲野犬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犬進行了基因測試。這個測試共收集了211只澳洲野犬的DNA樣本,以及亞洲和歐洲大陸其它676只犬以及38只狼的DNA樣本。隨後,科學家們對這些樣本中的某種特定的DNA線粒體進行了研究。由於這種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線粒體經由母親傳到女兒的過程中變化微乎其微,一旦確定這種線粒體有相似之處,就可以判斷出兩種動物必然存在着某種血緣關係。 [2] 
研究的結果表明:澳洲野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一小組動物中的一隻雌性犬中,而這個時間又恰好與東南亞移民者通過大陸橋到達澳洲的時間相吻合。因此,科學家們就認定澳洲野犬其實有着亞洲的血統。當時,一羣東南亞移民之所以帶着犬來到了澳洲,可能是把它作為獵犬,也可能是把它作為晚上取暖的“活毛毯”。澳洲野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時塔斯馬尼亞島上並沒有這種物種,然而在除了澳洲的其他地方,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之前。而且,在沒有人為因素的情況下,大型動物不可能從世界的其他地方自己到達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認為,澳洲野犬最有可能是通過移民者的船隻到達澳洲的。 [2] 
澳洲野犬既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卻又非澳洲原產,它源自何處一直以來頗有爭議。中國科學院兩個不同科研項目分別完成的研究成果均認為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中國古代家犬。澳洲野犬的祖先是東亞已被馴化的家犬,大約9900年前從中國南方出發,大約8300年前到達澳大利亞,並迅速野化。由於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隻會是由人類遷移澳洲攜帶過去,研究澳洲野犬的羣體歷史還能反映澳洲古代人羣的遷移。大約9900年前至8300年前這個時間,早於南島語系人羣擴散的時間,可能是一次未知的古代人類到澳洲的遷移活動。 [3]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研究團隊與多家科研、考古機構及高校合作,完成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結果顯示,所獲26例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基因組大多(18/26)屬於A1b單倍型,可能與當代的澳洲野犬及太平洋島嶼殖民時代之前的家犬直接相關。該研究推測,A1b單倍型家犬可能曾廣泛分佈於長江黃河流域並佔據主導地位,後期擴散到中國南方、東南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及太平洋的島嶼上,同樣認為澳洲野犬的擴散早於南島語系人羣擴散的時間。 [3] 
該研究稱,中國古代家犬在約7500年前有一個明顯的種羣擴增,這與中國農業起源及人羣數量擴張相吻合,也暗示着A1b支系的家犬可能迅速隨農業人羣的擴張到達整個長江黃河流域,並在可能的種羣替代事件發生之前,有一些A1b類型家犬已成功向南擴散到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及向北擴散到東西伯利亞的極地地區。 [3]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彼得·薩沃萊寧(Peter Savolainen)通過線粒體數據分析提出過澳洲野犬的東亞起源假説。中科院這兩個科研項目分別從現代基因組和古DNA的角度進一步發現澳洲野犬源自中國古代家犬,嚴謹一點,就是證實了它是從中國過去的最大可能性。 [3] 
由於不清楚其歷史,因此澳洲野犬的分類法並不一致。在過去的數百年中,它被賦予了各種物種名稱。當前科學名稱是“Canis dingo”。 [4] 

澳洲野犬形態特徵

澳洲野犬
澳洲野犬(40張)
澳洲野犬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犬科物種,雄性明顯高大於雌性,體重9.6-19.4千克,體長885-920毫米,肩高470-670毫米。澳洲野犬具有優雅的長腳,動作非常敏捷,其運動、速度和耐力都極優秀。皮毛體色豐富,總體是典型的沙質色,包括姜色、金色、紅色、褐色、乳白色,甚至還發現過純黑和純白色的個體,外貌與普通家犬無異。胸部的霜毛、腳和尾巴尖顏色較淡。個別的澳洲野犬身上有黑褐色和白色的斑紋。濃密的尾巴比其他野犬更近似狼,該物種具有食肉類動物才具有的較大的犬齒。
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犬往往比亞洲的野犬“豺”的體型大,東南亞的野犬通常也是薑黃色的皮毛,但在東南亞發現的純黑個體數量比澳大利亞的多。 [4-6] 

