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棺博物館

鎖定
漢棺博物館位於合江城西,是合江古縣城的最高處鳳儀山頂,前邊原有明城牆,右邊原有一城門叫庚輝門,俗稱西門,這一帶是古代合江的文化區,左後方有建於宋元年間的文廟(即孔子廟,又有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鳳儀書院(現均為人民小學校園),文化氛圍十分濃厚。
中文名
漢棺博物館
佔地面積
1743 m²
類    別
歷史類
開放時間
2005年11月正式開放
地    點
合江城西

漢棺博物館發展歷史

博物館所在地為合江試院,俗稱考棚。試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2年,是清代科舉考試縣試(即初試的專用考場。距今近兩百年,是四川僅存的兩個試院之一。試院坐東北,向西南,四合院佈局,佔地1743平方米,依次為頭門、過亭、儀門、過廊、正廳,兩側為東西文場(即考棚)。
2002年,為完善合江文化基礎設施,挖掘和展示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旅遊的合理開發,增加縣城的文化內涵,為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和川黔渝結合部文化強縣奠定基礎,中共合江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將試院作為博物館館址。合江漢代畫像石棺,題材廣泛,雕刻精湛。已發現和出土漢棺50多具,宋代畫像石刻50多件,這在美術考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又一全新的實物資料。
合江漢棺,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在全國已出土的近二百具漢棺中,合江略佔四分之一,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藝術內容,合江漢棺都極富代表性,為研究四川及川南地區漢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儘管它在某些方面仍具有土著文化的某些特徵,還留下了原始文化的痕跡和影響,它仍然是時代的縮影。因此,在紛繁複雜的中國古代藝術中,合江漢棺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知名姓的古人將山中巨石千錘萬鑿地打造成長2米多,寬和高均為60多公分的長方匣形,進而鑿空中部並在其表面精雕細刻各種圖像,又加上整塊加工的石料作蓋子,這就是合江漢代畫像石棺。畫像石棺的出現和使用時間,主要在東漢。合江出土漢棺數量多、題材廣泛,雕刻精湛。由此可悟到漢代的合江有豐富的石材,有成熟的雕刻技術,有社會的需要,因而成為漢代畫像石棺的重要出土地之一。

漢棺博物館館藏文物

合江漢代墓葬有崖墓、磚室墓。漢棺多出自崖墓。縣境內有崖墓上千座,主要分佈在長江、赤水河、習水河沿岸的二級台地中。現已發現有10個墓穴以上的崖墓羣10餘處,其中福寶高村的崖墓羣最為壯觀。其葬具有木棺、陶棺、石函、石棺四種。木棺易朽、陶棺易碎、石函較少、惟石棺質堅耐腐,遺存較多。1984年7月,在城區出土收藏第一具漢棺至今,已發現和出土50多具。與此同時,還從這些漢墓葬中出土了對吻俑、搖錢樹座、銅鏡、畫像磚等一批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