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小梅

(2014北京APEC峯會期間喪生的北漂母親)

鎖定
2014年11月6日晚高峯,33歲的河北籍女子潘小梅,在北京地鐵五號線駛往天通苑北方向的惠新西街南口站,被夾在閉合的安全門和車門中。隨後車子開動,潘小梅被擠後跌落站台。
據@北京地鐵微博發佈的消息稱,事件是18時57分許發生的,車站工作人員隨即採取了列車緊急停車和線路停電措施,之後將受傷乘客抬上站台並送醫院治療,但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乘客於當日20時20分死亡。
中文名
潘小梅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北
逝世日期
2014年11月6日

潘小梅事件背景

事發當時地鐵站台格外擁擠
事發當時地鐵站台格外擁擠(2張)
2014年11月6日晚高峯,33歲的河北籍女子潘小梅,在北京地鐵五號線駛往天通苑北方向的惠新西街南口站,被夾在閉合的安全門和車門中。隨後車子開動,潘小梅被擠後跌落站台 [1] 
據@北京地鐵微博發佈的消息稱,事件是18時57分許發生的,車站工作人員隨即採取了列車緊急停車和線路停電措施,之後將受傷乘客抬上站台並送醫院治療,但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乘客於當日20時20分死亡。
事發時正值APEC會議召開的第二天。為力保北京的藍天,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實施車輛限行措施,地鐵乘客明顯增多。交通部門此前有公開預測,每天地鐵乘客約增加100餘萬人次。事故目擊者劉先生對財新記者説,當時車站格外擁擠,“一個門排兩隊,每隊都排了20多個人。”
潘小梅被送到附近的中日友好醫院後不久便被宣佈死亡,家屬尚未來得及陪伴她走完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程。
此事為北京地鐵帶來了極大輿論壓力,多數網友表示如此不安全的北京地鐵是否還有臉面上調票價?更有網友表示潘小梅的不幸是為北京APEC會議做出的犧牲。

潘小梅事件還原

潘小梅還原視頻監控

工作人員打開屏蔽門營救潘小梅
工作人員打開屏蔽門營救潘小梅(4張)
財新記者從北京地鐵指揮中心一位看到昨日事故全過程的視頻監控人員處瞭解到,事故發生在五號線前往天通苑方向的惠新西街南口站,視頻顯示當時五號線非常擁擠。“人特別多,都差不多排到對面站台了。”他介紹,事發時,“從監控可以看到人羣非常驚慌,有很多人拍打安全門,但是車輛還是開走了”。
列車共有24個車門。“事故應該發生於第12個車門,在車頭和車尾兩個監控中,都是視野最遠的地方。”上述視頻監控人員説。
這位技術人員介紹,五號線每個車身僅有頭尾兩個監控,而且都是平行於車身,沒有側面監控。從僅有的車頭車尾和扶梯監控來看,“事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所有的監控都看不清。”
他表示,據其他地面工作人員介紹,死者被夾在了閉合的安全門和車門之間。隨後車輛啓動。
據介紹,視頻顯示約19點時,屏蔽門被打開,有工作人員將傷者抬上月台,之後運送傷者至車頭的房間。由於距離車首攝像頭近,“可以看清她穿着深綠色衣服,被抬入房間時還是有‘人樣兒’的”。他稱,視頻顯示19:10左右有醫生趕到。19:25分左右,扶梯監控顯示傷者被送出惠新西街南口站的北部出口。
據財新記者瞭解,昨日晚上地鐵相關部門已經上調車頭車尾兩個監控錄像,今日再次要求指揮中心遞送惠新西街南口站四個扶梯的監控錄像。

潘小梅目擊者説

微博網友@劉俊目睹了事件經過。他於2014年11月6日19點08分發表微博稱:“地鐵五號線惠新西街南口站一名女性被夾在安全門中間,開車走了導致該女當場死亡。”
劉先生告訴財新記者,在事故發生後三分鐘左右,他走出了地鐵站,發佈了這條微博。他表示自己當時並不能確定當事人是否死亡,僅僅是主觀判斷。
劉先生介紹,“我(等車的地方)和事發車門是挨着的。大概七點的時候,我正在換乘,人很多。”
劉先生告訴財新記者,當時看到死者“被夾在安全門和車門之間,地鐵門和安全門都是關閉的。”他看到有人被夾在兩道門之間,“站在車外的人就開始拍安全門,七八個人就使勁地拍打安全門”。然而,“就一兩秒鐘車子就開走了,在我的視線中,車子開出去了,開沒了”,他説,“這個人就被車子帶走了,七八聲的巨響,被帶走的時候,大家都往邊上跑”。
由於場面太過驚悚,據劉先生敍述:“周圍的人都嚇傻了,有一個學生模樣的人被嚇得狂叫,往邊上跑,邊上的人都跑開了,因為聲音真的很響。”
事發時,劉先生表示出事車門邊上並無工作人員。“邊上一個工作人員都沒有,也沒有引導員。”他推測大概三到五分鐘後,來了兩個警察,七八個工作人員,把事發地圈了起來,他們隨後打開安全門,“找那個人去哪兒了”。
北京地鐵運營部一位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分析,這件事“不應該發生,一定是好多環節都出了問題”。
首先是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無論是屏蔽門還是車門都是夾不死人的,因為門上有傳感器,有人就會打開。”這位工作人員説。如果是人被夾在屏蔽門和車門之間,“應該在屏蔽門和車門之間加裝感應裝置”。他認為,北京地鐵不應“一味追求正點率和縮短髮車間隔時間,更要考慮設備的維護和保養”。
第二,“乘客被夾,應該有站台工作人員及時和司機溝通”。上述這位運營工作人員介紹,新線開通時往往站台工作人員更為謹慎,“時間長了可能就麻痹大意了”。他質疑:“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站台工作人員看到意外嗎?他和司機有沒有一個互動機制?司機有沒有進行車門檢查?”
第三,這位運營工作人員認為地鐵站需要加強安全監控。當時包括地鐵五號線在內的多條地鐵線路都沒有車身側面的監控攝頭,僅在車頭和車尾裝有監控。“一旦發生意外,很難還原過程。”他提議,應該落實嚴謹的監控制度,在每個站台,只有地面觀察人員和監控攝頭都沒有發現意外情況時,才能發車。
財新記者趕到了地鐵事發地,但多位站內工作人員均拒絕透露有關事故的詳情。財新記者同時趕赴救治醫院,但醫院也未能提供更多信息。
至於女子被送往中日友好醫院時是否已經死亡,有關各方説法不一。
據《新京報》報道,中日友好醫院主診大夫稱,女孩被送過來時還有心率還有呼吸,但經過搶救後不治身亡。他説,女孩體外沒有明顯外傷,但有淤青,身上多處骨折,“胸腔都是軟的,肯定被擠到了。”北京地鐵發佈的官方消息也稱女子是在醫院經搶救無效身亡。
不過,當財新記者來到醫院瞭解情況時,醫院表示所有的情況已經公開發消息做出了説明。2014年11月7日凌晨中日友好醫院新浪官方微博消息稱:“今晚在北京地鐵5號線受傷害女子被送來醫院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雖經積極搶救,予以心肺復甦約1小時,無效,死亡。為年輕的生命逝去而默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