澳洲野犬棲息環境

澳洲野犬棲息於多種環境,包括海拔3,800米以上的熱帶高山沼澤地。它們生活在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遍及於澳大利亞東部温帶森林覆蓋的雪峯,澳大利亞中部乾旱的沙漠,那裏有牧場主為牛打的深井,它們會在附近出沒,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濕地和森林。幼崽出生在地洞、兔子洞和巖窟中,居所接近水源。亞洲的澳洲野犬生活在村莊附近,那裏的人們提供食物和庇護以換取對家園的保護。 [4]  [7] 

澳洲野犬生活習性

澳洲野犬的行為特徵與大多數原始野犬一樣,通常在非交配季節獨居,有時會結成緊密的聯繫以獵捕大型獵物。每羣穩定在3-12只,等級制度森嚴,構成各種程度的社交互動。通常會由一對夫婦首領,雄性高於雌性。排名較低的澳洲野犬在爭奪排位時會表現出彼此的攻擊性。競爭對手之間幾乎沒有互動。族羣佔據10-20平方公里的領地,領地意識強。 [4] 
晨昏活動覓食,正午炎熱時分躲在陰涼處休息。澳洲野犬一般捕獵小型獵物,在追逐大型獵物如袋鼠,綿羊和牛犢時會成對或族羣狩獵,它們會從多個方向攻擊獵物,直到使獵物失去平衡才發動攻擊。分佈在澳大利亞的種羣60%的食物是高蛋白的肉類,其餘部分則是鳥類和爬行動物。也可能會吃袋鼠小袋鼠、綿羊和小牛,但它們的飲食大部分是小型動物,特別是引進的歐洲野兔。而亞洲種羣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們的食物大部分是由生活垃圾組成的,包括煮熟的米飯、水果以及少量的雞肉、魚或蟹肉。在泰國觀察到該物種也狩獵蜥蜴和老鼠。 [4] 
主要天敵是人類和鱷魚,還有家犬和胡狼。有時候不同羣落的澳洲野犬會相互殘殺。老鷹也會抓走小野犬。 [4] 

澳洲野犬分佈範圍

澳洲野犬種羣並不侷限分佈於澳大利亞本土,在中國、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度、老撾、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均有分佈。野生種羣主要生存在澳洲,有部分羣落分散分佈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新幾內亞。 [4] 
澳洲野犬分佈圖 澳洲野犬分佈圖

澳洲野犬繁殖方式

澳洲野犬組成小羣生活,羣落中有嚴格的等級,每羣只有一對有統治權的野犬能繁殖後代,其他野犬都幫助首領共同撫育幼崽。母首領有時候會殺死不是它親生的幼崽。行為特徵比較像原始的犬。每年繁殖一胎。繁殖季節依緯度和季節變化情況而定。澳大利亞的野犬於3-4月間發情交配,而亞洲種羣則推遲到8-9月,母犬的妊娠期平均為63天,每胎1-10仔,通常4-5仔,小犬由全體成員悉心照料,三個星期大時小犬第一次走出洞穴。在出生八個星期後,小犬斷奶徹底離開洞穴。主要在成年犬的陪伴下在離洞穴三公里以內的範圍漫遊。在新生小犬9-12個星期大時羣體中的成年犬會為它們帶來大塊的固體食物,通常大犬把食物囫圇吞下再反芻給小犬。哺乳期約2個月,3-4個月大時即可獨立活動,2歲左右性成熟,平均壽命10年,圈養最高紀錄15年。 [4-5] 

澳洲野犬保護現狀

在澳大利亞,已經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來建造和維護5290公里長的圍欄,以使澳洲野犬遠離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綿羊產業。在圍牆範圍內,野犬被認為是害獸,並經常因賞金而被殺死(最高500美元)。農民聲稱野犬尋找綿羊作為食物,儘管研究表明野犬更喜歡天然食物,僅在天然食物資源匱乏時才尋找家養綿羊。據估計,綿羊和牛隻佔其飲食的4%(O’Neill 1997; Corbett 1995)。 [4] 
澳大利亞政府僅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內保護野犬。在許多公共場所,澳洲野犬被視為害獸,應採取控制措施。儘管不認為野犬受到威脅或瀕危,但由於與家犬雜交,澳大利亞和亞洲的純種種羣有完全雜交的風險。雜交通常會導致後代對綿羊業構成更大的威脅(因為它們的繁殖頻率是純種野犬的兩倍),並且由於與生俱來的攻擊行為而比寵物更危險。澳大利亞保護協會已經形成,以保護、教育和繁殖純種野犬。禁止普通大眾將野犬作為寵物(Corbett 1995)。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