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劉村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潘劉村)

鎖定
潘劉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距鎮政府東北4公里,位於韓江西岸,東距護堤公路0.8公里。
中文名
潘劉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地理位置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
主要姓氏
潘劉

潘劉村潘劉村簡介

東南與新安為鄰,西界草菴,西南與高義相連,北與楓溪鎮東田村接壤。聚落呈方形塊狀。村居潘、劉二姓,均系明初創村,又同是福建蒲田縣金城巷遷此。部份潘姓來自本鎮南門橋村,潘姓先創於劉姓,故稱潘劉。

潘劉村潘劉村發展

潘劉地處韓江邊緣,多洪患。清咸豐二年至六年(1852~1856)村東側韓堤連年潰決,臨堤被衝成二個大潭,兩潭相距數百米。上潭深數丈,廣百畝,下潭略次之。由於多次決堤之故,原潘劉東南一小村,名上頭隴(姓黃),西南姓許一小村,西北田東村(姓陳),東北王姓一小村,皆被洪水衝散,現土層之下皆有遺蹟可考。水後村莊為黃沙覆蓋深達米餘,建築物多成殘牆斷壁。村外良田遂成荒漠,九造失收。倖存村民無法耕地,青壯年多離鄉背井,或從軍打仗,或漂洋異國者甚眾。餘下的苦守家園,將積沙搬成高低不等、大小不均的沙堆,求得穩水之小塊平地以供耕作。沙堆之多,星羅棋佈。建國前村民苦於旱災。原“許厝涵”引韓水利因決堤淤塞,灌水艱難,1943年為甚,田園荒蕪,村民多用香蕉頭,野菜,青金葉充飢,被迫逃荒,餓死、病死者甚眾,全村人口減少三分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林泉鄉紳許世維倡導,塘東華僑捐資,鑿惠民涵,引韓灌溉,使本村農田受益500餘宙。1955年建“安揭引韓”灌溉工程於東田鄉堤段,本村受益於上潭南下之“五支”水渠,有250餘畝得以自由灌溉,餘下耕地田地勢較高,於1962年在村東“五支溝”建抽水機站,灌溉耕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先後搬沙填潭,平整耕地,歷二十年時間。或墊沙於耕作層之下,或加土於低窪田之面,使耕地平坦、溝渠縱橫規格化,宜於水旱輪作,總計整地改田面積共900畝。1970~1971年,搬沙填潭,造田50畝,並分割出魚池5個約30畝。堤外洲園130畝,歷來韓江水漲受浸,水退復耕。多種竹木果林。1958年築小堤圍,基本控制洪水為害。
清末有“池益書齋”、“潘厝書齋”,“三房書齋”三處,先後聘師辦私塾學堂,就讀人數40餘人。1939年潮汕淪陷,辦學中斷,後由村民劉濤節衣縮食,傾盡家資興辦學堂,學生入學70餘人。華僑鄉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1982年以來,先後捐資計人民幣2萬元,修建小學校舍,設獎學金等。
著名“七都祠”位於村東大堤上,據《海陽縣誌》栽,清光緒十三年(1887),登雲、登隆、隆津、東蒲、上蒲、南桂、龍溪七都重修南堤餘款興建,規模宏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