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潭王村

鎖定
潭王村,隸屬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依山傍水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然村,該村的水稻、蔬菜和水果基地,都是典型的商品農業基地。
2019年12月31日,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1]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中文名
潭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
電話區號
0663
郵政編碼
522000
人口數量
7600 人
火車站
潮汕站
車牌代碼
粵V

潭王村農業發展

潭王村,地處亞熱帶,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同時境內有山有河,土壤肥沃,溝渠縱橫交錯,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錫場鎮歷來是魚米之鄉,有古諺稱:“金曲溪,銀錫場。潭王蔡,出米糧”。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一些“三高”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農業商品率大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農村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自給自足的侷限,實現了產品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變,為農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村內的糧食自給基地、蔬菜基地和竹筍基地,都是典型的商品農業基地。商品農業的發展,大力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市場及流通隊伍的建設,全村累計已建起相關綜合市場2個,運輸隊伍也有一定規模。
2、“三高”農業迅猛發展
以高產高質高效為特性的“三高”農業興起於90年代初期,經過不斷的擴種新種,有力的促使該村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傳統型現代型轉變。該鎮“三高”農業主要以蔬菜、竹筍、優質水果及花卉為代表,各村根據實際情況,發各具特色的農業。但該村“三高”農業的發展存在一個“瓶頸”——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來保障和帶動,具有很大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同時缺乏更適當更高新的技術來支持。
3、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大
由於潭王村地少人多,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紛紛自尋出路,迅速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做生意或打工。最典型的如華清村共有村民20378人,大約有三分之一人口外出,剩下的中老年人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潭王村的鄉鎮企業,發展比較快,不少農村勞動力成了管理人員和工人,同時商貿運輸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了許多洗腳上田的個體商業主,司機、機械維修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正在逐漸減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潭王村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2] 
2021年6月,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潭王村黨委被黨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3-4] 
2021年11月,被民政部辦公廳確認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5] 

潭王村相關傳説

揭邑古村潭王,始於元末明初。古時村前河中有潭,漩渦打轉,深不可測,故村人立碑潭前,示警來往船隻。
每雷雨時,常有吼聲自潭底傳出,有村中少年膽大者駕舟前往,驚見潭中困有一玄色蛟龍,目似銅鈴,齒如短劍。少年惶恐而返,不慎撞翻石碑,霎時天降霹靂,地動山搖,龍出昇天。至此之後,深潭亦不復見矣。
據載村人王善谷等數人目睹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