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文虎

(北宋建康元年武狀元)

鎖定
潘文虎(1089~?) [1]  , 字叔山,永嘉縣昆陽鄉人,後徒居潘橋。北宋靖康元年(1126)武狀元,授步騎將領,成忠郎,他是温州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 其子潘檉以父蔭,得授武職,曾參建康戎幕,是永嘉“四靈”詩派的開創者。 [2] 
本    名
潘文虎
叔山
出生地
永嘉縣昆陽鄉
性    別

潘文虎人物生平

潘橋鎮位於浙江省温州市西南部,因駐地潘橋(村)而得名,清光緒《永嘉縣誌》載:村有“仁壽橋”,系南宋武狀元潘文虎所建,故稱為潘橋,後人為紀念潘文虎,地名橋樑均以“潘橋”命名。
潘文虎為焦伯強外孫,潘約子,具有家學淵源,崇文尚武,深得時賢推許。南宋大臣周必大《跋焦伯強與潘簡夫帖》介紹,他為鄉賢歐陽修整理《文忠公集》時,在書信類有《與伯強帖》十六件,看到歐陽修對焦伯強關懷備至,寄予厚望,情深意切。現在從焦伯強《遺永嘉潘簡夫十六帖》中看到焦伯強對女婿潘簡夫也是這樣,這是有傳統的。潘簡夫,名約,後為焦伯強女婿。“三子:文饒,字民則;文孝,字少穎,紹興間,相繼擢第;文虎,字叔山,亦嘗魁薦,鄉評推焉。少穎之子檜,今為臨江軍職官。”宋淳化三年(992),析清江、新淦、新喻三縣置臨江軍。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臨江軍為臨江路,治所清江,在今江西樟樹市臨江鎮。
越州(今紹興)知州范仲淹曾説:“錢氏為國百年,士用補蔭,不設貢舉,吳越間儒風幾息。”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詔令州縣都要設立學校。當時,温州還是偏僻下州,科舉教育落後,進士數量依然較少。焦伯強《樂清建學記》説:“宋朝開國治理天下,文風興盛,人物輩出;唯獨樂清縣沒有幾個人登科第,近百年之間沒有人考取進士,其風俗真是簡陋之極。”自從“皇祐三先生”在鄉間講授儒學之後,温州文風開始有所改觀。由於得益於外祖父和父親的良好教育,潘文虎兄弟脱穎而出,在兩宋之際相繼登科,成為楠溪光彩耀人的科舉世家。潘文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富於軍事謀略。 [1] 
初任黃岩縣尉,後授光祿大夫,任閩廣宣撫使兼南路道都統總管。文武兼備,博通兵法,擅長文章。曾在永嘉縣十七都捐建仁壽橋,後人因此其地為潘橋。紹興初年,潘文虎陣亡。 [1] 

潘文虎家庭情況

黃田嶺下《潘氏宗譜》載,潘文虎元配錢塘周氏,續配胡氏,合厝三十四都嶼岙飛鳳山。子三:楠、樸、檉。女二;長適進士張易之子,次適進士趙容之子。 [1] 
潘檉,授武職,參與軍事幕僚,召試為閤門舍人,授福建兵馬鈐轄,為永嘉四靈詩派的開創者。 [1] 

潘文虎潘文虎詩詞

招潘文虎》--宋·鄭剛中
親朋數日聞,俯仰作禮數。既事還書齋,妙畫倚庭柱。春蚓細縈紆,知子常我顧。坐此塵俗因,顏色阻良晤。遲疑負中心,恍若失所遇。新詩今鼎來,車馬審留駐。撥置或少間,尚幾枉前步。別來胸腹奇,彼此欲呈吐。當為掃中庭,柏子香一炷。
《為被虜婦作》--宋·潘文虎
交交桑扈,交交桑扈,桑滿牆陰三月暮。去年蠶時處深閨。今年蠶時涉遠路。路傍忽聞人採桑,恨不相與攜傾筐。一身不蠶甘凍死,只憶兒女無衣裳。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家在浙江東畔住。離家一程遠一程,飲食不同言語異。今之眷聚昔寇仇,開口強笑心懷憂。家鄉欲歸歸未得,不如狐死猶首丘。
泥滑滑,泥滑滑,脱了繡鞋脱羅襪。前營上馬忙起行,後隊搭駝疾催發。行來數里日已低,北望燕京在天末。朝來傳令更可怪,落後行遲都砍殺。
鵓鴣鴣,鵓鴣鴣,帳房遍野相喧呼。阿姊含羞對阿妹,大嫂揮淚看小姑。一家不幸俱被虜,猶幸同處為妻孥。願言相憐莫相妒,這個不是親丈夫。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