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張村

鎖定
潘張村 [1]  ,隸屬河南省滑縣四間房鄉,位於四間房鄉政府駐地東南5公里處,西至滑縣縣城35公里,東距濮陽市25公里,北臨省道S101,西與本鄉趙拐村相連,南和王道口村為鄰,四趙公路於村東頭穿過。
中文名
潘張村
電話區號
0372
郵政編碼
456487
車牌代碼
豫E

潘張村建制沿革

潘張村,據説在元朝以前村裏只有潘張兩姓,所以取名潘張村。元朝末年,仕中書省參政,兼大都路總管,至正皇帝駙馬郭庸、字允中,尚金縣公主,蒙古氏。為現繁衍生息逃到澶東(現河南省濮陽縣東南),為中原郭氏後裔的鼻祖。
據《澶東郭氏之根》載,滑縣四間房鄉潘張之郭姓乃自澶東(濮陽縣濮陽縣胡莊鄉郭樓村)於明洪武年間遷來;另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是時,王、劉兩姓應召遷來,李姓兩族(不是一李家)則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分別從山西洪洞遷來,距今約有近600年曆史。

潘張村行政區劃

西漢置白馬縣,隸屬東郡,明洪武初,白馬縣廢,併入滑州。七年(1374年)降州為縣,該村屬仁壽鄉潘張裏。清宣統元年(1909年),滑縣改為6鄉16區,該村屬廣通區。1946年7月,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委建平原省高陵縣,該村劃入高陵四區。1949年9月,高陵縣撤銷,該村歸滑縣二區。1958年,四間房成立人民公社,自此,歸滑縣四間房鄉至今。

潘張村人口民族

全村1369口人,皆為漢族。有郭、李、王、劉、張五姓。其中,郭姓人口居多,約有480口人;李姓第二,約450口人;其次為王姓,282口人;再次為劉姓,約129口人;最少的是張姓,28人。全村有耕地2150畝,分6個村民小組。

潘張村經濟概況

潘張村經濟以農業為主,由於近年來各級政府農業政策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全村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村內有蔬菜温室大棚近60座,中藥材種植專業户2户,預製廠1家,木器加工廠2家,規模養豬養雞專業户各3户,農資經銷2户,超市商店2家,標準化衞生室1所,編制內小學1所,農家書屋1間,村兩委人員配備齊全,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5900餘元。

潘張村社會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八路軍游擊隊的根據地,游擊隊就在村北的開元寺裏辦起了學校,當時,方圓二十多里的孩子都在這裏讀書。解放後,這裏就成立了潘張完全小學(目前為四間房鄉第十完全小學),小學第一任校長是王建勇,第二任是李榮超,第三任是魏貽華,魏貽華在破四舊過程中把大殿拆除了,大殿上拆下的木料都做成了學生的課桌。其中,王建勇是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我黨的優秀教育工作者,解放後,羣眾專門為其立有功德碑。

