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潕溪書院

鎖定
潕溪書院,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新橋社區教育路10號吉首大學師範學院校內,又名“鎮溪書院” [6]  ,由苗族大儒、明代苗族教育家吳鶴於正德年間創建,已經有五百餘年曆史。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有過三次擴建。 [2] 
潕溪書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由門樓、山門、大成殿、明倫堂、藏書樓、學署、鶴公祠、山長室、敬文齋、潤心堂、鰲魚池、文昌閣和孔子廣場組成。左右門柱上,掛有書院創始人吳鶴先生撰寫的對聯“讀法書畏刑,讀兵書畏戰,讀儒書刑戰不畏;耕堯田憂水,耕舜田憂旱,耕硯田水旱無憂”。 [2] 
2006年5月31日,潕溪書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1] 
中文名
潕溪書院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辦事處新橋社區教育路10號吉大師院內 [1]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約 4000 m²
保護級別
湖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湖南省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
湘政發[2006]17號
類    別
古建築

潕溪書院歷史沿革

明正德年間吳鶴隨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遊學辰州(今沅陵)、江西,得理學真傳。因不樂仕進,歸教於鄉,在上土勞、司馬溪等地開館授業,興辦鄉學,開苗疆教育之先河,“雖牧夫豎子,皆受其教”。
潕溪書院航拍圖 潕溪書院航拍圖
往後蹉跎兩百多年,即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州廳同知王瑋設義學兩處,一在鎮溪軍民千户所(習稱所裏,今吉首);一在乾州城廳署西,“顏以額‘潕溪書院’”。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學院擴建,文運方興,文風日上。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毀於乾嘉苗民起義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回鄉守制的所里人徐鳳翔仿嶽麓書院規制,捐資新修書院於鰲魚坡現址,增建文昌閣,並立鶴公祠祀吳鶴。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名乾州直隸廳鎮溪民立學堂,繼續辦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創設“湖南省立湘西特區師資訓練所”。
民國二十六年(1936年)春,由余範傳籌備開辦中學,命名為“湖南省屯區七縣聯立初級中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省教育廳督學樊國延視察特區師資訓練所後,認為對提高苗族文化大裨益,報省政府批准,將該所擴建為“湖南省立乾州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屯中”經省政府批准,改為“湖南屯區各縣聯立中學”,校址遷往乾州小溪庵(今州民族中學)。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湖南省劃為十個專區,每個專區設一所師範學校,湘西屬於第九專區,故將原“湖南省乾州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改名為“湖南省立第九師範學校”。同年,將設立在鴉溪羅氏宗祠內的省立所裏師範學校(原國立八中師範部後改為鴉溪師範)與九師合併。九師開始增設高師(中師)部。期間,專員公署內有人策劃將省立九師遷往專署所在地辰溪,苗族知識分子石啓貴等反對遷校,拍電報給省政府主席何健、教育廳長朱經農。省府接電後停止遷校,直到解放初。
1949年11月5日,乾城縣和平解放。省立九師在湘西行署的重視下,於1950年9月復課。該校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於1953年6月20日命名為“湖南省湘西第一民族師範學校”。1962年,與原設在花垣縣茶洞鎮“湖南省湘西第二民族師範學校”合併,更名為“吉首民族師範學校”。2001年,湖南教師進修學院與該校合併,改名為“吉首大學師範學院”。 [2]  [6]  [8] 

潕溪書院建築佈局

潕溪書院的選址和佈局,順應山勢,因地制宜。主體建築坐東北面西南,中軸線由三進院落組成,左右次軸線各有兩進院落。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由門樓、山門、大成殿、明倫堂、藏書樓、學署、鶴公祠、山長室、敬文齋、潤心堂、鰲魚池、文昌閣和孔子廣場組成。從峒河岸邊沿石階上至鰲魚峯頂,跨過八字門樓,來到青石鋪地的前院,台階上四株百年丹桂左右排列,樹影后面是書院山門。一對石獅分踞大門兩旁,石獅外側各有一堵雪白影壁,右邊寫“頂天立地”,左邊寫“繼往開來”,道出了潕溪書院的學風和傳統。山門上方懸掛有“潕溪書院”四個燙金大字牌匾,乃著名畫家黃永玉所書。
山門內的庭院環境清幽。圍牆底下襬滿盆栽蘭草,還有幾截斷碑,碑面風蝕嚴重,文字模糊不清。其中有一通殘碑,刻寫的是清光緒年間重修潕溪書院捐贈者姓名及金額。
第二進是大成殿,左右各有圍牆,隔開出兩個小院。左邊是鶴公祠,右邊是藤翁院、敬文齋和鰲魚池。穿過大成殿,是一個四合天井,正對面為藏書樓,左首為明倫堂,右首為文昌閣。整體建築以歇山頂磚木結構平房為主,只有兩棟高層建築,分別是兩層樓的明倫堂和三層塔的文昌閣。 [3] 
潕溪書院佈局 潕溪書院佈局

潕溪書院主要建築

潕溪書院書院山門

潕溪書院山門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復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門上題寫有牌匾“潕溪書院”。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 [4]

潕溪書院書院門樓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書院門樓,門額正上方懸有“潕溪書院”匾。
書院門樓 書院門樓 [4]

潕溪書院大成殿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內供孔子牌位。 [8] 
大成殿,是文廟主體建築。“大成”一詞源於《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作為殿名,始於宋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詔辟雍文宣王以大成為名”。自此,天下文廟不論大小皆有大成殿。
大成殿 大成殿 [4]

潕溪書院鶴公祠

鶴公祠是苗民為紀念苗族教育家吳鶴自籌資金所建的祠堂。
鶴公祠 鶴公祠 [4]

