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中民

鎖定
潘中民,男,漢族,1937年3月出生,重慶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洞山歌代表性傳承人。系該家族傳承第四代,除了編唱囉兒調等山歌外,主要擅長薅秧禾籟和石工號子,特別擅唱高腔禾籟。 [1] 
中文名
潘中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重慶
出生日期
1937年3月
性    別

潘中民人物經歷

潘中民,祖輩一直居住在木洞鎮的景星村山腳下,受地理和人文環境的影響,祖輩都會唱山歌。解放前當放牛娃時,上坡揀柴、打豬草、割草時,唱割草娃兒歌、放牛歌、摸魚歌等。解放後,長大成人,與周邊的村民從事集體農耕勞作,帶頭即興編唱山歌,到了農時栽秧季節就唱插秧歌、薅秧歌,幫工時就唱打石歌、抬石歌等。到了80年代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耕作形式多為個體單幹,他就組織村民們休閒聊天時即興編唱山歌,提高村民興趣,和諧鄰居,友好農耕。一直唱到現在,還經常參加各級各類山歌比賽。

潘中民榮譽成就

能唱數百首薅秧禾籟、勞動號子和囉兒調等山歌,上世紀90年代初重慶市文化局授予“民間歌手”稱號。曾接受中央電視台的專訪。還為《劉伯承的一生》、《川東遊擊隊》、《聶榮榮臻》等電影、電視劇配唱背景音樂,在重慶洪崖洞劇場上演1年多的《巴渝情緣》採用他的山歌的背景音樂竟達5處之多。因此,被稱為木洞山歌王,羣眾戲謔地稱譽他叫“巴山猴”、“潘山歌”,系木洞山歌的重要傳承人。
參考資料
  • 1.    潘中民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