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惠渠

鎖定
漢惠渠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勉縣境內,1939~1944年修建,引漢江水灌溉沔縣(勉縣)、褒城兩縣十萬畝農田。解放前夕,漢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漢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漢恵渠是勉縣農業的命脈,為勉縣的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文名
漢惠渠
外文名
HanHuiQu

漢惠渠發展歷史

最早由民國時期,李儀祉(1882-1938,陝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親赴陝南考察,籌劃了陝南漢惠渠。1935年,漢惠渠修築的前期勘查工作在沔縣展開。1938年,王慕曾先生擔任勉縣縣長大力支持漢惠渠修築,沔縣漢惠渠大壩(也就是現在大家俗稱的堰頭,那個漢江攔水大壩)於1941年竣工!為支援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戰爭糧款作出了傑出貢獻!漢惠渠至今任然在造福着勉縣人民。

漢惠渠漢惠渠碑記

昔班固謂:“關中陸海,九州上腴。”核其實,亦不過蘭田、户、杜、鄭、白之沃,暨南北山水道兩岸水田耳。多者,皆旱壤也。自時厥後,向之渠道益且堙廢。故一遇荒歉,鮮不為災。乃嘆班氏之言本誇,而人力之久有未盡也。餘始受命來陝治軍之餘,怵於已往數年之巨眚創夷,迄猶未復,而所望五穀蕃熟者,惟恃雨澤之無愆。天菑之降,時可惴虞。深知水利之興允,為斯邦百端當務之急。而李儀祉先生方致力於此,其規劃甚閎遠,期於次第施工。乃涇渠甫成,渭工未畢,漢南,陝北均未遑及,而先生謝世。其年,餘兼主政席,時國家戰事方亟,人民急於輸將,供役浩繁,而餘於水利則仍勤督有司,踵事興功,無使或輟,在事諸工鹹能邑勉,誠以萬世之利,不可稍馳於一旦也。三年以還,既卒成渭惠渠,而褒惠、定惠二渠均先後開工;灃惠、雲惠、榆惠、三渠亦已勘測設計竣事。惟漢惠一渠,則餘得圖其始終焉。夫竹箭果木,南山稱富麗處也。顧峯嶺重疊,厥田甚少,可灌溉者更少。以漢江論,支流山河等堰尚有水利;主流自南鄭以下,概未入田,洪波泛流,民不沽潤。令就儀祉先生之規劃施工荒度之;兩起江北高家泉①,東至華陽河,長凡三十一公里,溉田畝十萬有奇;始於二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年六月工竣;凡耗國幣二百一十二萬元而強。其間鳩工庀材,動虞不繼,而物價告騰,費亦超出原估倍蓰,幾經周折,乃底於成。挹此一流之水,注於農晦,從茲時茸時培,無壞其成;或式廓之,並渠南岸,則沾溉益廣矣。抑陝西待興之水利尚眾,昔漢時白渠既成,民為之歌曰:“舉插為雲,決渠為雨。”又曰:“以溉以糞,長我禾黍。”他日,全境自南自北,溝澮縱橫,天時雖失,歲不為災。穰穰滿家,鹹樂豐足。使積高之地盡起貧瘠,耕者來,而居者安,比户殷闐,民力充實,西北一隅,皆將利被,豈非國家之至計哉?渠工既成,將隆放水之典,爰敍始未,因揭微抱後之君子,尚其念諸?是為記。諸暨蔣鼎文撰南鄭張紹蹉書。
中華民國三十年六月一日
①注:“高家泉”實在漢江南岸。