潘張村歷史文化

【輩分】村內郭氏家族目前輩輩分排列如下:章、可、行、從、修、德、敬、宗、克、廣、全等。
生育習俗。產婦的飲食與禁忌:婦女生孩子是一件大事,飲食極為講究,禁忌頗多。 將臨產的婦女,一般都要多吃些大肉、雞蛋等滋補身體。孕婦禁食驢肉、免肉。俗説吃驢肉會延長孕期,吃了兔肉將來生下的孩子會是豁嘴。有些老人還説 孕婦要禁食魚和辣椒。説是吃了魚肉,生下的孩子身上會長魚鱗癬(蟒皮);吃了辣椒,孩子將來會得“爛紅眼病”等。臨產前,孕婦的母親要上米、糖之類的禮物去看望臨產 的閨女,謂之“送飽米”,實際上這是對有恐懼心理的孕婦的一種安慰。如果到了產期還未生產,孕婦的母親還要再次去探望。這次去一定要帶去一點掛麪,並要親自做熟後讓孕婦吃,這叫“催生面”。
嬰兒落地後,產婦就吃煮雞蛋或荷包蛋。還有等要讓產婦用艾水洗手心。俗説這可以避風寒,健筋骨。舊時這裏還流行吃喜面和送米麪的風俗:吃喜面的範圍僅限於親朋好友,而且是生了男孩才吃,生女孩一般不吃。現在,生男生女都為“大喜”,形成了:“一家得子,全族吃麪”的風俗。嬰兒出生第三天中午,得子之家即通知全族人的各家各户(每户派一人,多為老年婦女和小孩),一是為產婦送雞蛋和紅糖等禮物,二是去吃喜面。去吃喜麪條,手不能空着,除帶紅糖或雞蛋外,也有送小孩衣、帽、布料和錢的。吃喜面的當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老孃(姥姥)家裏報喜,去時帶點油饃和點心一類的東西,當面議定送米麪的日期。一般是男孩在第9 天、女孩在第12 天,外婆家親友將小米、白麪、雞蛋、紅糖、掛麪、衣服、布料、玩具等物品用食盒抬上或裝在籃子裏用車推上,熱熱鬧鬧去送米麪。得子之家要設宴款待來送木面的客人。 由於很長一個時期,這裏總是黃河水氾濫,民不聊生,得子之家大多都管不起吃喜面,所以後來吃喜面的習俗就被擱置了,流傳到現在只剩送米麪(或其他賀禮),送米麪都在第9 天,俗稱“做九”。
鄰居好友為產婦饋送禮品,沒有時間規定,只要是在一月之內就可以。主人要為饋送禮品的親友回敬煮熟的雞蛋。雞蛋塗以紅色,視親疏遠近、禮品厚薄,回送6 至10 個不等,以示喜慶,俗稱“紅喜蛋”。報喜時是男孩要煮雞蛋6 到8 個(必須是雙數),染紅後在一端塗以黑點,表示“大喜”;若得女孩,雞蛋僅染紅色,5 至7 個(必須是單數),表示“小喜”,由女婿親自送往岳父家。“做九”時,岳家送的生雞蛋,男孩塗黑點、女孩則無。其餘的米、面等賀禮須用紅紙封裹。得子之家要大宴賓客,熱鬧一場。
壽誕食俗。小兒過生日,要為其煮雞蛋,全家人都吃麪條,俗稱“嚼災”。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祝壽,是兒女孝敬長輩的一種表達方式。祝壽的方法和送給老人的壽禮也是多種多樣的。村裏把慶壽叫“做生兒”。
自古以來,不分貧富之家,在老人壽辰之時,都要慶賀。有不到花甲不慶壽之説,即60 歲以後才可以慶壽。每逢慶壽,除自家所有成員聚會祝壽之外,女兒、女婿們都要用白麪做成壽桃、壽魚前來慶賀。時近中午,女兒和媳婦們就開始忙着和麪擀麪條。人們都儘可能把面和得筋道些。把麪條切得又細又長,煮熟撈出,澆上一勺又香又軟的臊子,由晚輩雙手遞給老人。這腕面稱為“長壽麪”。而後就是祝酒,兒女子孫們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平時祝壽是吃長春面,而到了66、73、84歲的父母。祝壽就特殊了。“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母親66 歲的生日,出嫁閨女給母親的壽禮,是一塊肉。這塊肉象徵着女兒是娘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趁着六六大順之年,女兒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償還母親一塊肉。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傳説老人到了這兩個年齡,就是到了“難關”,是不祥之年。因此,老年人們到了73 或84 歲時就忌諱,故意把73 歲説為74 歲;把84 歲説成85 歲,意即闖過了難關。做 兒女的要幫助老人度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躥”,這一躥,老人就算過了難關,太平無事了。其他生日祝壽的“面魚”也有這種含義。不管是什麼方式的祝壽,壽宴席上都不吃包子和餃子,意在害怕成為“氣包”。
喪葬食俗。俗話説“老人入土為安”,故而也稱之為“喜”。人死以後,喪家很注意挖墓坑的土工門的飲食,村裏有“半響一小飲,開飯頭把勺”的規矩。
埋葬那天,親朋好友前往奔喪,左鄰右舍也要送葬禮。中午,喪家要治辦喪宴招待客人和前來幫忙的人們。喪宴一般沒有婚宴豐盛,氣氛肅穆。雖也備有酒,但一般都是“悶喝”,從不猜拳行令。大多數人家,除下酒的四葷四素菜以外,都是將肉、白菜、粉條等放在一起,用大鍋煮了, 一碗一碗端上,每人一碗。只要一桌坐夠八人就端菜,吃完就走,這叫“流水席”。饃一般是蒸饃。吃飯時,孝子由一位長輩領着,向眾人逐席叩頭謝恩,這時,客人要放下筷子,向孝子行注目禮。舊時的流水席,是富豪之家為了炫耀富貴,裝潢門面而特設的。喪事期間,不論認識與否,只要坐夠八人就端上酒菜,此去彼來,川流不息。老人去世,以三週年和十週年為大祭之日,屆時喪家一般都設比較豐盛的宴席款待客人,並在死者神位或遺像前擺設供案(一般供有豬頭、燒雞、花饃、瓜果、點心、煙、酒等),燃香焚紙錢祭祀。
【稱謂】稱謂:爹、娘、大爺、大大、哥、姐、兄弟、叔、嬸、姥姥、姥爺、舅、妗、姨夫、姨、表哥、表姐、姑姑、姑父、姑奶、姑姥爺、姑姥姥、姨姥爺、姨姥姥、丈人、丈母孃、公公、婆婆、兄弟媳婦、大姑姐、小姑、小小、小妮兒、孫、孫女、外甥兒、外甥女、侄兒、侄女兒等。
潘張村古廟會原為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會址在開元寺。後來,因該村多為沙地,種植花生的農户較多,農曆九月十五,多數處在收花生的大忙季節,於是就於上世紀90年代改為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舉行。至今,每逢十月十五至十七的古會期間,家家户户待客,村內大街有集市交易,時有大戲連唱十場。

潘張村風景名勝

村內有佛爺廟一座。

潘張村著名人物

李秀英,女,1926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武營,男,俗名李金海,早年為僧,於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八路軍,擔任過營長,退休後到浚縣電業局工作,現住浚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