潕溪書院山長室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山長室於今址。山長室,即書院院長辦公室。
山長室 山長室 [4]

潕溪書院敬文齋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敬文齋於今址。
敬文齋 敬文齋 [4]

潕溪書院明倫堂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明倫堂於今址。
明倫堂 明倫堂 [4]

潕溪書院潤心堂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潤心堂於今址。
潤心堂 潤心堂 [4]

潕溪書院文昌閣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文昌閣於今址。
文昌閣 文昌閣 [4]

潕溪書院鰲魚池

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説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鰲魚池 鰲魚池 [4]

潕溪書院孔子廣場

原先在大成殿前立有石雕孔子像一座,高約3.3米,為瀘溪縣興隆場吳興知先生雕刻,後搬遷至書院後面的孔子廣場。 [7] 
孔子廣場 孔子廣場 [4]

潕溪書院歷史文化

  • 《潕溪書院晚眺》
清人陳孜有詩《潕溪書院晚眺》贊曰:高館呤聲靜,清風引興徐。山將人比瘦,心比谷同虛。野燒寒雲缺,村春石照疏。林前應更好,暝色襲衣裾。 [6] 
  • 五言長詩
向霽嵐(1865年—1938年),字暉庭,土家族,乾州廳鎮溪人。讀書甚勤,長於訓古、音韻之學,既中秀才,便在本地設館教學。進京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授五品頂戴銜。民國元年,歲在壬子,向先生客居江西,身陷動亂,思鄉情切,緬懷晚明鄉賢吳鶴先生,於是寫下這首五言長詩:
民國元年,歲在壬子,向先生客居江西,身陷動亂,思鄉情切,緬懷晚明鄉賢吳鶴先生,於是寫下這首五言長詩:
方圓水以盂,南北路以岐。
苟一少裵回,於事滯其機。
先生何明敏,或亦由師資。
講席侍陽明,良知闡虎谿。
遊贛學益邃,隨遇無遲疑。
有僧夙與契,行誼相微窺。
煨芋嬾殘流,啖泌各自奇。
當境一感觸,會心即在茲。
是亦大智慧,觀變早沉幾。
惟不志軍旅,勳名非所期。
及戰捷樵舍,元兇檻京畿。
論功而行賞,如度第一宜。
附驥名益彰,例以孔顏推。
而乃高淡泊,不為縈利糜。
世亂先歸去,豈惟潔身思。
我今何異是,居亂身幾危。
虛靈囿愚昧,不早離江西。
微官今已矣,歠粥日充飢。
緇徒倘幸遇,瓶缽行相隨。
乾坤每信仰,所在多傷痍。
名利亦蔑視,有家獨未歸。
相去四百年,追慕良含悽。
遲遲反故里,江漢當清夷。
待過高人墓,乞取黃昏時。
全詩在深情讚美吳鶴先生明於理、敏於事、不求名利、獻身鄉梓的同時,字裏行間也透露出霽嵐先生“居亂身幾危”的黯然神傷和“歠粥日充飢”的淒涼處境。 [6] 
  • 七言律詩
陳慶梅(1898年—?年),苗族,花垣人,民國十七年(1928年)畢業於武昌高等學校,曾執教於常德省立第三中學、長沙兑澤中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當時的省政府應苗族學者石啓貴等人所請,在乾州所裏(今吉首市)潕溪書院舊址創辦湘西特區師資訓練所,時在長沙任教的陳慶梅,臨危受命,擔任所長(校長),開始在湘西苗族地區興辦學校,培訓師資,是湘西現代師範教育傑出開創者。為表達一個後輩學者對吳鶴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他作了兩首七律。
其一
良知學説紹傳薪,千載一時面命辰。
始自虎溪開講席,終同龍驛渡迷津。
松軒立雪傾心向,僧夜燒梨感劫塵。
頓悟西歸宏教澤,山走從此有遵循。
其二
世失良知吾道憂,鵝湖性義待搜求。
心香一瓣姚江錄,步履重追贛水遊。
總為逆藩甘外道,因緣返梓闢荒邱。
我來景仰芳型後,風雨依廬切再修。
兩首七律既是對先生劭德的景仰,也是對自己一顆千瘡百孔的入世之心的寫照。 [6] 

潕溪書院價值意義

書院創始人苗族教育家吳鶴倡導“讀儒書,耕硯田”,傳播陽明“心學”,推廣平民教育,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是踐行“知行合一”的典範。潕溪書院作為武陵山區唯一保存完整且一直作為教育場所的古代書院,自明代創建以來延續至今,是完整體現古代書院祭祀、講學和藏書功能的文化教育場所,見證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關係形成。 [9] 
吉首市的一條重要文脈,是潕溪書院,自明朝正德年間創立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是湘西地區現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書院。五百年文脈一線存,潕溪書院的出現,不僅使小城有了五百年文化積澱,更為湘西地區突破地理阻隔和地區封閉,主動接收外來先進文化,吸引外界關注,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貢獻。 [2] 

潕溪書院文物保護

2006年5月31日,潕溪書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1] 

潕溪書院旅遊信息

潕溪書院地理位置

潕溪書院位於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新橋社區教育路10號吉首大學師範學院校內。

潕溪書院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上午09:00—12:00,下午14:30—17:30(法定節假日及學校寒暑假不對外開放)。 [5] 

潕溪書院交通信息

從吉首東站乘坐22路公交車前往潕溪書院:路程大約18.5千米,步行1.7千米,約需1小時18分鐘。
從吉首站乘坐3路公交車前往潕溪書院:路程大約4.3千米,步行430米,約需32分鐘。
從吉首站乘坐11路公交車前往潕溪書院:路程大約2.7千米,步行1.2千米,約需3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