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潛鴨

鎖定
潛鴨,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潛鴨族(Aythyini)的14~16種潛水鴨,常稱為港灣鴨。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均無具金屬光澤的翅斑,但大多數種翅膀帶白色。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或紅色。雌體純褐色。種類很多,比如青頭潛鴨斑背潛鴨白眼潛鴨赤嘴潛鴨等。
中文名
潛鴨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鴨科(Anatidae)
外文名
pochard
食    物
水生植物為食
顏    色
均無具金屬光澤的翅斑

潛鴨形態特徵

潛鴨屬於鳥綱雁形目鴨科的一種。是水棲鳥,常稱為港灣鴨。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或紅色,具金屬光澤。雌體純褐色。羽毛緻密;嘴多扁平,先端具嘴甲;前趾間具蹼,後趾形小而不踏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具交接器;尾脂腺發達;氣管基部有膨大的骨質囊。 [1] 
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雛鳥早成性。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分佈於世界各地。 [1] 

潛鴨生長繁殖

歐洲潛鴨 歐洲潛鴨
在典型的求偶儀式中,雌體對著它所選中的雄體鳴叫,誘發它進行求偶表演。雄體協助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的淺坑或一堆葦草)。產7~17枚淡黃色或暗綠色卵,或產於自己巢裏,也常產在其他鳥,包括無親緣關係的鳥的巢內。孵化期23天。長有絨羽的幼雛出殼後立即由雌鳥帶進開闊的水裏,數天內即學會潛水,6~8周後便能飛行。大多數種類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潛鴨分類

潛鴨青頭潛鴨

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體頭部通常為黑色,具金屬光澤。雌體純褐色。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青頭潛鴨Aythya baeri),東亞鳥種,曾廣泛分佈於從東北到東南亞並印度次大陸的廣大地區,因其數量明顯下降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視為易危物種,2008年被提升為瀕危物種,2012年再升至極危物種。 [2]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

潛鴨斑背潛鴨

中等體型(48釐米)的體矮型鴨。雄鳥體比鳳頭潛鴨長,背灰,無羽冠。雌鳥與雌鳳頭潛鴨區別在於嘴基有一寬白色環。與小潛鴨甚相像但體形較大且無小潛鴨的短羽冠。飛行時不同於小潛鴨處在於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 虹膜-黃色略白;嘴-灰藍;腳-灰色。 叫聲:求偶炫耀時雄鳥發出咕咕輕聲及哨音;雌鳥回聲生硬粗啞。其他時候極安靜。 分佈範圍:全北界。繁殖於亞洲北部。越冬在温帶沿海水域包括東南亞及菲律賓。 分佈狀況:罕見冬候鳥。遷徙時見於黃海地區。在中國東南部和華南沿海省份及台灣越冬。 習性: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動;有時光顧淡水湖泊。合羣且以羣棲居。
斑背潛鴨

潛鴨赤嘴潛鴨

是體型較大的皮黃色鴨。繁殖期雄鴨易識別,鏽色的頭部和橘紅色的嘴與黑色前半身形成對比。雌體純褐色。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繁殖於東歐及西亞;越冬於地中海、中東、印度及緬甸。
赤嘴潛鴨
赤嘴潛鴨(5張)
赤嘴潛鴨(Netta rufina)俗稱“蒙古鴨”、“紅嘴鴨”,為中型遊禽,隸屬雁形目鴨科狹嘴潛鴨屬,為季節性候鳥,列入我國一般保護野生鳥類。赤嘴潛鴨常棲於有植被或蘆葦的湖泊或緩溪河流,我國主要繁殖地在內蒙古烏梁素海、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柴達木盆地等,越冬在西藏南部、雲南、四川、貴州等省。赤嘴潛鴨外形漂亮,肉質細嫩,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食用價值。 [3] 

潛鴨歐洲潛鴨

歐洲潛鴨(Aythya ferina, 即普通潛鴨)繁殖於北方的蘆葦湖中;有些越冬於埃及、印度和中國南部。赤冠潛鴨(Netta rufina)雄體頭部羽毛黃紅色,上有蓬鬆、能豎立的冠羽,胸和喉黑色,兩肋白色;分佈更靠南方,棲於內陸水域。非洲和南美洲的紅眼潛鴨(N. erythrophthalma)赤褐色,與之有親緣關係。帆布背潛鴨(Aythya valisineria)是綠頭鴨型的北美洲潛鴨,頭紅色,胸黑色,背和兩肋白色,有灰色的細紋,外觀如帆布。北美洲的紅頭潛鴨(A. americana, 即美洲潛鴨)類似歐洲的普通潛鴨,但體大,顏色較暗。頭圓,喙短,與近緣的帆布背潛鴨不同。獵人稱紅頭潛鴨為「傻鴨」,因其易為囮子所誘。拾貝潛鴨或稱藍嘴鳥,體型小於綠頭鴨。大拾貝潛鴨(A.marila)有一白色條紋幾乎延伸到翅尖;小拾貝潛鴨(A. affinis)的翅紋僅到翅長的一半;冬季時拾貝潛鴨在海濱聚集成大羣,潛水捕貝殼類為食。

潛鴨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 Aythya nyroca) 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過去幾十年它們的數量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於棲息地的喪失、退化以及當地的偷獵活動。目前被自然物種保護聯盟( IUCN) 列為“近危”物種,同時被列在遷徙物種保護公約附錄Ⅰ之中( CMS 2008) ,全球種羣數量估計為163 000 ~ 257 000 只(2012年統計數據)。中國是白眼潛鴨主要繁殖地之一,繁殖在新疆北部( 準噶爾盆地) 、南部( 塔里木盆地) 及內蒙古的烏梁素海等零散湖泊,也可能見於西部的其他地區,越冬於長江中游地區、雲南西北部。 [4] 
白眼潛鴨屬單型種, 無亞種分化。嘴黑灰色或黑色, 蹌踉銀灰色或黑色和橄欖綠色。虹膜雄鳥銀白色, 雌鳥灰褐色。雄鳥頭、頸濃栗色, 頗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頸部有一黑揭色領環。上體黑褐色, 次級飛羽和內測初級飛羽白色, 端部黑褐色, 三級飛羽黑褐色, 並具綠色光澤。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濃栗色, 兩脅慄褐色, 上腹白色,下腹淡棕褐色, 肛區兩側黑色, 尾下覆羽白色。繁殖期主要棲息在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 冬季在大的湖泊、江河、河口、海灣和河口三角洲活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